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 李文军
【摘要】象征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后来扩及到整个欧美国家。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后期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和心理小说家的杰出代表,也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Young Goodman Brown》就属于“心之寓言”部分的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他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发挥到了极致。
【关键词】纳撒尼尔·霍桑 布朗 象征主义
纳撒尼尔·霍桑擅长运用寓意深刻的象征主义手法暗示主题,并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的刻画与分析。《Young Goodman Brown》是一篇具有典型霍桑写作风格的佳作。故事发生在17世纪末巫术盛行时期,一个名叫布朗的年轻人与妻子费丝先后前往黑森林参加魔鬼盛会的离奇经历。作者描写了此过程中他们的种种奇幻见闻,以及身心上发生的巨大变化。霍桑巧妙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虚构了魔鬼、黑森林、梦境等意象,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神秘感和寓言感。本文拟从场景、人物、心理这三个方面来解读霍桑小说中的象征主义。
一、场景
“黑森林”是小说中的主要场景,它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灰烬谷,《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和《源氏物语》中的六条院一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中写道,布朗在夜幕降临时赶赴与魔鬼们的黑森林约会,“林间树木黑沉沉地簇拥在周围,密匝匝地挤挨着,只容狭窄的小径勉强蜿蜒穿过,随即又在后面将小路封闭起来。”此番描写让我们联想到但丁《神曲》中的炼狱,黑暗吞噬着光明,绝望中袭来阵阵恐怖、压抑,令人无处可逃。霍桑之所以把“黑森林”作为小说的关键性场景是别有用意的,此举也蕴含了他深刻的象征主义。传统小说中的森林是一个植被密集的生机之地,而霍桑笔下的森林则是一个充满恐怖气息、黑暗围剿的地方。他让布朗经历黑森林之旅,目睹种种离奇现象,这看似是一个超现实的奇幻小故事,实则向人们展示人性的堕落和罪恶的世界。黑森林之旅象征着生存在清教主义环境中模糊信徒的皈依经历,魔鬼盛会则是为皈依者举行的圣餐仪式。霍桑有意让布朗踏上皈依的道路,但却并没有让他真正的皈依,因此他变得困惑、痛苦。这恰恰传达出了在如同黑森林一般的恐怖、黑暗的清教主义环境中,像布朗一样的年轻人却保持着怀疑的态度行走在罪恶的世界,经历着痛苦的人生。可以说,小说中的布朗亦是现实中的霍桑。
二、人物
有人说霍桑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好人和坏人两大类,这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原因在于他完全颠覆了传统小说中的好人即是好,坏人即是坏的界限,而塑造了一批圆形性格的人物。年轻善良的布朗在看到了人性罪恶以后,内心充斥着善与恶的较量。纯洁真诚,温柔可人的费丝,是布朗的宗教信仰、精神支柱。但她却参加了魔鬼盛会,内心充斥著恶念,这恰恰与她的名字“Faith”所传达的“忠实、信仰”形成鲜明的对比。 布朗向往纯洁真挚,追求道德完美。霍桑有意塑造布朗和费丝的纯洁和善良,但却又让他们在夜幕中赶赴黑森林参加魔鬼盛会,亲眼目睹人类的罪恶、现实的黑暗,以至于自己也混迹其中,道德堕落,无法自拔,这恰恰展示出了霍桑内心深处对清教主义的怀疑,对人性罪恶与宗教虚伪的揭示以及对社会腐化的理性批判。
三、心理
霍桑是美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心理描写大师。作品中,霍桑通过细腻动人的笔触,描写了布朗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展示了一位清教徒信仰崩溃的过程。黑森林之旅以后的布朗,变得“恐惧、忧伤”,最后抑郁死亡。这种由清醒到迷惑,由虔诚到怀疑的痛苦过程,恰恰暗示了当时的清教徒们的普遍心理矛盾与人生态度,揭示出了霍桑对清教主义虚伪性的批判,对人性罪恶的谴责。小说的结尾处,霍桑让布朗在魔鬼受洗仪式实施的关口突然惊醒,呼喊“仰望天堂,抵挡邪恶!”这种安排显然是有深意的,这不仅表现了布朗抵挡诱惑的清醒,也暗示了霍桑本人对清教主义虚伪性的认识,同时也深刻的披露了这样一个现实:人性的罪恶需要真正的皈依,坚持善良纯洁,人性才会得到彻底解放。霍桑充分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将他内心的矛盾及感触贯穿在《Young Goodman Brown》中,他通过展示布朗的困惑,道德感的毁灭,以及死亡的结局,折射出美好现实的残缺。布朗的思想斗争恰恰反映了霍桑对人性及现实的怀疑和批判,布朗亦是霍桑的化身。
参考文献:
[1]Nathaniel Hawthorne,Mosses from an old Manse,London:Water Scott Ltd.,1854.
[2]Richard H.Fogle,Ambiguity and clarity in Hawthorne 's “Young goodman Brown”,Thomas E.Connolly,Nathaniel Hawthorne,Columbus,Ohio:Charles E.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1968.
[3]陆谷孙.英汉大辞典,第二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669.
[4]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5]程爱民.美国文学阅读教程.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霍桑.霍桑哥特小说选(武厚恺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王寅(1986-),男,汉族,甘肃山丹人,助教,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李文军(1973-),男,汉族,宁夏固原人,副教授,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从事英美文学及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