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平
以“一花一世界”为主题的多维拓展式阅读教学活动,是以林清玄的《百合花开》为“基地”文本进行课程设计的。我们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了拓展,分别是写花的诗文、借物(花木)喻人的写法和“走近林清玄”。《少年,丑就娶个美女吧》是“走近林清玄”板块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雾满拦江。
这的确是一篇很独特的文章。看到这个题目,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它其实是一篇人物传记。但无论是谁,都能料到六年级的孩子看到这个题目时的反应:好奇,惊讶,疑惑……尤其是读惯了教科书上中规中矩的题目,这个题目就太另类,太有趣,太吸引人了。
用心读完这篇两千两百多字的文章,你一定会被作者独到的匠心所折服。没有一般传记作品的端庄,也没有浓笔细描林清玄的人生成就,从一个长得很丑的少年的三个愿望落笔,让读者看到了林清玄“喜剧性”的成长足迹。这是一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成长的过程应该有无尽的艰辛,作者偏偏用轻快、乐观和风趣幽默的笔调,让读者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总之一句话,这是一个有趣的文本。
有趣,是学生爱读的最佳理由。
怎样在课堂上与孩子们一起分享这篇独具匠心的传记呢?当然从“趣”入手了。
一、分享“有趣”
最喜欢读什么样的文章呢?孩子们的答案高度一致:有趣。“一花一世界”主题下的文本,哪个最有趣?答案是唯一的:《少年,丑就娶个美女吧》。我敢肯定,选文发下去才第三天,没有做具体的布置,学生不可能将所有十多篇文章都读过,但一定都读了《少年,丑就娶个美女吧》。“已经读过这篇文章的同学请举手。”这不,孩子们齐刷刷都举了起来。
“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趣了呢?课堂上再给五分钟时间,浏览全文,标注自己觉得有趣的内容,然后交流分享。”
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眼球的是题目。有趣的题目最容易让人产生疑问:既然长得丑,凭什么娶个美女呢?会不会应了那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文章中的人物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更有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分享自己体会到的趣味。无论是概括描述还是朗读句段,都会带来阵阵欢笑。文中父亲生了18个孩子,多得连自己都认不过来了,认不过来还辩解是因为孩子长得丑;听丑孩子说长大要当作家,孩子告诉他作家就是坐在家里写字别人将钱寄来,父亲说这是胡说八道,一个耳光将孩子扇倒在地;丑孩子看地图,又被父亲扇了一个大耳光;丑孩子读初中时,和7个同学偷偷跑到戏院看了场《罗马假日》,电影散场,他们歃血为盟,长大一起娶奥黛丽·赫本为老婆;丑孩子长大成了作家,一次来北京,在机场打出租,司机热情地叫他“闺女”,他生气了,司机马上改口喊“大娘”……这些就像喜剧电影的桥段一样,几乎可以让人笑出泪来。
课堂因对话而充满生命气息。教师与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互为主体,彰显彼此在对话中的价值。学生言说的时候,教师倾听并呼应;教师言说时,学生倾听并呼应。教师的言说不能居高临下,却一定要带给学生新鲜的东西。学生从文本本身发现了诸多有趣的文字和文字中的故事,作为教师的我,适时给他们补充文本背后更多的故事。
丑孩子在家排行十二,直到上学,都没有正式的名字,后来的名字(林清玄)是他的老师给取的。解读他的名字,我们会发现,名字的寓意与他的人生成就是那么一致。我告诉学生这些,是为了激发他们自己主动去了解林清玄,阅读林清玄的作品。
谈到奥黛丽·赫本,我当然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本内容的趣味。我告诉他们奥黛丽·赫本的生平,尤其是她与林清玄的年龄对比。奥黛丽·赫本结婚时,林清玄才刚刚出生呢,自然让人觉得太好玩了。
我提醒孩子们,读到一篇好文章,一定要向作者致敬。当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的时候,又感受到了一份“有趣”——作者的名字竟然叫雾满拦江。有人马上想到这可能是一个网名。的确,这是网名,我告诉他们作者原名叫崔金生,向他们介绍了作者的成就,谈到他的历史小说时还顺便谈到了当年明月和《明朝那些事儿》。
一篇有趣的文章,一个有趣的主人公,一个有趣的作者,甚至还有一个有趣的好莱坞演员加入进来,如此丰富,令人大快朵颐啊!
二、体会“情趣”
谈完有趣,我问孩子们:一篇文章仅仅有趣,算不算好文章?有学生举手发表看法:不算好文章,太肤浅了。对啊,一篇文章要避免肤浅,就不能停留在有趣的水平,还应该富有“情趣”。“什么叫情趣呢?”我先这样向孩子们解释:“情趣”,就是有情有趣。孩子们摇着头笑了:还是不明白。那就说得明白点吧:就是细细品味,字里行间还有让人产生共鸣的真情。哦,原来如此。孩子们再次与文本展开了对话。
不到5分钟,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
第一个学生谈到了父亲收到丑孩子从埃及金字塔下寄回的信,读信时说了一句:你看这一巴掌打的,打到埃及去了。这个片段有情趣,让他体会到了一向很野蛮的父亲其实还是爱着丑孩子的,此时此刻为丑孩子感到骄傲。
第二个学生谈到了丑孩子的三个愿望。她说:丑孩子从小就有三个人生愿望,为了实现愿望他不断努力,终于都实现了。这让我十分佩服。
……
孩子们没有谈到文章除了内容有趣,有情趣,表达也是有特色的。孩子们没有谈到,教师就要提醒提醒了。我告诉他们,文章语言朴实,读来轻松幽默,与作者的构段造句有关系。学生很快发现了,句子都很短,段落也很短,因为短,就有了节奏感,读起来才轻松。
三、领悟“理趣”
谈完“情趣”,我告诉孩子们,有了“情趣”还算不上好文章,好文章得有“理趣”。什么是理趣呢?很快有学生联想到了“有情有趣”,大声说:理趣就是有理有趣。教室里马上一片笑声。
我肯定了这个孩子的理解,接着有一个女孩举手:就是让读者明白了一个道理。这说得多明白啊,的确,就是能给读者以启发,让读者领悟了道理。
这次不用再读文章了,马上就有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手,他们都将目光聚焦到了最后一个部分,尤其是最后一个自然段——
梦想从不遥远,只是需要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什么艰难险阻,有的只是漫长道路的坚忍与执着。并不是每个人生梦想都会实现,但没有梦的人生,才是莫大的悲哀。与其在茫然之中拖沓,莫不如沉静下来,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行。你所走过的路,就是你的人生,你所体悟到的智慧,就是你人生的价值。
无需谈论,“理趣”尽在其中,读出来就足够了。第一个孩子读得很认真,已经似有所悟了;第二个孩子读得很抒情,这是真的领悟了的感觉;第三个孩子是自己强烈要求为大家读一遍的,不仅是对自己的朗读自信,更想表达自己的收获。
一篇2000多字的文章,一节35分钟的课,从“有趣”到“情趣”再到“理趣”,对话的过程是那么行云流水,举重若轻,师生都意犹未尽,收获满满。(作者单位:北京市亦庄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