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
“十二五”时期,既是充满风险挑战的、极不寻常的时期,又是成就卓越、极不平凡的时期。面对十分严峻又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科学决策,国务院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有效地应对了各种危机,较为圆满地完成“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等取得巨大成就,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宏观经济总体稳定,实现从高增长向中高增长转变。1978年-2011年间,中国处在高增长阶段,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9%,而后按着“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逐步调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从8%到7.5%,再到7%左右,实际增长率平稳地逐渐下降至7%以上的中高速增长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G20国家)名列前茅,按CPI上涨率与失业率构成的痛苦指数(misery index)计算,中国为6.2%,也是G20国家中比较低的。经济增速减少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实现节能减排等目标,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创造了良好宽松宏观经济环境。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15万亿元,按汇率法(三年加权平均汇率,下同)计算相当于6.04万亿美元;到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相当于10.36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比重由9.2%上升至13.3%,提高了4.1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1.0个百分点,与美国GDP的相对差距从2.48倍缩小至1.68倍。
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在世界位次上升了30多位。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015元,为4300美元,开始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201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6531元,为7380美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5%,按当年价格计算,则为11.1%,按汇率法的美元计算,则为14.5%,远远高于按不变价格计算。在世界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的排位,由2010年208个国家或地区居第128位,到2013年进入107位,到2014年进入前100位之内,居第96位。
扩大内需取得明显效果。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十一五”末的92.1%提高至100%以上,其中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从43.1%提高至5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0年15.7万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26.24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平均增长率为10.6%,高于经济增长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其他两个为欧盟和美国)。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工地。2010年-2014年,铁路营业里程从9.12万公里提高至11.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万公里,占世界总里程的60%以上,快速铁路运输服务基本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公路通车总里程从400万公里增加至446万公里,2级公路运输服务基本覆盖县城,其中高速公路从7.41万公里增加至11.18万公里,高速公路运输服务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民航客运量从2.7亿人次上升至3.9亿人次;货物周转量从14.18万亿吨公里增长至18.46万亿吨公里;全国电话用户从11.53亿户增长至15.36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从4.57亿人上升至6.49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达到5.57亿人,宽带用户超过7.8亿户,成为世界最大的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市场;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从9.66亿千瓦增加至13.60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电网规模始终保持世界第一。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粮食产量“十一(年)连增”、农民收入“五(年)连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一个台阶,粮食总产量从2010年的5.46亿吨提高至2014年6.07亿吨,比预期目标高出12.4%。推进精准扶贫,制定并落实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措施。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大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乡村旅游扶贫等工程。如期完成“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任务,推动农村饮水提质增效,继续执行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因地制宜采取电网延伸和光伏、风电、小水电等供电方式,2015年将解决最后的20多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从产业结构来看,实现了由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转变为由服务业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43.2%提高至2014年的48.1%,提高了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创造了产业结构变动最快的纪录。与此同时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0.0%下降至35.8%,下降了4.2个百分点。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迅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体育和娱乐业蓬勃发展,教育、卫生和服务工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从就业结构来看,服务业的比重从2010年的34.6%提高至2014年的近40%,也是提高幅度最快的时期,服务业就业规模也从2.63亿人突破了3亿人,是最大的就业产业部门。显示着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大变动以及发展的转折点,其中农业就业比重从36.7%下降至29.5%,减少了7.2个百分点,提前实现了原定2020年的30%左右的目标。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正在加速向世界创新国家迈进。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3312亿元,相当于2010年的1.88倍,名列世界第二;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2.09%;从研发队伍看,2014年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预计达到394万人年,相当于2010年的1.49倍,位居世界第一,比美国和欧盟(28国)的总和还要多。2014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数从世界第八位上升至第四位;发明专利申请量92.8万件,相当于2010年的2.37倍,连续4年位居世界首位,相当于美国的1.5倍以上;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26169件,居世界第三位。重大科技工程取得新的突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 “领跑者”转变。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拓展、更加完善。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实施了“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进一步形成,各类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不同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差距持续缩小,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序推进。这一时期,开展“三大战略”地区布局:一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二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三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这为“十三五”时期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提供了实践基础,可以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
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入“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总人口超过农村总人口,这是重大的发展转折点,比印度提前了将近40年时间。到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至54.77%,比2010年提高了4.82个百分点,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6.7%;城镇总人口从6.70亿人提高至7.49亿人,净增793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近2000万人,这不仅在我国发展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发展历史上都属于超大规模的城镇化。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从6.71亿人减少至6.19亿人,成为世界第二大农村人口国家,占世界总量比重的18.39%。着手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加大城镇基本保障房建设,改造棚户区和城乡危房,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籍迁移政策,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积极破解各种城镇化难题。
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2014年期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分别达到8.0%和10.1%,首次高于经济增长率(为8.0%),也高于“十二五”规划年平均增长率大于7%的预期目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从2010年的3.23倍缩小至2014年的2.92倍,下降了9.60%,是13年来首次降至3倍以下。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基尼系数由0.481下降至0.469,下降了2.5%。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2013年已分别下降至35.0%和37.7%,在国际上均属于富裕类型。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不断提高,分别达到32.9平方米和37.1平方米,住房自有率(homeownership rate)达到85%,已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十二五”规划提出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覆盖约20%的城镇居民家庭的目标有望实现。城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4年来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5119万人,超过“十二五”规划4500万人的预期目标,登记失业率有效控制在4.1%,也低于“十二五”规划小于5.0%的预期指标。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人口。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格)的农村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1.66亿人减少至2014年的7000万人,累计减少了9500万人。
建设“两型”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大力开展节能,推广节能技术,运用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完善节能减排和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检测制度,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3.6%,单位GDP碳排放下降了15.8%,比2005年下降33.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了12%。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七大水系国控断面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达到71.2%,已经提前实现2015年大于60%的约束性目标,“十二五”前四年,全国四项污染物排放量总量,到2013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已降至2353万吨,已接近约束性目标(为2347.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降至2044万吨,已低于约束性目标(为2086.4万吨)。2014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经提前实现了2015年目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成果,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实现“双增长”。生态保护建设与生态投资取得重大进展。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15个重要领域、55个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336项改革举措,正在有序推进,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地先后成为我国自贸试验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货物贸易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3600亿美元增加至2014年的604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13.8%。2014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为1280亿美元,连续23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的首位,并本世纪以来第三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国。对外投资快速发展,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014年创下了1231.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位居世界第八位。中国装备走出去已经获得重大成果,其中铁路、电力、通讯、能源等重大项目越来越多、国际声誉越来越好。
此外,社会事业也取得明显进步,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从国际视角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处在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成为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增长、投资增长的最大发动机,在国际上影响力、软实力也得到明显提高。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第六十一章有关规定,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要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开展客观地较为全面的评价,对实施情况作中期评估。为此,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曾先后多次进行中期评估,本次为第三次评估。评估时间区间为2011年-2014年,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和各有关部门。
在统计信息不完全充分的情况下,得出初步结论:“十二五”规划实施四年的中期评估结果得分是93.1分,比“十一五”规划五年得分(86.4分)有明显进步。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预计,整个“十二五”规划实施五年得分将超过90分甚至更高,我们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给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绩效为真正的“优秀”,这将给全国13亿多人民一个满意的答卷,也会给世界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