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升本地方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困境与对策①

2015-10-09 21:41于克龙沈凤龙
科技资讯 2015年17期
关键词:困境对策

于克龙++沈凤龙

摘 要:文中首先对应用型大学协同创新本质、特点和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在分析地方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困境以及现有协同创新模式的优缺点的基础上,以辽东学院为例,构建了内部整合、外部联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并列举了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对于提高新生本地方应用型大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提高应用型大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同类院校协同创新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本地方应用型大学 产学研协同创新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177-02

应用型大学协同创新本质是以应用型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价值创造的核心主体,以政府、科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为价值实现的辅助主体,以实现各方主体目标为目的,满足各方主体利益诉求为动力,在各主体长期稳定的相互协同支持下,促进资源的整合和流动,完成科学技术开发,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所进行的协同创新活动。协同创新具有整体性、复杂性、动态性的特点[1,2]。主体协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目标协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协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支撑平台,环境协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坚强后盾[3]。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提高应用型大学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困境

目前,我国高校协同创新进程中的困境主要有产学研创新主体动力不强,目标不一致;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不健全,政策环境不完善[4]。而地方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着更大的困境[4-7]。

1.1 协同创新能力比较弱

新升本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创新能力比较弱,需要与创新能力更强的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协同创新,而创新能力强的院校和机构不愿协同。

1.2 创新资源稀少,学科建设缺乏特色

在大多数学科领域,无法形成明显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难吸引到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无法构建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团队和集团优势。各学科中国家级研究课题、重点项目、攻关项目等数量偏低,标志性成果缺乏。

1.3 资源和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支撑平台

目前高水平的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与实验工程中心太少,资源和资金投入较少,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应用开发研究能力不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薄弱,政府协调支持的力度也不足。

2 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析

协同创新的模式选择受到企业规模、企业创新目标、大学研究能力、地理距离等影响。李京晶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按照合作内容可划分为以基础研究主导的合作模式、以应用型研究主导的合作模式、以合作开发研究主导的合作模式;按照组织模式划分为校企合作、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五位一体合作、董事会合作、成立研发与培训中心等模式。谢开勇认为按照合作结构和功能划分为政府指令型结合模式、政府推动型模式、企业主导型模式、大学主导型模式、共建模式;李征等认为按照产业链的角度划分为横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纵向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混合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仲伟俊等认为按照合作关系划分为正式合作和非正式合作;李梅芳认为按照合作时间分为短期合作和长期合作。

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讲,从合作主体的角度进行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以及各种模式的特点更具有实际意义。按照合作主体来分,可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高校主导型三种类型。三种协同创新模式的三个主体处于不同的地位,各自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而且每种模式均有很多非常成功的案例,也有各自的优缺点和不同的适用范围。从各种协同创新模式来看,对于地方性新升本科应用型高校,这几种模式都不能进行简单的套用,由于这类院校在协同创新中具有的先天的缺陷,而且各自院校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应该首先对所针对的院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详尽的分析,然后,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采取具体的模式,进行详尽的规划和操作,才能进入协同创新的体系之内。

3 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以辽东学院为例

辽东学院定位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应用技术研究、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项目咨询、文化引领为两翼,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为途径,实现学校的办学职能。人才培养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基础上,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面主要立足丹东、服务辽宁、面向全国。

4 构建内部整合、外部联盟为主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4.1 内部的协同创新

高校参与协同创新其重要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科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多学科的思维体系已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科技进步重要支点。以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学科、优势特色学科为中心,融合校内相关专业的优质资源和人才资源,消除学科、专业、科研与教学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的边界,实现资源共享,各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和渗透,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培养。学科内部专业通过协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特色交叉专业,构建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推动专业集群化发展。

发挥领军人物的引领作用,促进校内不同创新团队之间的协同。注重学科群发展,实现多学科的综合渗透,培养学科生长点。构建能够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跨学科平台。重点引进高学历、高能力的科研人员,在学缘结构上,一脉相承和多样发展同时进行。建立相应的考核、人事、学术成果等激励制度,吸引更多的团队、个人参与创新团队建设。

