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的疗效观察

2015-10-14 02:46谷世敏沙河市医院妇产科河北邢台054100
关键词:药方疼痛感西医

谷世敏(沙河市医院妇产科,河北 邢台 054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的疗效观察

谷世敏
(沙河市医院妇产科,河北 邢台 054100)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痛经患者301例,随机分为中西结合组101例、中医组100例和西医组100例。中西医结合组给予西医结合中医辨证治疗,中医组给予单纯中医辨证治疗,西医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中医组的65%和西医组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方法简便,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小,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西医结合;痛经;疗效

痛经[1]是常见妇科病之一,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下腹或腰部有明显的疼痛感,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有研究认为痛经是由于患者子宫内膜和月经血液中的前列环素与前列腺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妇女;而中医研究认为,不论虚实寒热,主要是患者体内气血运行失调所致。中医上称痛经为“经行痛腹”,注重中药调养;西医多采用西药以及手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为明显。中西医结合治疗,标本兼治[2]、独具优势,是广大患者最易接受的方式。选取我院收治的痛经患者301例,对部分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痛经患者30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101例、中医组100例和西医组100例。中西医结合组年龄18~35岁,病史5~10年;中医组年龄18~36岁,病史7~11年;西医组年龄18~35岁,病史6~1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痛经诊断标准,排除子宫内膜脱垂者。三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以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西医组给予阿司匹林泡腾片(每片0.5 g)口服,1片/次,3次/d。于经期前5天开始服药,连续服用至月经干净。

中医组在西医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药治疗。药方为:延胡索9 g、乌药10 g、郁金7 g,当归、制香附、炒白芍各10 g,红花、牡丹皮各12 g,水煎取汁500 mL,3次/d,口服。

中医组气滞血瘀型,药方组成:当归12 g,川芎13 g,五灵脂10 g,元胡12 g,制香附11 g,柴胡8 g,益母草13 g,川楝子12 g;寒湿凝滞型,药方组成:当归12 g,川芎13 g,生艾叶8 g,肉桂6 g,小茴香9 g,党参11 g,香附12 g,甘草5 g;气血两亏型,药方组成;党参12 g,鸡血藤10 g,白术12 g,当归15 g,川芎12 g,白芍15 g,肉桂15 g,甘草5 g;湿热蕴结型,药方组成:柴胡10 g,枳实12 g,桃仁12 g,丹参25 g,三七粉3 g,龙葵10 g,车前子8 g,扁苔10 g。以上各症之药在月经前5天开始服用,直至月经结束后。水煎服,1剂/d,分3次服用。若月经周期不定时,可在来潮当天服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月经按时来且下腹疼痛症状消失,2年内无复发,能够正常生活;显效:患者月经前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生活上基本不受影响;有效:患者疼痛感减轻,但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正常生活难以维持;无效:患者疼痛感未减轻,无法正常生活。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中西医结合组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中医组的65%和西医组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n(%)]

3 讨 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3]是标本兼治的最佳方法。临床中,采用西药止痛的方法来缓解痛经患者的症状,虽然起效快、止痛明显,但治标不治本,并且停药后症状反复,有副作用。而中药虽疗效良好,但是起效时间缓慢,给患者带来痛苦。因此,该院在给予患者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达到彻底治愈的疗效。其气滞血瘀型,经前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或下腹坠胀疼痛,心烦气躁,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血量少,带有瘀块,颜色紫暗,血块排出后或血量增多时,疼痛感减轻,因此药材以疏肝解郁,活血理气为主;寒湿凝滞型[4],月经推迟错后,经量少且不通畅,有时突然停经,颜色暗淡,有时夹杂污黑瘀块,增加腹部的温度可减少疼痛,药材以温经散热,活血化湿为主;气血两亏型,临床表现多为经期错乱推后,血量少,颜色淡。行经过程中小腹疼痛不止,带有下坠感,同时还带有神疲倦怠[5]、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因此药材以补气养血,调经止痛为主;湿热蕴结型,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多,颜色暗紫,白带多带有异味,容易患泌尿系感染,疼痛表现在小腹下部,月经前后疼痛加剧,药材主要用于理气活血,利湿清热。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方法简便,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小,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曹国志,乐杰辉,马鸿羽,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评价分析[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9(31):225-226.

[2] 秦郭涛,郭晓虎,马天宇,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时痛经的疗效判定标准[J].山东中西医结合杂志社,2014,18(35): 448-449.

[3] 王立军,马国军.温阳理肝法治疗痛经的用药临床指南[J].辽宁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13,29(312):1122-1123.

[4] 郭董慧,董莉平.中医辩证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J].滨州医院妇产科学,2013,37(31):333-334.

[5] 王学敏,马莉莉,杨云天,等.300例痛经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分析[J].上海妇产科医院,2013,29(77):556-557.

R711.51

B

ISSN.2095-6681.2015.13.026.02

猜你喜欢
药方疼痛感西医
张老师的“药方”
情绪干预及注射手法对儿童预防接种疼痛感的影响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重楼:梁春宏的脱贫“药方”
诊治“交通病”的新药方——解读《2017年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
试论寒烟、李南、荣荣诗歌中的疼痛感
给企业家腐败现象开“药方”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