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彰彰
1995年,王传福辞职创办比亚迪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凭借着“工程师制胜”的独特制造模式,他将比亚迪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2003年,王传福带领比亚迪进入整车制造行业。5年后,巴菲特以18亿港元认购比亚迪10%的股份......而今日的比亚迪,因其科技、环保、创新、新能源等优势,成为了新一代“绿色汽车”的领导者。
“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大量听取专家智囊意见。今年,“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由55位来自各个领域的翘楚组成,这个“核心智囊团”共有4名企业家入选,而王传福是其中唯一的民营企业家。
电池情缘
如果要为王传福的事业发展脉络定义一个关键词,那一定是“电池”。正如中国香港风险投资公司汇亚集团董事兼常务副总裁王干芝所说:“王传福是我见到少有的非常专注的人,他大学学的是电池,研究生学电池,工作做的还是电池。”长期专注于电池领域的王传福告诉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世界中,成功,依然要靠不变的坚持和脚踏实地的拼搏。
大学本科时,王传福就开始接触电池。1987年,他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毕业后留在该院工作。在此期间,王传福一直致力于对电池的研究。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
在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的工作经历给予了王传福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经验,他渐渐发现,自己热爱的电池领域居然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当时刚刚开始流行手机“大哥大”,每部2-3万元的高价并没有吓退消费人群,欲买者络绎不绝。王传福敏锐地意识到,手提电话的发展对充电电池的需求会与日俱增。1995年2月,王传福和表哥吕向阳一起创立了比亚迪。当年下半年,王传福试着将比亚迪的新产品送给台湾最大的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试用,产品优秀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引起了大霸的浓厚兴趣。当年底,大霸将给三洋的订单转给了王传福。
就这样,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逐渐上了轨道。当时,国内很多企业和创业者盲目追求现代化,不切实际地花大价钱引进号称“国际领先水平”的各色生产线,王传福却坚持着他的“独到之处”——比亚迪的产品始终是自主开发研制。与此同时,王传福在工艺、原料、质量控制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他还直接介入供应商的材料开发环节,利用比亚迪强大的科研能力,共同制订降低成本的方案。
例如,镍镉电池需用大量的负极制造材料钴,如果进口国外性能较好的钴,成本极高。比亚迪与深圳某公司合作,明确国内外钴的品质差距,制定提高国产钴品质的详细办法。终于,使国产钴达到了国际品质要求,同时,较国外产品成本降低了40%。由于负极材料应用广泛,比亚迪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元。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老牌日系电池厂商大多处于亏损边缘,比亚迪却凭借着其低成本的优势逆势而上,先后接到了飞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的大额采购订单。这使得比亚迪从一个创业之初的小角色,成长为年销售额近1亿元的中型企业。王传福只用了3年时间,便抢占了镍镉电池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比亚迪成为镍镉电池市场当之无愧的老大。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之后,王传福紧接着抓住了第二次机会。他顶着国内同行的怀疑和嘲笑,开始研发蓄电池市场的核心技术产品——镍氢电池和锂电池。为此,王传福投入资金、购买设备、搜索人才、建立中央研究部,并成立了比亚迪锂离子电池公司。事实再次证明了他的眼光和韬略,很快,在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领域,比亚迪成为继三洋、索尼、松下之后的另一国际电池巨头。
比亚迪的生产规模渐渐达到了日产镍镉电池150万只,锂离子电池30万只,镍氢电池30万只。摩托罗拉、爱立信、京瓷、飞利浦、波导、TCL、康佳、伟易达、松下、新利......陆续成为比亚迪的忠实客户。短短几年,比亚迪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近15%。甚至有评论称,比亚迪正在取代日本电池企业的垄断地位,成为世界第一流的电池生产商。2002年7月31日,比亚迪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
比亚迪制造模式
比亚迪的一位副总裁曾经这样阐释过比亚迪的企业文化:“我们从不对核心技术感到害怕。别人有,我敢做,别人没有,我敢想。比亚迪每个单位遇到问题,我们都会说,你解决不了,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你缺少勇气。”
毫无疑问,具备如此气势和自信的企业文化得益于王传福多年的言传身教。这位“技术派”领军人物以拆解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为己任,狂热追求技术创新。他组织起一支能征惯战的本土化技术研发队伍,他蔑视现有的商业秩序和游戏规则,他信赖年轻的工程师胜过资深的欧美技术专家,他认为什么都可以自己造,他觉得技术专利都是“纸老虎”。
比亚迪的制造秘诀是“半自动加人工”,也有人称“小米加步枪”。从电池生产到汽车模具,投资一条生产线,要几千万元,没钱怎么办?自己造!王传福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二十名工程师顶一台机械手,他把人力资源挖掘到了极致。
王传福的这个土办法笨拙却有效,“比亚迪制造模式”不但大幅降低了成本,而且在产品制造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融入技术和工艺的改进。“半自动化人工”的优势不断显现:它可靠又灵活,准确率并不比全自动化低,且避免了批量加工出错后的大规模召回。更为重要的是,这让比亚迪具备了强大的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只要客户提出要求,他们就能提供从方案设计到最终生产的一站式服务。