4.2 外部的协同创新

由于存在自身创新能力弱的先天缺陷,在协同创新中完全处于劣势,因此,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成为这类高校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中之重。

(1)利用政府为主要推动力加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

由于政府自身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在产学研用合作上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的资金资助、政策资助、法律保障和交流协调能使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良性循环,取得更好的成果和效益。

(2)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力度和深度,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协同创新的优势在于可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利用创新教育资源。通过协同创新,将各种资源转化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助推器。大力引进企业和其它高校优质人才作为特聘教授,有力推动产学研结合。

(3)利用校校协同或校所协同提高教师创新能力。

利用协同创新联盟,利用老牌一流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派出相关专业的青年教师通过读博士、短期进修、参加项目组长期合作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选派一部分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能力较强的年轻教师进入企业一线,带动学生实习的同时,了解企业一线科技需求,增强实践能力,成为不仅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5 辽东学院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具体对策

作为2003年升入本科的地方应用型院校,辽东学院近几年为了促进协同创新的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了许多工作,通过以下的工作推动学校的产学研创新工作,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5.1 创造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引进培养高水平领军人物

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是促进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键。辽东学院先后制定实施的《辽东学院“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辽东学院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辽东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辽东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辽东学院振兴奖奖励暂行办法》设立辽东学院“振兴奖”等一系列政策和奖励,2009年以来选拔2位学科带头人,45位学术带头人,38位中青年骨干教师,6个科研创新团队。2013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39项,市、厅级科研项目32项。2014年省级科研项目23项,市、厅级科研项目52项。在通过选拔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促进了协同创新的快速发展。

5.2 整合学科专业,合理配置资源,打造就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创新平台

适应辽宁省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产业需求,整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科研资源,充分利用特色学科优势和丹东市有利的地理位置优势,建设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平台。目前有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2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纺织工程学科为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培育学科和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是辽宁省示范专业。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功能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将瞄准国内外功能纺织材料研究前沿课题,为辽宁省重点产业集群项目“丹东防护纺织制品产业集群”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支持研发和检测。辽宁省水环境放射性预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作为技术支撑平台和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的技术平台,为国家水环境放射性预警监测项目提供技术支撑,是国内迄今筹建的该技术领域第一处专门研究场所。在未来的两年,学计划要将重点实验室建设成全省一流的研究开发中心、信息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点带面促进资源环境专业发展,带动化学化工、有机农业、环境医学、机电、信息、旅游环境安全等多领域发展。同时,设有4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和小浆果科研创新团队、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团队、梳棉工艺技术研究团队、硼镁资源深加工团队朝鲜半岛研究基地团队、边境地区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团队6个科研创新团队。2008年获得省服装设计与检测公共技术平台,纺织服装户外制品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被批为2013年度辽宁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朝鲜半岛研究中心。

5.3 对接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丹东市发挥仪器仪表产业发展优势,在新城区发展和建设射线仪器、计量仪表、核检测仪器、手表工业等项目中,引进和培育仪器仪表企业30家,计划打造以仪器仪表、手表工业为主导的,具有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仪器仪表工业园区,实现仪器仪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根据丹东市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建设培养仪器仪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由辽东学院对接建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两个专业。

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促进东港市重点及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与东港市政府签订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协议,以东港市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为依托,将在现代特色农业、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业、纺织与服装业、县域规划业、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业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学校搭建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技术研发、应用平台。使地方企事业单位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与学校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方向及技术能力有效的对接。同时,学校每年都选择一定数量的青年博士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科技服务,并选派科技特派员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2] 危怀安,聂继凯.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机制研究述评[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1):107-113.

[3] 潘锡杨,李建清.江苏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3(9):40-43.

[4] 俞乐,刘拥海,崔铁成.新升地方高校强化协同创新的挑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3(3):30-32.

[5] 易高峰.地方普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15(1):111-113.

[6]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165-174.

[7] 王章豹,韩依洲,洪天求.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及其优劣势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24-29.

[8] 董正超,成鸣飞.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6):123-128.

猜你喜欢
困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困境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