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等问题日益突出。有很多人认为,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过多,而市场上又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才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问题。然而我国大学生数量比例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可见我国大学生数量不是太多,而是还不够。
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的研究主题是非常有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已刻不容缓。因此,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都要积极努力,共同破解这一难题。
一、相关概念介绍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方式
此次重庆某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1级全体同学以重庆某高校在读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每人完成调查4份问卷。其中,新校区和老校区各两份,理工科和文科各两份,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一份。本份问卷共有32道题,分为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就业观念、职业规划、求职意向等方面内容。本次问卷共派发出256份,最终收回问卷202份,其中有效问卷202份。
(二)被调查学生对就业的态度
1.毕业去向。问卷结果显示选择就业的有106份,选择升学的有35份,自主创业的有44份,出国的有15份,其它的有2份。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就业。由此可见,被调查对象中超过一半的人,最倾向毕业后直接就业,选择升学人数的比率占到17.3%,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比率占到21.8%。可见我国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正在不断加强。
2.择业的观念。关于大学生在择业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有7.4%的选择专业对口,52%的选择发展机会,19.3%选择工作地点,19.3%选择薪酬待遇,选择其他因素的有1.5%,未选择的有0.5%。由数据可见,被调查的大学生最优先考虑的就业因素是发展机会,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最看重发展机会。政府和学校可以引导大学生更合理的看待发展机会问题,使大学生更加理性地选择就业,以助解决就业问题。而薪酬待遇和工作地点也是大学生所看重的因素。只有少部分大学生认为,专业对口最影响自己就业。
图1 大学生择业最看重的因素
对就业区域的态度。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首选就业地区现状是:选择在东部就业的占24.8%,选择在中部就业的有18.3%,选择在西部就业的占22.3%,而不限地域就业的占有26.7%,没想过的有7.4%,未选择的仅0.5%。
3.首选就业方向。对于大学生在首先选择就业方向的调查中,数据显示:选择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占37.1%,国有企业的占19.8%,外资企业的占16.3,民营企业的占11.9%,自主创业的占8.9%,其他的占5.9%。由图可见,被调查的大学生最倾向的就业方向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些就业方向势必会造成这些岗位的激烈竞争。所以,对大学生择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引导势在必行。
图2 大学生首选就业方向
4.专业对口问题。关于专业对口的问题,有一半的大学生不在乎专业是否对口,只要有发展机会就可以了;有30.7%的大学生觉得要先找到工作,然后再寻找专业发展的机会;有12.4%的大学生认为工作对不对口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再看要不要接受工作;有5.9%的大学生坚持要找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有0.5%的大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未给予明确的答复。
5.起始月薪的要求。在本次调查中,如果选择就业,期望的起始月薪调查结果显示,有1人选择1000元以下,有20人选择1000元至2000元,有110人选择2001元至4000元,有28人选择4001元至6000元,有19人选择6000元以上,有24人选择没有绝对预期,根据求职状况适当调整。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起始月薪并不高,大都在2001~ 4000之间,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对自己月薪的期望。
图3 大学生择业期望起始月薪
6.毕业时暂时没有找到理想工作会做出什么选择。对于大学生在毕业时暂时没有找到理想工作会做出什么选择的调查结果表明:有32.7%的大学生愿意降低期望值到西部基层就业;有22.8%的学生选择继续求学深造;选择自主创业的占28.7%;愿意待业一段时间慢慢找的有10.4%;剩下还有5.4%的同学选择其他。
(三)被调查学生进行择业的方式
1.大学生对促进就业政策的了解。在调查对象中对三支一扶计划了解的比重为8%,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为24%,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为29%,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帮扶为17%,困难学生就业帮扶为12%,有10%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有这些政策。除了“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两项政策所占比重在20%以上外,其他的都低于20%。从现实情况看,加强对高校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是很有必要的。
2.获取招聘信息最有效的途径。对于在了解大学生获取最有效招聘信息的途径这方面,我们得知,通过相关就业信息网站、报纸、广播、电视获取招聘信息的占51%,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的占20.3%,通过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介绍的占14.9%,通过参加校园就业双选会、专场宣讲会的占11.9%,通过其他方式的占2.0%。
3.如何在招聘过程中突出自己。对于大学生倾向于如何在招聘过程中突出自己的调查表明:5.4%的学生请有威望的人推荐自己;11.4%的学生会选择面试时在衣装形象上下工夫;67.3%的学生会通过直接沟通使招聘者记住自己;11.9%的学生会制作精美详尽的自荐材料,还有0.5%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做出选择。
(四)就业前准备情况
考虑就业问题的时间。问到被调查者你是从什么时候考虑就业问题的,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未选占0.5%,从未考虑占5.4%,大四面临找工作占8.4%,大一占15.3%,进大学之前占20.8%,大三占24.3%,大二占25.2%。由此可见,各种时间的选择都比较均衡,但主要集中在大学前后,大学是同学们充实自我,为将来做好准备的时候,这几年中,有多种原因会导致同学们开始考虑自身就业问题。endprint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合理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是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纵观各个高校的专业设置,不难发现很多高校中的专业设置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很多高校一味追逐热门专业,致使很多专业严重雷同,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素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有些学科专业在当时是热门专业,但四年之后却很有可能无人问津,成为冷门专业。就以重庆某高校为例,其设置的文化管理专业、社会保障专业、行政管理专业都可以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但其所学知识范围太广,学生无法学精,达不到了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要。另外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旧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致于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弱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现在又是“买方市场”,市场对普通人才的需要是“供大于求”,对“高、精、专”这样的高级人才却“供小于求”。因此,改变高校的学科和培养模式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路径之一。