在日本、欧美,工业化意味着大机器制造,尽量减少人工。比亚迪却反其道而行之,用的恰恰是人海战术,或者叫“工程师制胜”。王传福出现在媒体前的形象常常是不着正装,而身穿比亚迪工作服,胸前口袋别着一支钢笔,就像一位刚从车间里走出来的工程师。在他看来,中国的工程师创造力是最棒的。他常说,你把人才仅仅看作劳动力,他就只能打工,而你把人才看作创造者,他就是设计师。王传福曾强调,用好中国的各种人才,让其淋漓尽致地发挥,才是“中国制造”的真正优势。endprint
有人说,王传福改变了中国企业家的形象。针对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技术恐惧症”,这位“技术狂人”说,这种恐惧正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王传福认为,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
王传福与巴菲特
比亚迪从容不迫地发展并赶超着,从镍电池到锂电池,令索尼、三洋等行业大佬不敢小窥。正当人们为王传福在电池行业咄咄逼人的态势惊叹时,他居然又挤进了竞争白热化的汽车业。王传福将在电池、手机零部件领域积累的经验复制到汽车行业。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大胆的创新,和通过上下游垂直整合严格控制成本,比亚迪汽车的销量连续5年增长超过100%,逐步在10万元以下的市场站稳了脚跟。
2003年3月,比亚迪成立了电动汽车研究部。2006年1月,又正式成立了电动汽车研究所,计划未来3年内投资10.2亿元,基于比亚迪汽车的现有基础和优势,建成电动汽车研发、测试中心和生产基地。
2008年的一则新闻,将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推上大众瞩目的焦点——“股神”巴菲特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18亿港元认购比亚迪10%的股份。消息一出,整个资本市场为之癫狂。在2009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股神”称王传福是真正的明星,巴菲特认为,王传福具备独特的管理运营能力,在他治下,比亚迪是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公司。
巴菲特的青睐使比亚迪的股价一路飙升,从入股时的8港元左右,上涨到2009年9月28日收盘价的61.85港币。亮丽的上升曲线让巴菲特赚得盆满钵满,也让王传福摘得了中国首富的桂冠——2009年9月29日,胡润研究院公布,王传福以财富人民币350亿元成为中国首富,其财富较上一年度增加290亿元,排名从2008年的103位上升到第1位。2012年,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单上,王传福以76.9亿元排第77位。
从白手起家,到建立起涉及电池制造、手机配套、汽车等领域的高端制造企业,“技术狂人”王传福带领着比亚迪终于攀登上了一座人人羡慕的山峰。
转型电动车制造商
比亚迪还没有丰富的汽车产品线时,就已经拥有了十分细化的“分网体系”:比亚迪总共有A、B、C三个销售网络,其中A网渠道下还设置了四个子网络,分别销售F3、F6、F0、L3、G3等车型。到2010年,比亚迪的经销商数量发展到1,200家,而且基本保持每年新增150家的扩张速度。在此后的三年,王传福慢慢调整企业战略规划,逐步缩减传统燃油车业务,宣布向电动车制造商转型。
比亚迪第一款双模车F3DM上市时,赶到深圳的巴菲特亲手将一辆F3DM的钥匙交付给车主。所谓双模车,是指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并联结构,车辆可以在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两种模式之间切换,能充电也能加油。F3DM的上市意味着,王传福多年来的“新能源汽车”梦想终于开始照进现实。F3DM沿袭了热销车型F3的外形设计,算上国家和深圳政府的补贴,售价不到9万元。
很快,比亚迪继续推出纯电动车型e6,单次充电最长可行驶300公里。在补贴幅度最高可达12万的深圳市,e6售价20万元左右,和一辆中级燃油车的价格差不多。e6是比亚迪将电池技术发挥到最极致的产品,研究和制造电池出身的王传福对e6的电池技术格外自信——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充电效率可以达到92%。e6在深圳出租车市场试运营了一年半之后,洛杉矶、伦敦、阿姆斯特丹等海外出租车的订单蜂拥而至。
2013年6月,王传福预计,当年汽车行业整体销量将增长8%,比亚迪自身的汽车销量增长将在10%-30%。关于新能源汽车,王传福特别提到,鼓励性销售政策推出后,效果相当明显,最有说服力的是,作为全球首个纯电动汽车出租车公司——鹏程电动开始盈利了,一季度盈利达500多万元,全年盈利预计在2000万元以上。
王传福认为,美国特斯拉在推广纯电动汽车和培育消费者习惯方面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对公司来说,纯电动汽车技术不是问题,市场才是问题。要扩张新产能,投资4-5年时间就够了。”秉承着一贯的自信,王传福说,“家庭消费一旦启动,比亚迪分分钟就可以造出特斯拉。”
也许,上述言语并非吹牛——2014年1月至9月,比亚迪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秦”的销量达到9,500辆,在市场上呈现供不应求之势,加上每月200辆左右的纯电动车e6,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超过1万辆,较上年度翻了10倍。同时,售价200万元的比亚迪电动大巴K9在全球的订单达到了5,000台。也就是说,2014年上半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业务达到了100亿元的营收,占比达到10%。
时至今日,当媒体甚至全社会都开始鼓吹战无不胜的“互联网思维”时,王传福却对互联网引发的一蹴而就的革命报以怀疑态度,他相信传统技术带来的渐进式改革,每一个阶段的技术突破都驱使着比亚迪的战略推进。也因此,虽然比亚迪从单纯的垂直整合,已渐渐放开到同其他车企合作,不过在王传福眼里,这只是技术换技术的方法,合资品牌那条技术换市场的路,比亚迪坚决不会走。
2015年8月6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主楼广场前,停放着一列崭新的“金蓝色”比亚迪电动环卫车队。这是比亚迪公司与北京环卫集团正在举行合作签约仪式,联手打造专注于纯电动环卫领域的专用车公司。同时,合资公司打造的首款16吨T8纯电动洗扫车在北京正式上市,首批交付25辆。比亚迪与北京环卫集团联合打造的纯电动洗扫车交付客户,标志着比亚迪新能源商用车正式迈进北京市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今年实现了爆发式增长,电动商用车订单达到6000辆,出租车、私人领域的销量超过2万辆,同比增长200%。”谈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前景,王传福充满信心......endprint
中国工业评论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