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八大焦点问题透视

2015-10-09 17:18沈国舫王波
紫光阁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三峡水库三峡工程三峡库区

沈国舫+王波

建设三峡工程,截断巫山云雨,驾驭洪水、治水兴邦,是沿江人民的千年企盼和不懈追求,更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尽管这个举世瞩目的工程已顺利建成并发挥效益,但其利弊问题仍被社会关注。依托中国工程院对三峡工程建设所作的第三方独立评估结果,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文就社会关注的八大焦点问题作以解答。

一、三峡水库的有效库容能否长期保持?

三峡水库的有效库容是按照入库年均来沙量4.9亿吨(寸滩站+武隆站)和宜昌站年均输沙量5.3亿吨,以及上游未建库的条件,采用水沙数学模型进行计算,结论是采用“蓄清排浑”的调度运行方式,在三峡水库运用100年达到冲淤平衡后,防洪库容可以保持86%,兴利调节库容可以保持92%。近20年来,由于上游水库拦沙、水土保持、降水减少和河道采砂等作用,特别是在上游金沙江、嘉陵江等干支流上修建一系列水库后,使得三峡入库年均输沙量减少到不足2亿吨,未来入库沙量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而三峡水库泥沙达到冲淤平衡的年限将会大大延长。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库区年均淤积泥沙仅1.39亿吨,约为论证阶段预测的40%,且淤积主要分布在145米汛限水位以下。因此,关于有效库容能否长期保持的问题,实际情况更好于当年论证结论。

二、关于对坝下游河道的冲刷问题

在防洪方面,有利的影响是河床冲深后同流量下的水位有所下降,因而有利于河道行洪;不利的影响是近岸河床明显冲深后,护岸工程下部的岸坡变陡,堤防“崩岸”的现象有所增多,增加了汛期抢护和汛后加固的工作量。在江湖关系方面,有利的影响是入湖泥沙显著减少,从而减缓通江湖泊特别是洞庭湖的淤积和萎缩;不利的影响是在三峡水库蓄水期,下泄流量减小,下游河道水位降低,与蓄水前相比,通江湖泊出流加快,提前进入枯水期,从而影响湖区的水资源利用,这在鄱阳湖和洞庭湖都较为明显。在对长江口的影响方面,有利的影响是通过水库调节后枯期流量有所增加,从而减小咸潮上溯的几率;不利的影响是入海泥沙减少,将使滩涂围垦造地减缓。在航运方面,有利的影响是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有利于加大航道水深;不利影响是清水下泄导致河床下切,宜昌枯水位持续下降,通过流量补偿保证葛洲坝枢纽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难度加大,以及中游航槽以外区域的冲刷和滩槽格局的调整引起部分河道通航条件变差。

三、关于诱发地震的问题

社会公众对三峡水库蓄水与地震的关系,关心的是三方面问题:一是三峡水库蓄水是否诱发了水库地震。二是三峡水库蓄水是否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有关。三是齐岳山断裂是否会因三峡水库蓄水而被激活。

三峡工程在论证时已对与水库蓄水有关的水库地震作了预测,指出有可能诱发较强水库地震的库段为庙河—白帝城库段,最大震级为5.5级。三峡水库蓄水后,诱发的地震绝大部分为震级3级以下的非构造成因的微震和极微震,只有4次震级4级以上的地震,最大为震级5.1级,未超出预测的最大震级5.5级。今后随着库水对库区地壳应力场等的影响逐步减小,三峡库区虽然仍可能会发生高频次的微小地震,但强度会逐渐降低,最大震级不会超出三峡工程前期论证的研究结论。

2008年发生“5·12”汶川大地震的龙门山构造带与三峡水库所在的上扬子台褶带,分属于不同的两个大地构造单元,两者所处的区域构造条件和活动特点截然不同,其间尚有构造稳定性很高的四川台拗(四川盆地)相隔,并没有构造上的联系,而且三峡水库的库水与龙门山构造带不存在水力联系,因此“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与三峡水库的蓄水没有关系。齐岳山断裂与三峡坝址的最近距离约110km,是在印支—燕山期由基底断裂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断裂构造。在三峡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中,对齐岳山断裂的专题研究表明,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明显活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强震的记载。水库蓄水以来,库区所记录到的大量微震,基本不在该断裂带所涉及的区域内。因此,齐岳山断裂不可能被三峡工程蓄水激活而发生强烈地震。

四、关于川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否与三峡水库蓄水有关的问题

从目前综合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现阶段三峡工程蓄水对库区周边的天气气候影响范围约在20km以内。近年来三峡库区及其临近地区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我国其他地区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一样,是由于大气环流和大气下垫面热力的异常所致,而海洋温度和青藏高原积雪的变化又是导致大气环流和大气下垫面热力异常的主要因素。三峡水库无论是其面积还是其容量,与周边海洋、青藏高原相比都不是一个量级,只可能对库周局部气候有微小影响,而不可能改变整个库区以至川渝地区大范围的气候。

五、长江口咸潮上溯是否与三峡水库蓄水有关?

