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奇敏
(宜兴 214221)
紫砂意识形态500余年,“紫砂文化”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存于世,集书法、篆刻、金石、印章、诗文、雕塑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容泥绘、彩绘、堆绘、绞泥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很好的文化艺术表现载体;不仅是茶人的最爱,亦是收藏界、文化界、陶艺界的一朵奇葩。千年陶都,也正是有了薪火相传的传承性,有了触类旁门善于借鉴、文化移植、艺术创作的创新性,才有今天紫砂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艺术氛围。
紫砂绞泥工艺,直接借鉴了唐朝的“绞胎”技艺,即是通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泥料进行捶打、压制、裁切等工序制作,并通过纵横切面的截取,而展现出泥料本身挤压后的平面纹理视觉效果,再通过紫砂壶艺打泥片、围身筒成型,从而自然表现出紫砂壶面的绞泥神韵及效果。这种艺术效果不是可以添加或者装饰的,而是直接运用其自然纹理的不同效果,展示出来其独特的神韵。
“布道壶”(见图1)的创作,是在继承传统绞泥技艺创作的同时,研究、实践、论证其艺术表现形式及外观效果,自然纹路动静之态及原生态健康体系,附加值增减与艺术价值大小等问题后,运用到方器创作之中。一方面将传统绞泥技艺的传承移植到手工技艺创作体系之中;另一方面是通过绞泥的运用,装饰在方器之上。两者的结合达到了文化艺术价值1+1≥2的效应,成为收藏爱好者选择的新款式,是紫砂技艺之中又一个新层次的提升。因此,创作此壶既有推陈出新的胆识,也有顺其自然的理念。
图1 布道壶
“布道壶”是个人方器作品中运用绞泥技艺创作的又一件新款式,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技术性、理论性的作品。一方面,“布道壶”以方器为主题形态,将原有“方”刚正、锋芒、端庄的呆滞感,寓于“圆”中,“方中寓圆,圆中寓方”,方圆之间是体现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并以世人称之圆滑的圆润感表之于外,化刚强为柔润,既是“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低调”与“谦虚”,也是成熟的标志,而不是显示整件作品的锐气,隐藏锋芒,处“中庸”以为之大境界。
绞泥技艺的运用,是在壶身与壶钮上。因为整件作品是通过全手工打泥片,然后通过围身筒的技艺技法创作完成的,因此将不同的泥料挤压、拍打、裁切、打泥片、围身筒等一系列的处理。通过泥料本身的纹理进行自然的成型与搭配烧制,而形成的整件作品的“艺术存在”。烧成后,整件作品正面的纹理效果,既有前期的虔心规划,也有后期烧制火候变化形成的自然纹路,而且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烧制的火候不同,其纹路的颜色深浅、浓淡及走势有一定的变化。
所以整件作品,器型遵循儒家的中庸思想,绞泥技艺顺从道家道法自然的玄妙之巧,一个积极出世中庸为上,一个寻道自然无为而成其真的思想内涵,整件作品可谓是心手合一,也可以说道器合一。
紫砂壶的手工成型技艺、紫砂绞泥技艺的移植嫁接,尽管不是原创,但都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技术进步与技法创新。“布道壶”运用此两种技艺创作,既有传统的继承,又有现代思想的高歌与创新,才形成了其形态的传统思想内涵的表现形式,成就了其壶身玄幻奇妙的纹路色彩,这是对技艺的传承,也是一种对文化艺术的尊重。
一样的手工技艺传承,不一样的技法创作传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才形成了紫砂文化艺术独具特色的大氛围。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紫砂手工艺创作者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把紫砂文化艺术一次次推向高潮。“布道壶”的成功创作,离不开大环境下的思想开放,离不开前辈们探索紫砂技艺技法的努力,也正因为有了传承,才有了生生不息的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