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星,姜 俊,王 勇,李 艳
(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驻马店463000)
茄子是我国普遍栽培的重要蔬菜,近年来其市场需求量大增,栽培面积不断扩大,而原栽培的茄子品种多属于地方品种,存在迟熟、产量低、抗性差等缺点[1-2],同时由于常规品种常出现种性退化、种子混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茄子产业的发展[3-5]。试验针对河南省新选育的5个茄子品种进行品比试验,以期从中选出1~2个可大面积推广的品种。
试验于2013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地进行,土壤类型粘壤土,肥力上等,前茬休闲。供试的6个紫茄品种分别为驻茄9 号(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郑茄2 号(郑州市蔬菜所),洛茄2 号(洛阳市农林科学院),豫茄Eg003 号、黑秀长茄(河南豫艺种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茄杂2 号(北京盛金佳源种业有限公司),其中茄杂2 号为对照品种。
试验采用春露地地膜覆盖栽培模式进行种植,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每个处理3 次重复。小区长9 m、宽1.2 m,面积10.8 m2,采取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四周设保护行2 行。
统一于1月27日播种,采用营养土育苗,3月14日分苗。定植前施入腐熟有机肥2 000 kg/667m2、复合肥50 kg/667m2、过磷酸钙50 kg/667m2。于4月27日定植,行距为宽窄行,宽行70 cm,窄行50 cm,株距45 cm,单株定植,每小区定植40 棵。与浇水结合进行根外追肥4 次;只治虫,不治病,采用喷雾防治红蜘蛛、蚜虫、斑潜蝇4 次;其他管理同大田。8月18日试验结束。
育苗期在1~2月,气温偏低,出苗较慢;及时增加保温设施,并加强了苗床管理,因此对苗期影响不大。定植大田后,4月至5月上旬,气温偏低,地温较往年低2℃左右,不仅影响了茄子的前期生长,也对前期产量和植株抗逆性有一定的影响。6月至7月中旬,气温接近常年,降雨适中,日照时数充足,7月下旬至8月茄子终收期雨水偏多,日照时数偏少,环境温度较高,对后期开花座果不利,总产量和茄子商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由表1 可知,从定植到始收,以驻茄9 号、洛茄2号和豫茄Eg003 号的时间最短,为49 d,以墨秀长茄的时间最长,为57 d;6个品种中以豫茄Eg003 号的大田生育期最短,以墨秀长茄的最长,两个品种的大田生育期相差11 d;其余品种的大田生育期均在159~160 d。
表1 不同品种茄子大田生育期的比较
从表2 中可以看出,6个品种中对青枯病抗性最好的是驻茄9 号,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为0;其次是豫茄Eg003 号,发病率为0.83%,病情指数0.83;抗性最差的是墨秀长茄,发病率为7.50%,病情指数为6.76。其他病害发生不严重,没有做具体调查。
表2 不同品种茄子的青枯病发生情况
由表3 可知,6个品种中,以驻茄9 号和郑茄2 号的品质最好,具体表现为植株株高适中,果形近似椭圆,平均单果重在0.75~0.83 kg,单株结果数在70~7.2个之间,商品性好,其余品种的商品性较好;仅豫茄Eg 003 号为长圆柱形,纵横径比为22.9︰3.1,单果重较轻,仅0.11 g,但该品种的单株果树较多,平均有9.5个/株。
表3 不同品种茄子的植物学特性比较
从表4 中可以看出,就前期产量而言,以驻茄9号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24.16%,差异极显著,且该品种早熟性好,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其次是郑茄2 号,比对照增产12.43%,差异显著;豫茄Eg003号的产量最低,比对照减产25.00%;洛茄2 号的前期产量也不高,比对照减产3.63%。从总产量来看,也是驻茄9 号的最高,比对照增产23.88%,其次为郑茄2号,比对照增产20.46%,这两个品种与对照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洛茄2 号和豫茄Eg 003 号的总产量有所增加,分别比对照增产6.75%和2.18%,但差异不显著。
表4 不同品种茄子的产量比较
从表5 中可以看出,6个品种中综合评价最好的是驻茄9 号和郑茄2 号,产品适应性、品种生态适应性和品种感官品质均达7 级,产量评价分别为7 级和5 级,利用价值较高,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值得推广。
表5 不同品种茄子的综合评价及排位
经试验,认定驻茄9 号和郑茄2 号两个品种的综合评价好,较适宜推广。其中,驻茄9 号的生长势强,抗逆性中等,抗病性强,第一花序着生节位7.2 节,平均单果重0.75 kg,最大单果重1.65 kg,单株结果数7.2个,前期产量达1 976.54 kg/667m2,总产量达5 062.53 kg/667m2,均居第1 位;郑茄2 号的生长势强,抗逆性强,抗病性强,第一花序着生节位8.0 节,平均单果重0.83 kg,最大单果重1.60 kg,单株结果数7.0个,前期产量为1 1789.78 kg/667m2,总产量为4 922.46 kg/667m2,均居第2 位。
[1]张真和.我国发展现代蔬菜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中国蔬菜,2014,(8):1-6.
[2]吴雪霞,査丁石.我国茄子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0,(3):143-145.
[3]彭建国,王建玲,包崇来,等.茄子设施栽培品种比较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2,(6):834-835.
[4]杜中平,聂书明,田晓丽.不同茄子品种在青海地区引种比较[J].北方园艺,2011,(7):8-10.
[5]王冠球,陈振勇,陈 丹,等.航天茄子品种比较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3,(11):1538-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