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顾兆农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医改“获得感”
文_顾兆农
“看病贵”是时代声音中的一个声部。原因不只是花钱多,还在于有时钱花得很冤。出厂价不到10元钱的某药,到患者手上要花192元。如此“任性”的药价,任你多有钱,恐怕也会心生不爽。
有人抱怨,是政府把药价管贵了,觉得市场竞争充分了、价格自然会下来;也有人认为,对药价,政府不能不管,又不能管得太多;还有人认为,这恰恰是政府管理不到位、未有效作为的结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降低不合理的过高医疗费用,已是一个事关全民福祉的现实课题。
降低医疗过程中物的费用,提高“人”的技术劳动的价格,这是普遍呼声。要让医生的专业技术价值凸显,心无旁骛地治病救人,无须纠结创收、以药养医。关于这个问题,最令患者担忧的是,那边还没下来,或者没下多少,这边却噌噌上去了,结果是看病更贵。
作为患者,医疗消费也应更理性。大庙里面也有小和尚,小庙里面未必就没有大和尚。武汉有个“小处方”医生王争艳,非常受人尊重,而她并非生在“大庙”。小毛病进小医院,应该成为常态。
问题是,基层医院医生的素质和治疗水平,目前还不能让人满意。湖北省和武汉市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方面的探索,给人启发。武汉市第五医院是一家三甲医院,2008年起托管了汉阳区7家社区医院,人财物全部打通使用。几年运转下来,第五医院延伸到了居民的家门口:居民在社区医院就可以享受三甲医院的治疗待遇,而费用却依然是一级医院的收费。汉阳区100多万居民,现在有病基本都就地解决,很少转诊。应多管齐下培养小庙里的大和尚,让社区医院不仅能治小病、常见病,而且能介入慢性重病的治疗和护理。
对医保部门而言,事先要把所有的政策和细目,充分地让参保人员知晓,做到心中有数。事后报销,要让患者可询问、查账,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虽然很多地方医保部门设有咨询电话和咨询台,但问题一具体,接受咨询的就说,那只有核算部门的人员才能回答,而核算的人员又不接受咨询。已经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问询和查账等完全可以做到“网来网去”。报销多少,拒付多少,拒付的根据、理由、标准是什么,都可一一说清。这对引导患者理性消费,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让人欣慰的是,今年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科学布局优质医疗资源,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让医疗服务更好为群众除患解忧。
健康最可贵,看病可别贵。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医改“获得感”,且行且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