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水墨以“新水墨”的一度火爆又一次被广泛关注,而“新水墨”之名确实给一部分艺术家带来了良好的市场空间,但从普遍认为的“新水墨”艺术家群体看,其包含面之大也让人不禁有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对于技法、图式、笔墨语言皆不相同的艺术家们来说,他们对“新水墨”的归类会有怎样的看法呢?
李津 突发的“火”不会长远
我们这批从“85新潮”一路走来的画当代水墨的老同志,之前长期被边缘化,只是在今天被想起来了,被意识到原来我们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这跟追发一个奖状差不多,我不觉得这叫“火”。真正会火起来的,并且借着“新水墨”这个话题往前走或者储备力量的,其实是一些更年轻的同志,他们所处的时代、受的教育以及艺术表现方式和我们都完全不同。我希望他们能把我们这帮老同志放到一边去,认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对待水墨,如何对待本土文化的问题。最好想个新词放自己身上,不要和当代水墨混在一起谈,或者把“新水墨”这个词直接给他们好了。
现在所谓的“火”,我始终认为跟商业有关,后面有推手,却跟艺术和理论都没关系。因为我们到今天也说不出来这个“火”的背后,艺术上有多伟大的起色,或者有什么核心思想、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一个是创造性缺乏,一个是实验精神缺乏。注重太多跟商业有关的东西,被商业裹挟着迅速成长为一种模式,迅速地完整化、完美化,然后稳定起来,这是现在“新水墨”画家的特点。但这个特点除了便于商业操作之外毫无益处。我相信今后负面的东西会慢慢出来。因为大家会关心你接下来怎么往下走的问题。
“新水墨”要想长时间占领市场,必然还得跟艺术有关,跟艺术家个人有关。你还继续往前走吗?还想与众不同吗?这些问题很重要。现在中国的市场还处在一个不稳定、不健全的阶段,我们看到的繁荣可能是种假象,一旦繁荣过去,有人可能会承受意想不到的打击,但现在很多人对此却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现在炒作艺术的方式,就是求快求量,它会给你一个突发的运气,但不会长远。
周京新 市场与学术相吻合才有价值
水墨是最能代表中国绘画精神的艺术形式,拥有独特的魅力。它一直保持着稳固的关注度,一直都有它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我相信它自身的独特性、重要性会受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至于说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是否一定要得到市场的肯定和支撑,我觉得这个问题在过去、现在、将来的各个时期里都是一样的。就像有些画家的市场不错,画得也不错;有些画家的作品在某一时期不太受追捧,但其学术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在美术史上是能够流传下来的。鉴于这样的情况,我想做市场的人和画画儿的人会有两个不同的立场和态度,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顺着这个话题说,我觉得作为画家本身应保持自身本色的艺术力量,对于市场,还是不要关注太多。我一向不主张作品价格涨得太快,一下子创什么新高之类的。我对市场的介入非常小心,基本不太参与。比如说,我从不到任何拍卖会的现场,我觉得如果到了那个现场,我的心态就有可能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作为认真研究画画儿的人,一个专注的、安静的、甚至是相对单纯封闭的创作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水墨所表现的“热”可能是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整体受众审美趣味的不断提高,二是在此基础上市场也随之做出了调整。艺术品的市场表现往往是跟着掌握市场资源的受众的好恶来变化的,这也是个自然规律。总体来看,目前的市场和学术都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如果有一天市场、学术各项指标都全部吻合了,那就说明这个市场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市场,学术的价值才真正得到体现。当然,这只是我的期望。不过,这种期望经过一段历史洗礼、大浪淘沙式的沉淀后会变成现实的。就像一些近现代传统经典大师的作品,如今价值被不断确定,学术地位不断提升。这些经典可能在他们所处的那个历史时期并不被完全认可,他们人数并不众多,但他们却代表着中国画发展的方向。
童振刚 国际化不是靠虚伪的概念
我搞了这么多年水墨,“85新潮”以后也参与了八九艺术大展,应该说对于某种新生概念还是有一些判断力的。过去我参加过一些水墨大展,还没有“新水墨”的提法,所谓“新水墨”是否就是“85新潮”以后一些年轻人作品的统称呢?其实这种提法一点说服力都没有,就像是在换一个牌子说过去的事儿,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感觉是个假象。水墨并不需要有新和旧的区别。所谓的“旧”应该是指传统,如果谈“新”,首先要对这个命题提问——新在哪里?
我也发现自己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新水墨”一类艺术家群体里,对此也没有太在意,因为过段时间可能又把我归在其他门类里了,但这对我的创作路径没有任何影响。市场有市场的规律,他们会根据需要来推出符合市场口味的艺术家,这些非学术的划分其实没有任何依据,更不会为某个艺术家的市场带来什么变化。中国的藏家习惯被引导,对所谓的专家推荐的某某潜力艺术家盲目追捧,但是并没有从学术价值上进行考量,大部分作品还是会随着时间被淘汰的。我的市场大部分在国外,其实买我作品的基本也是当地华人。现在的国际化概念也有些模糊,国内有很多外国人,国外也有很多中国人。经常有报道说某位中国艺术家在美国或者欧洲引起轰动,其实只是在当地华人圈子内的轰动。真正的西方人还是喜欢他们自己的文化。所以,“新水墨”影响了艺术家的市场、使中国艺术家更加国际化之类的理解是不太成立的。
曾健勇 再当代也应源于传统
我参加的展览一直都是偏当代的,也有参加一些水墨展,可能就是现在认为的“新水墨”吧。其实,艺术家不会太在意自己属于哪一类型。近两年,我在市场上被划归“新水墨”板块,大家可能就认为我是“新水墨”艺术家了,但我的个展从来不会以“水墨”或者“新水墨”为题。针对这个命题大家都在辩论,如果只是从一个词汇来判断,“新水墨”是有很多漏洞的。当初的“印象派”“野兽派”等在提出的时候都存在学术漏洞,经历的时间久了才会对它的内涵有更充分的了解。“新水墨”更像是来自于市场的概念,学术界存在争议是正常的。如果以“当代水墨”来命名会显得更广泛,争议也就不会那么大了。站在当代艺术角度看待水墨,可能感觉和传统没有关系。但如果站在中国画的角度来说,水墨的大概念更像是由中国画衍生的,它绝对是源于中国画的。虽然水墨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了,但大部分当代水墨艺术家都是学中国画出身的,他们运用的创作素材也基本来自传统。
抛弃市场来说,“新水墨”对我的艺术成长没有任何意义,而且有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各种以“新水墨”为题的商业活动邀请应接不暇,使自己不能安下心来。我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定位在“新水墨”这种狭隘的概念里,我就是一个水墨艺术家。前几年,有些批评家甚至认为我画的不是水墨画,所以对于概念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今年的市场相比去年差了很多,由此也能看出,炒来炒去的各种虚假概念改变不了真正的艺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