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安诗坛中的军旅诗

2015-10-09 03:47朱林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曹丕曹植曹操

朱林

内容摘要:建安时期,天下大乱,世间苍生深受战乱之苦,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军旅诗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坛所创作的军旅诗既有诗人亲身经历沙场征战的真实感受,也有较多的文人创作,因此,建安时期是军旅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关键词:建安时期 军旅诗 曹操 曹植 曹丕 建安七子

一..建安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东汉末年,宦官弄权,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尽管黄巾起义以失败告终,但是极大的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中平六年,汉灵帝驾崩,袁绍、何进等人为了铲除宦官势力,召集各路军阀向洛阳靠拢,同时,西北的少数民族也乘战乱大量迁徙到内地。在此期间,董卓的势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逐步控制了朝廷。后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史称汉献帝,并于初平元年挟持汉献帝及洛阳人口数百万迁都长安。此后,各路军阀为抢夺地盘和壮大势力而混战不止,普天之下民不聊生,如《后汉书 孝献帝纪》记载:“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魏晋南北朝大动荡、大分裂的时代特征由此开始。在军阀混战的过程中,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在军事上占据了主动。同时,江东孙氏在孙坚、孙策、孙权等人的不断努力下,也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的势力也得到了发展。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之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这种战乱不休、百姓流离失所的现状下,曹操坚持“唯才是举”的原则,三下“求贤令”,激起了世人渴望在乱世期间建功立业的热情,感召了相当一部分具有真才实学之人。同时,在思想文化方面,儒学的传统地位开始动摇,世人开始发现自我,注重感情欲望和个性的体现。他们认识到文学的重要性,并对文学的作用开始重新进行审视。在这种背景下,诗歌成为了当时的世人普遍重视的文学表达形式,世人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真实理解。建安时期,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并与其子曹丕、曹植共同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

二.建安时期军旅诗的类型

(一)渴望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建安以前的军旅诗中虽然有渴望从军建功立业的思想的表达,但是更多的则是借军旅诗来反映战争导致的士兵有家难归的伤感之情。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动荡,这就为世人从军建功立业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因此,建安诗人的军旅诗在继承了前代军旅诗建功立业的主题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诗歌中的豪装情怀的表达,以及对苍生的关注和对生命价值的探索和追寻,如王粲的《从军诗》:“被羽在先登,甘心除国疾”、曹植的《薤露行》:“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虫兽岂知德,何况于士人。”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的名声。”三曹和建安七子都有从军进行征战的实际体验,因此他们的军旅诗所表达的情感更加具有真实性。

(二)抒发战乱不休、朝不虑夕之感

战乱不休的社会现状导致许多诗人亲身经历了流离失所的生活。他们将自身年短命促的感伤融入到对百姓的关怀之中,在诗歌的创作形式上,建安诗人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关怀民生,抒写慷慨悲凉的生活情境。如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曹丕的《黎阳作》、《至广陵于马上作》、曹植的《送应氏》、《泰山梁甫行》,王粲的《从军诗》等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汉末时期兵连祸结之下的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惨痛社会现实,容易使人产生人生无常、朝不虑夕之感,促成了慷慨侠义、以悲为美的审美风格。《诗品》论曹操曰:“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丕《善哉行》中提到:“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曹植在《送应氏》中说:“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刘勰评价:“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秋风》列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杂荡,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

三、“三曹”及“七子”军旅诗的特点

(一)曹操军旅诗的特点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在文学方面,曹操喜好读书赋诗,取得了极高的文学成就。曹操的军旅诗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借乐府以写时事,哀民生之多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中流露出诗人对百姓在军阀混战中所遭遇的流离失所的苦难的真切关注,表现出诗人希望能为百姓请命的高度的人文关怀意识。这首诗奠定了曹操军旅诗悲慨苍凉的风格特征。其次,表达征战的艰辛。以《苦寒行》为例:“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建安十一年,袁绍的外甥高干谋反,曹操从邺城发兵北度太行山进剿高干,此诗正是曹操在征途之中所作,生动的描写出了在太行山行军途中士卒的艰辛和思乡而不得归的悲苦之情。最后,描写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曹操不仅是建安文坛之主,更是汉末政坛领袖,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充满在其诗歌之中。其中最能体现诗人抱负的代表作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和《龟虽寿》。总体看,曹操在其军旅诗中忠实的记录了当时的时事,抒发了悯时悼乱之情,同时,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衬托出雄健壮烈、慷慨悲凉的风格。

(二)曹丕军旅诗的特点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后代汉称帝,国号魏,史称魏文帝。曹丕长于诗文创作,今存诗歌四十四首,残篇若干,其中军旅诗诗曹丕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曹丕的军旅诗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抒写救济苍生、建功立业的抱负。其代表作为《黎阳作》、《至广陵于马上作》、《饮马长城窟行》。曹丕一方面通过大力渲染战争场面来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思想,一方面通过征途中的宴饮赋诗来表达自身功成名就的志得意满和豪迈情怀。其次,对士卒征战劳苦的同情。曹丕通过对《陌上桑》这种原本描写女子容貌仪态之美和浪漫爱情故事的乐府旧题进行改造,用于描写军旅之事,表达对士卒征战之苦和思乡之情的深刻同情。

(三)曹植军旅诗的特点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植的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曹植前期军旅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其代表作有《泰山梁甫行》、《赠订仪王粲》、《白马篇》等,既反映出了天下大乱对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也抒写了现实理想的进取精神。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之后,曹植在政治上被边缘化,并在文帝、明帝时期多次被贬,不仅政治上遭到排挤,生活上也居无定所,异常悲凉,以至于影响了其文学创作。其军旅诗更多的体现出报国无门的忧伤和孤独的处境,其代表作为《朔风》。

(四)建安七子军旅诗的特点(以王粲为代表)

建安九年,曹操攻占邺城后广招贤才。建安七子等文人先后前来投奔曹操,七子中最著名的当属王粲。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王粲在投奔曹操之前,在荆州依附刘表,但始终未得到刘表的重用,其精神处于漂泊状态。王粲在洛阳赴荆州途中目睹的满目疮痍的社会现状,作《七哀诗》,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映社会动乱对百姓造成的巨大伤害,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投奔曹操之后,王粲曾随曹操多次出征,如建安十三年征刘备、建安十四年南征孙权、建安十六年西征马超、建安十七年南征孙权、建安二十年西征张鲁、建安二十一年南征孙权。期间创作《从军诗》五首,把从军征战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展示了建安时期慷慨悲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

[2]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5]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四川达州市公安局达川区分局)

猜你喜欢
曹丕曹植曹操
心动杀人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山鸡舞镜
七步诗
三国演义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曹睿给曹丕上的一堂亲情课
曹操梦中杀人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
以“哭”占先机的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