(二)大学生自身技能不过关
第一基础能力欠缺。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学校安排好的专业知识课程就行了,而忽视了个人素质的培养、个人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第二创新能力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理论的学习,而缺乏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
(三)高校就业服务指导单一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上不管从机构设置、指导内容、指导方式还是指导队伍专业化的建设等方面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大多数高校服务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还不健全,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帮助。这些高校只是为学生提供有关大学生就业政策咨询、毕业生统计、档案派发等信息,未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心理指导。在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对他们进行创业和面试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学习方面做得不够。就重庆某高校来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无非是让辅导员或其他老师给学生讲课,为学生讲一些就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写一份职业规划,但对学生写的职业规划没有反馈,没有一对一的辅导。高校就业服务指导太过单一,并未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服务指导,从而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就业情况。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选择
(一)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
高校应该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工作技能,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学校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加强与企业合作,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让其能通过社团活动、做兼职等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加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1.紧密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不脱离现实情况,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为目标,优化学科专业建设;2.强化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3.学生的专业课本应由多个代课老师在一起协商制定,而不是由学校领导决定。如重庆某高校有时给学生定的课本未和代课老师商定就定了教材,结果代课老师未按教材来讲,给学生带来困难。
(二)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要立足自身,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第一,大学生要客观、清楚地认识自己。全面分析自己的优劣势,树立科学的个人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有目的、有安排地发展自我。第二,大学生要不断积累沉淀自我。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做事能力,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目标充实自我,变得沉稳、不浮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第三,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要更看重自己在企业的成长,要把个人发展和企业、社会发展相结合,不断自我积累,实现个人目标。第四,要勇于利用国家政策,积极创业。调查重庆某高校学生的创业意愿时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只有24.8%的人有创业意向,仍有73.8%的大学生没有自主创业的打算,可见大学生创业意愿较弱。大学生要勇于结合自己的兴趣、优势、国家政策等开拓创业,实现自我价值。
(三)完善高校服务指导工作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就业之初,希望得到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心理辅导的占12.9%,希望学校指导制作简历、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占25.7%,希望得到学校指导有关毕业的就业解读占8.4%,希望得到学校指导搜集、整理社会有关人才需求信息和就业市场分析的占41.6%,希望得到学校宣传会多邀请一些企业的占7.9%,其他的占2.5%。因此,完善高校就业服务指导工作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就可以了。第一,帮助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建立一套系统、科学、全面的就业服务指导体系。第二,定期并及时搜集、整理社会有关人才需求的信息和就业市场分析,制作成展板,让学生知道社会需要什么人才,知道自己与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差距,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第三,把培训学生求职礼仪、面试技巧和指导学生制作简历等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定期举办模拟招聘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参考文献:
[1]刘璞.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2]赵小兰,耿永志.试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5).
[3]张彦,陈晓强.劳动与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54.
[4]廖志成.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讨.[J]教育评论,2005(3).
[5]匡亚林.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调查——以重庆为样本.[J]职业技术教育,2013(21).
作者单位:本刊编辑部
责任编辑:胡 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