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称他为“地道战之父”

2015-10-12 03:53韩俊俊杨晨
祖国 2015年18期
关键词:华北

韩俊俊++杨晨

王耀南,开国少将,我军地道战创始人之一,曾被朱德称为“地道战之父”。他在红军时期发明地道战,移动地雷战,是红军中唯一获红旗勋章和二级红星奖章这两项殊荣的干部。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我军的工兵史,被称为“工兵王”、“地雷战王”。他从井冈山到抗美援朝,参加战斗达300余次,5次负重伤,身上共留下31个抢眼,却从不退却。在中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王耀南之子王太行,听他讲述了父亲革命人生中的传奇故事。

地道战发挥威力

地道在古今中外都有,在中国,从三国演义到太平天国,都有关于地道的记载。过去的地道,是通过挖一个洞,埋上炸药,然后把城墙炸开,另外的功能就是运兵。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支撑点公式的发明,就是把火力集中,可以一个连抵挡十个连。这些都给了王耀南启发,他结合这些形成了地道战。我军地道战最早运用是在中央苏区。

1934年8月中旬,蒋介石命令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后为顾祝同)辖李玉堂第三师、李延年第九师、李默庵新编第十师、宋希濂第三十六师、陈明仁第八十师、刘戡第八十三师等6个师和炮兵团向长汀县的东大门——松毛岭逼进,于是长汀县松毛岭战役打响了。当时长汀县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都——江西瑞金的东大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国军军事装备非常精良,一线参战的6个师的兵力,每个师1.4万人。 4500支步枪, 324挺轻机枪 ,72挺重机枪 ,108门迫击炮 ,20门75毫米山炮;另外有2个炮兵团,27架飞机,3个飞行大队助战,还有二线三线部队轮番作战共18万人,其中有些师已经全部使用德国装备武装。

在朱德总司令指挥下,防守松毛岭的红军部队有:闽西红第24师(3000人师长周建屏),红9军团(红9军团是1933年10月新组建的部队6000人,军团长罗炳辉),福建独立第19团600人,独立第20团600人(师长毛泽覃),红军中央军委工兵营(513人,营长王耀南),共1.1万人,只有2门迫击炮,42挺重机枪,36挺轻机枪,步马枪3460支、短枪197支,手榴弹9942枚,梭镖1023支……

国民党的王牌部队加上精良的武器装备,对比当时的红军,实力悬殊过大。

于是,王耀南指挥军委工兵营和民兵在松毛岭构筑了大范围的地道。构筑地道时,当地老百姓十分支持,一万多的老百姓在一个月内就在松毛岭地区挖了30多公里的地道,建立了密密麻麻的地道网,战壕里有猫耳洞、支撑点、机枪、迫击炮形成火力交叉,并布置了五千多个拉雷,两万多个用手榴弹组成的弹雷,地道战、地雷战合一。

9月23日,国民党开始攻打松毛岭,飞机炸,炮兵轰,步兵向前冲,火力密集,但在整个战斗中,红军藏在地道中,损失并不大。反而在攻打中,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被打成重伤,后来被运到南京治疗。

白天打仗,晚上国军扎营时,王耀南就带人把老鼠浇上油、点上火,用竹子把这些老鼠弹到对方阵营,着火的老鼠到处跑,帐篷、粮食都烧了起来。这样的骚扰行动一直在晚上进行,国军白天打仗,晚上无法休息,疲惫不堪,就这样持续对峙了七天七夜。

9月28日,红军开始下令撤出阵地,最后一支部队也在30号撤出。此后阵地无人,但被地道战、地雷战打怕的国民党王牌军在一个多月内都未敢前进一步。直到1934年11月1日,国民党李延年的第9师才占领福建长汀。11月10日,国民党李默庵的第10师占领瑞金。

这次战役牵绊住了敌人主力,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赢得宝贵时间。

这是在红军时期,利用地道战打的最好的一次战役。国军参战部队18万人,红军部队1.1万人,军备简陋,主要以黑火药为主,这样军力悬殊的状况,却能与国民党主力部队对峙7天7夜,地道的运用功不可没。这次战役发挥了地道战的威力,以少胜多,是第五次反围剿中打得最漂亮的一仗。

在后来进行总结的时候,朱德总司令称王耀南是“地道战之父”。

国共合作开展地道战

抗日战争时期,王耀南担任第二战区少将工兵副主任、晋察冀军区武装部长、129师工兵主任、八路军总部工兵参谋。他的任务就是在华北推广地道战。华北平原都是黏土层,地下水埋深平均15米左右。所以非常适合开展地道战。

抗战一开始,平津失陷。淞沪会战开始之后,国民党正面战场第二战区组织了一次以保卫太原为目的的大会战,忻口会战。这次会战从1937年9月13日——11月8日,历时近两个月。在忻口战役中,八路军配合二战区作战,王耀南以第二战区少将工兵副主任的身份,指导晋军208旅和晋绥军2个工兵团,开展地道战,以敌我伤亡1:1阻止了日军的进攻。在这次会战中,地道战、地雷战一直交叉在战场使用,近距离的作战方式,使日军的飞机、大炮派不上用场,与日军耗了23天,直到娘子关失守后我军才撤退。此次作战,地道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冀中时期地道战的普及

