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的质量工作刍议

2015-10-12 10:08周德文
中国质量监管 2015年3期
关键词:常态标准经济

■文/周德文

经济新常态下的质量工作刍议

■文/周德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全面阐述了经济新常态。会议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与质量工作是什么关系?或者说如何认识经济新常态下的质量工作?笔者认为,经济新常态的本质就是从速度规模经济向质量效益经济转型,质量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关键要素。

新常态、新时代,如何认识质量、如何抓质量?

一、解决认识问题,调整经济工作指导方针

习总书记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中指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根本出路在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克强总理在中国质量大会上指出,提升质量是中国发展之基、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质量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长期以来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新的动力、新的优势亟待打造。中国经济要想再造奇迹、再创辉煌,就必须把质量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质量,以质量的提升“对冲”速度的放缓。我们要按照总书记和总理的讲话统一思想,将质量强国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要破除GDP崇拜论。GDP的本质是反映年度经济规模的一种增量,并不能完全反映国民财富的有效增长。如果我们的GDP以牺牲环境、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治理环境、滥采资源又会产生新的GDP,这样产生的GDP叠加效应并不能有效积累社会财富。同时,发展质量差,会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如:我们建筑房屋平均寿命只有25年~30年,而英国建筑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74年,间接说明在一定年限内,我们产生3-4倍的GDP,与人家发达国家创造的社会财富一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条马路过两三年重修一次,一个广场建了不几年拆了,GDP增长了不少,但浪费的社会财富更惊人。作为企业也是一样,目前,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大约为90%,也就是说有10%的不合格品,按每年我国工业生产总值近百万亿的规模来算,损失几万亿元。如果企业注重质量和品牌,其产品附加值会是其他企业的几倍,国家的税收也会稳定增加。所以,作为一级政府,我们要学会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将全部门精力用于招商引资、规模扩张不如支持引导现有企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

二、确立宏观质量政策导向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制造强国,都出台专门的宏观质量指导政策。如:美国国会颁布质量促进法案,将计量、标准列入国家全球战略;德国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国策和“工业4.0”计划,将标准作为核心战略;日本实施“质量救国”政策,研究制定“知的基盘”政策体系构架,首相牵头研究制定日本国际标准综合战略等。而我国还没有从国家层面正式喊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口号。因此,要加快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将质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考量,通过政策引导、激励、刺激质量的提升。如在制定“十三五”规划、研究经济工作时,要将质量工作一并部署,一并要求,抓经济工作做到有量有质;在政府采购、购买服务时,向有质量的国产品牌倾斜。这一点,国际上有惯例,如美国,早在1933年,美国联邦政府就颁布了《购买美国货法案》,规定政府在采购商品时,应优先购买美国产品。1955年至1963年期间,硅谷半导体产业35%到40%的营业额来自于政府采购。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出台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法案中,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法案的保护主义色彩;在政府安排产业扶持资金时,重点向质量先进企业倾斜;我国中小企业质量抽查合格率比大企业低近10个百分点,可设立中小微企业质量提升资金,促进中小微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升质量水平;可参照国际惯例,设立政府质量奖项,以政府的名义高规格地表彰质量先进企业,引导全社会企业向他们看齐;要建立质量诚信档案体系,公布企业优良和不良质量信息,接受社会查询,引导全社会重视质量,关注质量。

三、用标准推动产品、产业质量升级

标准是质量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标准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是巨大的。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德国,标准对GDP的贡献率为0.9%,法国和澳大利亚为0.8%。我国要高度重视标准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一是要健全标准体系,加快标准的升级工作。加强一些新型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完善我国制造业、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加快现有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更大范围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二是大力开展标准化工作。推动企业标准提升,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标准推动企业、产业质量水平提升。三是完善强制标准体系。通过标准设立企业准入门槛,通过标准执法限制、取缔“五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四是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标准化工作。当前,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是促进技术市场化,创造技术效益的有效途径。如:我国一、二代移动通讯技术,由于技术专利掌握在他国手里,人家申报了国际标准,我们必须用别人的技术标准、设备,几千上万亿的产业被别人主导,市场被别人占领,从第三代通讯开始,我国公司注重了技术创新,并积极向国际电信联盟(ITU)申报国际标准,成功让我国通讯技术标准、设备走向国内外市场,现在华为等企业正在研究5G技术标准,争取主动权。各级政府、标准化的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标准引领作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力武器,大力服务和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重视和加强标准化工作,促进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四、通过品牌战略引导质量提升

