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卖花四百年,年年端阳花街节。”这一俚语,在祖国西南地区可谓家喻户晓,所形容的就是云岭大地上的一颗明珠——云南宜良。这里的南盘江穿城而过,是远近闻名的花乡水城;这里的远教人满怀激情,将红土地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优秀经验和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党员故事收入镜头。宜良远教人如同这大地上怒放的三角梅,用火热青春吐露着无尽芳华。
跑在时间前面
接到紧急制片任务,他们吹响“白+黑”的奋斗号角,在规定期限前将片子圆满完成;面对基层急迫需求,他们鼓起“5+2”的风帆,用不懈努力换来群众问题得到解决后的笑脸。时间对于他们,就是海绵里的水,总是要下大力气去挤,因为他们永远“跑在时间前面”。
一次部里设置了党建片制作紧急任务,大家都感重担在肩,主任张媛媛却坚定地给大家打气:“别慌,相信我們一定能完成任务,加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认真策划,明确职责,分成三个组。第一组由张媛媛先进行专题片解说词的采访写作;第二组由杨志敏对宜良宏观面上党建工作进行一些整体性大镜头的拍摄;第三组由郭浩带队到电视台对现有的党建镜头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所有人如同上紧发条的陀螺,不停忙碌着。
在采访过程中,张媛媛了解到村民李国红有一个患白内障的母亲和一个13岁的脑瘫儿子,前些年不堪重负的妻子也离家出走了,他辛苦养了几年的三角梅无人问津,生活十分艰难。当地党组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为他母亲办理了低保,帮他销售三角梅,让他一步步走出了困境。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实例比较典型,决定以此为新闻线索,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反映片子的主题,在拍摄过程中注重将党建工作与本土花木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展示。当片子最终杀青时,张媛媛指着旁边的沙发,调侃地说:“不用加班了,可以暂时告别这张‘床了。”
忙在基层一线
基层的土壤里埋藏着他们取之不尽的素材,生活的流水里涌动着他们贴近基层的激情;不知疲倦的双腿总是奔波在第一线,聚精会神的视线总是对准最基层……他们忙在基层、乐在基层,只因为他们深爱脚下的这片热土和家乡的父老乡亲。
张媛媛至今都记得那次难忘的拍摄经历。初春时节,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了5个多小时,停在了山脚下。得到消息的被采访对象杨金山夫妻俩已经在山脚下等了许久。为了亲身体验他们生活的艰辛,张媛媛和杨志敏顺着山路步行了5公里。到达瞭望塔顶时,风声呼啸,夹着乱石飞打生了锈的铁门,采访一次次被打断。张媛媛很难想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夫妻俩看护了山林30年……采访还在继续,当石子落下、风声停止的一瞬间,整个房间突然安静了下来,这时传出“嘶嘶”的烧水声,循着声音,他们看到一个用了20年的热水器,上面用红油漆写的字越发的醒目“奖给:优秀共产党员”。杨志敏赶紧对着热水器拍起了特写,又用了映衬的手法,把热水器与杨金山一起收入画面。最终这部以杨金山为主人公的片子被共产党员网、云南网、云岭先锋网等网站和媒体采用,远教办同仁的心血结出了灿烂的果实。
种出一路新芳
创新思维闪耀出灵感的火花,探索的脚步迈出进取的节拍……为了让远教能真正造福百姓,他们在前进的路上不断播种新芳。
果香满山、欢笑满坡的收获时节,远教办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两下两上一审报三分级”制度,建立党员教育教学资源库;落实“三抓三重”,经过两年的实践和探索,完成了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四个常态”抓落实,杜绝远程教育学用“两张皮”现象;强化“三项措施”,积极创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实践示范基地;“三位一体”构建网络党建服务体系,使党建信息宣传迈上新台阶……记得有一年,为了探索远教示范基地建设,张媛媛带着同事,反复开起了“诸葛亮会”,经常是忘了吃饭、忘了休息……在实地调研中,大家挨家挨户地走访,脚底磨出了泡,个个都变成了哑嗓子。而一次次创新,都为宜良大地带来了一缕缕馨香,那香气醉美了百姓,浸染了红土地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单位:宜良县委组织部党员电化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