冀中抗战时期,地道战经常和地雷战、麻雀战、敌后游击队等战术配合使用,效果也非常明显。据王耀南之子王太行讲,是地道战把华北这个地方变成敌人的泥潭。华北地下党利用密集的地道网,隐藏兵力,完成兵力的调动,在敌后战场建立政权,把大量的敌人挤了出去。地道战解决了平原地区部队、军民打、藏、养的问题。增强了冀中党委、军区执行总部和中共中央坚持抗战的信心。

1941年春,王耀南在冀中军区深入调查研究后,提出利用村落改造地形,把村民已经在地下连通的菜窖、蛤蟆蹲(小地道)进行改造,使这些只能藏人的原始地下通道改造成可以防毒、防水、防挖,既可藏又可打的,村内村外连成一片的战斗地道。随着后来地道的普及推广,规模越来越大,也迫使日军控制范围越来越小。

1938年,佐佐木到一中将担任华北日军宪兵司令官,解决华北“治安”问题。日军在华北挖掘了12万公里封锁沟;八路军的民兵在华北挖掘了15万公里的地道网。佐佐木在地道战、地雷战面前束手无策。1943年6月30日,野副昌德中将接替佐佐木的职务。他听取了下级的汇报,感到震惊,他在日记之中写道: “最初的印象是民心叛离,日军虽占有点与线,但处处薄弱,宛如赤色海洋中漂浮的一串念珠,情况十分严重”,“剿共战已变成地道战。”endprint

据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中叙述:1941年底,“治安”地区为10%,“准治安”地区为40%,“未治安”地区为50%,导致1941年华北日军出现粮食接济不上的窘境,“如果不把满蒙、华中、南方的援助算在内,即使调用现有库存粮食,并且严格执行配给及调整消费,到1941年底,小麦到第二年青黄不接时,估计就要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1942年至1943年,八路军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到1943年秋天开始,华北的‘治安又开始恶化了。”到1944年秋,中共军势力复振,“在方面军占领的三个特别市,四百个县当中,治安良好的除三个特别市以外,只有七个县(占总数的1.6%)。有139个县占31.5%,差不多未部署兵力,不得不听任中共活动。还有相当于66.9%的295个县(包括华北政务委员会直辖行政区的4个县),属于中间地区。在该地区彼我势力浮动很大,行政力量大多不能充分贯彻执行。其中大部是以县城为中心,只将兵力分驻几个乡村,民心多倾向共产觉。”

日方关于冀中地区“治安”形势的记载侧面反应当时八路军敌后发展情况,其中地道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耀南曾向毛主席报告:整个华北有441个县,咱们已经控制了140个县,到1944年底只有7个县还控制在日本人手里。华北民兵有30多万个“拉雷手”小组,准备了3千多万个拉雷,还挖了15万公里的地道,冀中地道占了30%。农村的地道基本达到户户相通,村村相连,四通八达,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下长城。1945年准备把敌人从所有的县城挤出去。老百姓还在地道里培养蘑菇、木耳,储存山药、白菜,土豆、萝卜;地道里还建了酒厂,醋厂,酱油厂,服装厂,这些产品已经进入到了北京、天津、保定、张家口、石家庄市场,挖地道的成本当年也都能收回来。

其实,刚开始,当地百姓对挖地道不感兴趣,直到看到地道战发挥作用,于是,百姓便积极开展地道斗争。八路军在华北441个县共俘虏的日军大概五千多人,其中很多俘虏兵是靠地道战俘虏的。

地道战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建立地道网花费颇高,假设一个村建立一个地道网,要花费最少一千块,一般需要两千块,而当时地主的全部家当加起来才一百块。挖地道也要付出大量的劳动,所以从精力、金钱上讲负担太大,老百姓一开始也不相信地道战能起作用。

另外,当时反动宣传也很多。当时,日本共产党书记野板参三到延安,宣传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认为中国是封建社会,日本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要取代封建社会,日本只是进入中国的蛮荒之地来解救广大穷困百姓。他到达延安后,徐特立负责接待,用道理无法劝服。而王耀南是一个调皮鬼,经常喜欢捉弄人。王耀南听野板参三曾说过中国很富有,于是把他带到一个村子去,给了当地一个老乡一些钱,为他们做饭,野板参三吃完之后,王耀南问:“吃的好不好?” “吃的挺好,就是味道不太正。”“你知不知道用的什么水?”王耀南带着他来到院子的一个缸面前,把盖子打开,里面全是驴粪蛋儿。原来当地人吃的水,是在下雨天雨水从房顶流到院子里后集中起来的,自然掺杂很多杂物。随后王耀南又带他到当地的大地主李鼎铭家里,富有的大地主也不过刚刚半饱,更不用说普通的平民百姓。显然,眼前的真实景象影响到了野板参三,了解到真正的中国人在经历各种内战、侵略后十分的穷困。在延安期间,野板参三的思想、立场开始慢慢转变。后来他开办日本工农学校,给日本被我俘虏士兵作思想工作,很多士兵也深受影响。

