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霞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常常饱受“说教”之诟病,批评者大都认为当前学校德育脱离课堂、脱离学生生命体验,苦口婆心“说教”,换来的却只是“知”的表层体验,并不能落实在行动上。而道德在根本上是实践性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原始课堂,因此德育活动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践,纸上谈兵。怎样让德育走进学生生活,做好德育与生活的对接,实现德育生活化、无痕化,真正把德育做到学生的心坎上,使德育成为学生的生命自觉?从学校“日常问好礼仪教育”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可以见微知著。
一、礼仪如何知行合一
互相问候是交往的基本礼仪,也是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入门课。但就是这么一个最基本的礼仪教育,要真正入脑入心也不是那么容易。每天的校门口,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礼仪队员着装整齐,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入校,“同学们好”“老师好”的问候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些礼仪队员通过德育处的精心培训,日复一日尽心尽职地在校门口履行职责。但我们再细心观察,往往会发现就在这一幕看似和谐的画面中,常常夹杂着大量与文明礼仪相悖的现象:许多学生完全不懂得回礼,大部分教师也习惯于熟视无睹地径自入校,而个别懂得回礼的同学,也常常只是对着校门口的值岗老师问好,而对礼仪队员和保安人员却似乎视而不见。可见,有些师生对友好问候这一基本礼仪尚处在表面应付阶段,离真正的“知行合一”相去甚远。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使“问好”的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1.老师做出良好示范
教育者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为此,在教师例会上,校长作了“从师生问好开始,以良好的示范育知礼的新一代”的主题讲话,发出了“扎实做好日常问好礼仪”的倡议。老师们对照要求,审视自身行为,迅速作出反应。于是,往常忽视回礼或一些不习惯回礼的老师在强大的礼仪教育氛围中,慢慢地习惯和适应了热情回礼。
2.大队干部先行先练
学校德育处与少先队协作,对大队干部进行了如下培训:使用礼貌用语,面带微笑,以诚待人,在不同场合向不同的对象问好时,要采用不同的内容、语气、语速、语调,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情到,态度诚恳友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平易近人。遇到特殊情况忙不过来无暇兼顾主动问好时,可用点头、微笑、招手、让座等身体语言代替问好,但过后要找机会解释,请求对方谅解。通过对队干部的培训,打造了一批礼仪先进分子,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全体学生发展。
3.以班为单位细化训练
班主任的言行、意识、价值观对学生有着重大影响。在德育处的统一组织下,班主任利用班队课时间对学生进行日常问好的模拟训练。安排经过系统培训的礼仪队员分散到各班手把手地给予指导。同时由班主任通过图片观察、微课演示、现场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从认识上、情感上接受“回礼习惯”,悦纳“问候礼仪”。
通过自上而下的有效宣传和训练,促使师生充分认识到问候礼仪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问候中“回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如此通过不同层面的模拟训练,形成良好氛围,并为师生将问候礼仪付诸行动做好了铺垫与衔接。
二、礼仪如何形成习惯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时时受他人或社会的影响。因此,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在学生生活中的每个时段都进行相关教育,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礼仪习惯的养成。
1.家长紧密配合
通过家长会的宣讲,使家校统一观念,加强对学生校外生活中问好习惯的巩固。(1)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姓名,更不能用不礼貌言词代称。(2)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时间、场合、节庆不同,采用不同的问候语。如早起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睡觉前祝爸爸、妈妈晚安。当爸爸、妈妈外出时祝爸爸、妈妈一路平安、办事顺利。 当爸爸、妈妈外出归来时说爸爸、妈妈回来啦,辛苦了等。离家时间较长时,要写信或打电话问候家人。
另外,由校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组织家长通过学习研讨,达成日常问候礼仪必要性的共识。如通过家长每天关注孩子“今天你问好了吗”“面对别人的问好你回礼了吗”这一模式,对孩子的问好习惯进行了解与强化。
2.学校强化推进
研究表明,意识转化为习惯需要有一定量的行为过程加入。因此“传而不习”的德育是空中楼阁,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强化推进措施,日常问好礼仪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1)调查与统计
“问好礼仪教育”实施初期,德育处通过登记与询问建立起学生的正向条件反射,利用督导员、导护师的力量进行细化统计与合理劝导,在了解、劝导、登记的过程中,梳理出以下几种“不问好”的原因。一是心理素质比较差,具体表现是:有的缺乏自信,见人就脸红,胆小怯懦,没有勇气和自信向人问好;有的自尊心过强,有时诚心诚意向人主动问好,对方却因心情不好,或正忙于某件事而无暇顾及做出反应,觉得自己热脸贴了冷屁股,很伤自尊,从此再不主动向人问好;有的认为不向人问好是有个性的表现。 二是认识上有误区,认为熟人不必问好。太熟悉了,都是亲朋好友,亲如手足,有的就是一家人,见面行礼问好,总是重复那句话,是客套和形式主义,再说他们也不会计较,没必要多此一举,时间久了必然产生心理障碍。三是向人问好不规范。不懂得怎样称呼对方,口头表达能力欠缺,声音小,不会使用礼貌用语等。
(2)沟通与改进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德育处及时采用有效措施进行指导和教育,让各班结合学校方案,开展系列有关活动:
——利用课堂、晨会、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通过规范的指导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问好方法。
——多渠道、多手段、多方位地开展问好礼仪教育活动,如讲身边的礼仪小故事、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
——让学生编写一期问好礼仪专题小报,加深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识。
——召开问好礼仪主题队会,以《问好礼仪教育家庭篇、校园篇》为教育读本,扎实开展各类问好礼仪教育图书诵读活动。
——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不同年段不同内容的问好活动。
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效加强了问好礼仪的推进,使学生的礼仪风貌大为改进。
(3)激励与巩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项行为习惯的养成应伴随相应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得以巩固。为此,学校对学生文明礼仪进行测评,通过同学(班干、队干部)、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根据测评得分对达到要求的同学授予“问好礼仪绿卡”。根据各班开展情况和效果表彰问好礼仪做得好的班级,选出“问好礼仪岗之星”,印制先进案例在全校推广。让学生明白做人比读书更重要,知道“礼貌待人,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好”是一种良好(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习惯和幸福之源,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是与人友好交往的必备能力,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的表现。
学校是孕育、传承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一方纯净的沃土,一声亲切的问好,看似微小,却考验着我们的文明素质;一次礼貌的行为看似平常,却能拉近了彼此的心灵距离。
三、礼仪如何自觉自为
有关研究表明,拓宽学生的视野,把学生的德育习惯带到学生生活的环境,可引发强大的蝴蝶效应。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向社区居民问好活动,尝试用不同的问候语问候不同年龄、性别、关系的社区居民,选出自己认为的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五种问好方式,并在班内汇总,在校级评选并张贴。借此深化巩固学生主动问好的习惯,并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此项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称赞,孩子们得到实践与道德的双重收获。这一经验,再次说明了让德育走进学生生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马斯洛曾提出人类的五个层次需求理论。我们认为,德育实效性的推进也离不开学生需要的五个层次,从最初的“生理需要”走向“自我实现”,在“问好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感受到学生由“不敢、不习惯开口”到“自然问好”,再到“成为习惯并乐于行动”。而要实现德育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使德育规范成为学生的生命自觉——把规范要求作为自我实现的要求,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融合于生活之中,是事半功倍的聪明之举。
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方能实现德育的“无痕化”、去除“说教化”,学生日常问好礼仪教育的经验,完全可以迁移使用到其他常规教育中去,这样,学生将会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把各项德育要求化作自己的生命自觉。
(作者单位:厦门市思明区民立第二小学
福建厦门 3502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