我国目前,制造业很多是“打工”经济,没有过硬品牌,赚辛苦钱。广东东莞慧达手袋厂代工COACH、PRADA、ARMANI、BURBERRY等七八个品牌,年产160万~170万个奢侈品牌包,代工COACH品牌的产量在全球代工厂中名列前十,但代工一个售价3000元的COACH包,除去成本,一个包只有20元可赚。有时成本控制不好,一个包经常只赚5元人民币。这种企业是我国很多出口企业的一个缩影。当今世界,20%的品牌占据了市场80%的份额。我国加工贸易比重接近40%,自主品牌出口比重不及20%。苹果手机一度以8.7%的市场占有率赢得了手机市场70%的利润。世界各国都在促进和推广本国品牌建设上下功夫。韩国,2009年1月,成立了一个名为“国家品牌委员会”的总统直属机构,进行全方位的对外宣传推介,在提升韩国在世界上的形象的同时,也为推介韩国民族品牌打造良好的平台;意大利在很多国际性场合和盛会中,意大利政府都将“意大利制造”作为一个整体形象进行推广。我国要从国家层面上、从政府层面上看,重视名牌战略的推进。要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和产业政策,制订完善中长期重点品牌培育和发展方向。2012年,韩国三星电子集团销售额占韩国GDP的18%,我国经济要转型升级,也要造就一批这样的国际大品牌。政府应实施名牌激励政策,保护和支持民族品牌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集聚;要对名牌企业给予金融信贷支持,开展以品牌无形资产为担保的贷款服务;要通过举办国际性的产品博览或展销、交流、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提供政府资金资助,加强优势产品的推介和品牌的打造;对创建名牌成绩突出、质量管理工作卓有成效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维护市场质量竞争秩序,促进消费升级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维护正常质量竞争秩序是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应重点加强的工作职能。良好的质量竞争秩序,能使企业将质量提升作为市场竞争主要手段,使质优价高成为市场竞争常态,形成质量优胜劣汰效应。反之,对质量违法行为监管不力,或对一些本地质量违法企业实施特殊保护,造成违规企业得不到应有法律制裁,违法成本过低,使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使企业丧失追求高品质产品的积极性。同时,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提振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增强消费欲望,扩大消费需求。国外汽车名牌企业经常召回缺陷汽车上百万辆,我国汽车企业主动召回的少之又少;国家发改委反垄断,敢对三星、LG公司罚款过亿,对我国龙头企业茅台、五浪液集团罚款过2亿,对广州合生元等六家乳制品企业罚款6.7亿,而我们国家相关部门对企业质量违法行为罚款过千万的几乎没有,说明我国政府部门对质量违法行为监管的力度并不大。

作为一个地方政府来讲,要转变观念。地方保护,纵容违法,这种发展不会持久,最终也会损害地方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温州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温州产商品也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逐步造成全国一些市场、消费者的抵制。1993年,温州市痛定思痛,提出质量兴市、品牌立市的理念,开始第二次创业,才有今天稳定发展的辉煌。我国牛奶行业、河北昌黎假葡萄酒、山东龙口粉丝由于不注重质量监管,此后质量违法事件一经曝光,一个地方支柱产业崩塌,数年不得恢复。所以,我们树立市场监管部门加监管执法、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就是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理念。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坚决杜绝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为民族品牌拓展市场,做大做强创造条件;要敢于“亮剑”,对质量违规企业敢于下重手,行政执法部门要严处、司法部门要严判;对严重质量违法者要坚决依法取缔,让之倾家荡产,将之踢出市场;要建立质量诚信体系,公布企业质量违法“黑名单”,对一些重点领域要推行质量违法人员禁入制度。

六、通过检测与合格评定推动质量提升

技术检测与认证服务是促进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推出《合格评定建立信任》一书中,提出“计量、标准和合格评定组成国家的质量基础”这一论断。合格认证是对产品质量的一种有效确认。通过充分采信认证机构产品质量认证的结果,可以替代部分政府质量准入许可、监督抽查和质量监管,节约政府监管成本,增强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加强质量监管,检验检测和认证是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管理手段。同时,质量创新、提升,要经过技术检测、认证才能走向市场,检验检测认证是质量提升的基础和支撑。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质量提升,要将质量检测认证当成一个重要的工作抓手,扶持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做大做强。

同时,检测认证行业作为生产性服务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朝阳产业。根据国外研究,目前全球检验检测市场规模约1300亿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2800亿美元。随着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和国际分工深化,近年检测行业年均增长速度6%以上,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发展速度(2%左右)。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老百姓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国际贸易的需要,我国的检测行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光明。党的十八大召开,政府行政监管制度放开,更多市场机构将被允许进入质量检测领域,尤其是去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将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作为扶持发展行业之一,将会带动检测行业的大发展。近年来,一些外资检测集团和我国龙头民营检测企业营业收入年增长率达到30%。据相关机构测算,我国检测市场2009年市场规模为570亿元,到2010年超过70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检测市场,2011年全国行业市场规模超过750亿元,至2013年全国质量检验检测市场规模达到1678亿元,每年发展速度超过15%,预计2014年为2105亿元,到2015年,有望超过2500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质量检验检测行业将成为中国发展前景最好、增长速度最快的服务行业之一,我们各地有理由大力扶持这一新型产业的大发展。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猜你喜欢
常态标准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