咸潮上溯也叫海水入侵,是河口的自然水文现象。三峡水库相对于长江宜昌站的年径流量而言,只是个季调节水库。也就是说,三峡水库的运用对长江口的年入海水量影响不大,主要是对水量的年内分配有一定影响。长江口的咸潮上溯,一般发生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这时三峡水库恰恰是在进行兴利调度,其下泄的流量大于天然流量,故对于抑制咸潮上溯是有利的。但是每年的9月中旬至10月份,三峡水库处于蓄水期,其下泄流量小于天然来水,故也有可能会使咸潮上溯有所提前。正因此,工程论证的结论是“修建三峡水库对长江口盐水入侵有利有弊,但影响不大”。在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如果长江口出现严重的咸潮入侵,三峡水库还可启动应急调度,增加下泄流量,减少咸潮入侵的危害。对于遏制长江口的咸潮上溯,兴建三峡工程利大于弊。

六、关于三峡工程建设和蓄水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三峡库区在历史上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一般水库在蓄水后,都普遍会引发涉水部位的岩、土体发生崩坍、滑坡等,称之为“库岸再造”现象,只是由于地质条件差别和不同灾害程度预防治理有所不同而已。

三峡水库于2003年开始蓄水135米水位前,就已按照“二期规划”进行了涉水崩塌、滑坡体的治理。2003年以后,又根据蓄水156米水位和175米水位的要求,按照“三期规划”进行了治理。这两期治理消除了243处滑坡下滑入江成灾的隐患,从而将地质灾害的损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所以应该说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库岸再造现象剧烈,但由于做到了科学防治,取得了良好的减灾防灾效果。

七、关于对珍稀濒危物种的影响

现有调查研究表明,三峡库区3个受关注的陆地珍稀濒危物种是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和川明参。为了防止这些备受关注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灭绝,在三峡工程建设的同时,投资建立了多个动植物敏感保护点和保护区,主要珍稀植物和古树木得到就地或迁地保护,保存了库区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基因资源和重要栖息地。此外,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也对三峡库区陆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库建设与蓄水对水生生物影响明显。分布于三峡库区的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资源量明显减少,一些种类已经成为偶见种。长江中游“四大家鱼”繁殖时间推后,规模下降。以中华鲟为代表的珍稀水生生物保护面临严峻形势。但是三峡工程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不是主导因素。长江珍稀水生生物也面临过度捕捞造成的鱼类资源减少以及江湖阻隔、采砂和航运等多种人类活动的威胁。尽管目前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中华鲟、达氏鲟和胭脂鱼等实施增殖放流,对江豚实施迁地保护等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但由于三峡工程建设对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长期的,故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长江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水生动物的监测与保护,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华鲟的物种保护,例如采取促进中华鲟繁殖的调度试验等,以避免珍稀物种的灭绝。

八、关于三峡水库蓄水后对长江水质的影响

三峡水库蓄水后,对长江的水质有无影响,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焦点。三峡工程开工就同步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当前通过一系列治理措施,三峡以下的长江中下游整体水质在蓄水前后无明显变化,总体保持稳定在Ⅱ、Ⅲ类。三峡以上库区干流的水质良好,库区一级支流水质与干流水质基本一致,但在其上游的回水区由于流速变缓而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导致一些支流“水华”频发。由于加强了水污染防治工作,在库区及其上游的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长江水质的稳定。但水污染防治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必须持续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进一步改善水库特别是支流、库湾的水质,遏制“水华”频发即“赤潮”现象。

猜你喜欢
三峡水库三峡工程三峡库区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
科技支撑摇高峡出平湖
——三峡工程
三峡水库迎战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
三峡库区万家坝滑坡变形区稳定性复核研究
三峡库区产业培育及结构调整的思考
三峡工程外迁移民安置研究
三峡水库澎溪河水-气界面CO2、CH4扩散通量昼夜动态初探
三峡工程景观保护研究
三峡库区生态环保成效显著
三峡水库综合管理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