地道战真正开始大规模普及,是在1942年7月15号,彭德怀发表《关于平原游击战争的几个具体问题对魏巍同志的答复》后。当时北方局一些领导提出,要进入敌伪政权地区进行“合法”的斗争,要把公开的武装斗争撤销,彭德怀说:如果取消了公开的武装斗争,其结果必然是退出平原,他批判了平原地区应是“合法”的斗争为主的错误思想。日军进入我们国家,本身就是侵略,是非法的,必须把日军赶出我们的国家。此后,华北地区才大规模开展地道战。

当时,王耀南作为晋察冀武装部长,具体负责地道战的技术指导,为民兵的领导办学习班,写地道战指导手册、地雷战指导手册、麻雀战指导手册、地雷生产指导手册、破袭战指导手册、围困战指导手册、敌后武工队指导手册、民兵战术指导手册等,全力推广地道战。在冀中8000多个村庄、60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日军在冀中修筑了1753个大碉堡。冀中民兵用地道,里三层外三层把碉堡围了起来。每个碉堡周围起码设置了1000个地雷,民兵不断打冷枪。日伪军只能龟缩在碉堡中。1943年底,王耀南在华北大规模地推广地道战、地雷战和麻雀战。华北老百姓也积极响应。1937年到1945年,日寇对华北进行过73次大扫荡,造成了60次血腥惨案。在1944年、1945年两年时间,华北日军人数虽然没有减少,但日寇只敢对北京郊区根据地进行了2次大扫荡。抗战结束前,冀中的地道已成为一座地下长城。

朝鲜战场的坑道作战

朝鲜战争时期,毛主席,周总理非常重视朝鲜的坑道作战,据王太行回忆:“从51年到52年,我的父亲被三次派到朝鲜,周总理亲自找父亲谈坑道作战,之后父亲向毛主席告辞时,毛主席也提到这个问题。”

1951年,王耀南率学习团随同第23兵团赴朝作战。他建议修筑坑道后,第23兵团伤亡由每军每日150人降为10余人。

1952年5月,王耀南奉彭德怀命令率200余名工兵、炮兵、航空兵干部组成的学习团赴朝鲜解决防空问题。当时,我方每军每日阵亡人数在100人左右。他提出打坑道战解决部队的防空问题。部队全面开展坑道掘进作业后,伤亡减少30%。9月,奉彭德怀之命再率学习团,赴朝检查部队推广“坑道战”经验,找出不足和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后我军每日每个军阵亡人数已由80人降为2至3人。

到1952年,志愿军共挖了7789条坑道,长度共长1980.7公里,掩体75万个,朝鲜方面也挖了80公里,在三八线30公里范围都是志愿军的掩体,靠坑道打冷枪,小规模消灭美军,其战果是前五次战役总和的将近四倍,由此可见坑道作用有多大。

1953年1月20日,丁字山发生“鞭挞行动”战斗。美国记者约翰·托兰写的《漫长的战斗》一书讲到:“鞭挞行动”是为了祝贺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美军司令范佛里特请了十多位将军和12名记者,拿着份剧情说明单,观看全过程。美军1个连在8架飞机、15辆坦克掩护下投掷22.4万磅炸弹,8箱气油弹,美军5个炮兵营上百门105毫米榴弹炮,发射了16.8万发炮弹。但进攻的结果:美军这个连共伤亡77人。在坑道里防守的志愿军23军67师201团1连1排共伤亡11人。这次战斗在美军战史中被评为“总的说来,鞭挞行动是一次惨败”,而在《抗美援朝战史》一书中被称为“最不光彩的一次作战”,美国记者向全世界报道了志愿军的坑道战,此战也使范佛里特丢了脸。

朝鲜战场中坑道的使用,致使美军大炮、飞机不起作用,在《漫长的战斗》一书中,曾提到作战精准、训练有序的美军飞行员始终找不到志愿军藏身的洞口,尤其是彭德怀的防空洞。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对此,王太行做出解答,入朝鲜之前,王耀南曾看到魔术师的表演,并请教魔术师,但魔术师只肯多表演几遍,于是王耀南反复琢磨,后来在彭德怀的防空洞口,利用魔术师的技巧做出了一番布置,在洞口其它地方画了很多图案,效果不错。后来才知道这是心理学上讲的心理盲点,利用心理盲点,制造焦点,模糊洞口的位置,避免了美军的轰炸。

经典电影《地雷战》和《地道战》使观众认识到了地道战、地雷战,银幕外的我们仅仅从画面上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硝烟战火,而这两部电影的军事顾问王耀南却是真实的,经历过这些残酷的战争,经过血与火的锤炼,他结合广大群众的智慧完善丰富了地道战、地雷战战术,为抗战胜利、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佩。endprint

猜你喜欢
华北
华北玉米市场将进入筑底期
Literature Review on Context Translation Mode
Review on Register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