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麦香
发脾气与减气阀
宝宝生下来就有情绪,他是自己情绪的主人。除了快乐、满足等积极情绪,当然他也会有种种不良情绪,如任性、愤怒、不友好等。1岁以后,宝宝逐渐懂得了利用情绪来表达不满,有的宝宝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声嘶力竭地大哭,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用扔东西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作为家长,您可能不赞同甚至不允许宝宝发脾气,但必须承认,宝宝有按自己的意愿表达情绪的权利。
儿童心理学研究证实,生气、发脾气是婴幼儿感情生活的一部分,是其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元素”之一。大人不要把宝宝的发泄愤怒简单地视为有意破坏,更不要动不动就严厉地训宝宝。众所周知,高压锅都有一个安全装置,叫减压阀,当锅内压力过大,减压阀开始减压,并发出“咝咝”的声响,提醒主人关注。如果没有减压阀,当高压锅内部压力超过了极限,就会爆炸。生气和发脾气就是宝宝调节心理压力的减压阀,当宝宝心中的怨气积攒到一定程度,紧张和焦虑情绪就会让他痛苦,他会本能地寻找宣泄的机会。发完脾气之后,宝宝会感觉舒服许多,但如果不允许他发脾气,只能进一步增强他的心理压力,使其更痛苦,当时机成熟,也就是宝宝实在不能克制时,会发更大的脾气。
另一方面,有的宝宝动不动就发脾气是家庭环境造成的,下面用实例说明。
家长影响很重要
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宝宝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种类型:
1.溺爱型
3岁的晴晴是家里的小公主,非常任性,稍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只要哭闹,她的愿望总是马上得到满足。有一天,她在商场里看中一款玩具,要妈妈买,妈妈刚说了一句“这东西怎么这么贵”,晴晴顿时翻脸,操起货架上的玩具就朝妈妈砸去,不仅惹得大家围观,还损坏了七八件玩具,害得妈妈赔了商场一笔钱。
在幼儿园,晴晴的人缘很不好,没有小朋友愿意和她一起玩游戏,因为她不讲规则,还非得让小朋友们听她的指挥。只要不顺心,晴晴就大哭大闹,让别人也玩不成。
2.隔代撑腰型
东东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脾气暴躁,一发脾气就乱摔东西。他家住在第23层,楼下是小区广场的健身区,但是没人敢去那里玩器械,甚至不敢从那里经过,因为东东喜欢从窗户向外扔东西,爷爷的老花镜、电视机遥控器、手机、奶奶的闹钟,甚至小猫。只要看到东东家的窗户里又甩出东西来,邻居们就苦笑摇头。“不用问,又是东东在发脾气。”邻居评价道,“这老两口真不知犯的哪门子糊涂,宠孙子宠得没底线。等孩子长大了,一准儿祸害人!”
不久,东东回到爸妈那里,非常不适应,除了动不动就发脾气,还学会了一个新招数: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告爸妈的状。在他的挑拨下,东东妈和婆婆的关系每况愈下。东东妈叫苦不迭,后悔东东没留在身边长大。
3.疏远型
雷雷今年5岁,上幼儿园中班。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单位的大忙人,没时间管雷雷,就把雷雷托付给保姆。保姆是个小姑娘,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只是每天下午把雷雷接回家,陪雷雷玩游戏。两个人玩着玩着就拌嘴,一不高兴雷雷就打保姆。保姆不敢还手,又不知道怎么办,只好隐忍。
宝宝发脾气时,如果爸妈不在身边,不能及时干预,不知道怎样表达和控制情绪的宝宝会无所适从,而且永远学不会如何控制情绪。
4.体罚型
今年6岁的飞飞也是一个坏脾气男孩,而且非常任性,让爸妈很发愁。3岁时,飞飞第一次发脾气,把家里的鱼缸打碎了,被妈妈数落了半天,爸爸下班回家又打了他一顿。从那以后,只要飞飞发脾气,就会被爸爸打手心。但飞飞好像不怕挨打,再发脾气时,他的破坏力度更大。前天,因为爸爸没有准时去幼儿园接他,他回到家就用榔头把爸爸的瑞士表砸得粉碎。看来,用武力制止孩子发脾气是无效的,而且会让孩子形成“武力可以解决问题”的错误观念。
5.父母榜样型
6岁的悦悦脾气很暴躁,动不动就骂人。大人一听就知道,悦悦骂人是跟妈妈学的,因为用的都是成人词汇。
其实,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是许多父母需要学习的课题,如果父母把负面情绪带回家,向家人撒气、大倒苦水,孩子看在眼里,就会形成负面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从以上5个实例中可以看出,家庭影响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是多么的重要。所以,要想让孩子少发脾气,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否则,再好的教育方法也会被不良的家庭环境抵消。
疏导情绪有妙计
宝宝发脾气,父母不能听之任之,因为宝宝发脾气说明他有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对其身心发育不利。也就是说,父母要把宝宝发脾气当成一个信号,及时介入,合理疏导宝宝的负面情绪,给他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那么,如何疏导宝宝的负面情绪呢?宝宝大发脾气时,父母应该怎么做呢?不妨从以下8个方面入手。
1.父母首先要保持平静
当宝宝发脾气的时候,最要紧的是父母不能发脾气。孩子无理取闹经常让父母受不了,却不知如何干预,致使情况失控。其实,父母首先要保持平静,不与宝宝形成情绪对峙,实在不行就暂时离开,让自己和宝宝各自安静一会儿。父母的平静往往能削减宝宝的激烈情绪,而且,能够保持平静的父母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榜样。
2.抱紧宝宝
许多父母都知道,把大哭的婴儿包在襁褓里能使其平静下来,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大一些的宝宝。比如,学步的宝宝摔了一跤,擦破了膝盖,于是大哭大叫。此时,父母把他抱起来,轻轻地摇晃,会让他很快平静下来,因为他又找到了安全感。
3.亲切地询问
发现宝宝有不良情绪时,家长要多和他交流,比如:“你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跟妈妈说一说吧。”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宝宝在倾诉过程中,不但增强了表达情绪的能力,同时也释放了不良情绪,从中获得了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方法。
父母温柔的语气和动作,对激动的宝宝有安抚作用。同时,身体上的亲密接触能收到很好的安慰效果,可以使气氛缓和下来。当宝宝表现出一点控制自己的能力时,父母要及时有针对性地表扬,比如宝宝以前发脾气时总要扔东西,这回虽然发了脾气,但没有扔东西,应该表扬他。
4.允许宝宝适度宣泄
强行制止宝宝哭闹不利于儿童心理发育。偶尔在父母高压下,宝宝出于恐惧会停止哭闹,父母还以为此法奏效。殊不知,这样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会造成不良影响。哭也是一种心理素质教育。由于孩子语言发育尚未成熟,不会使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通常通过哭,将不满、忧郁情绪发泄出来,否则,这些不良情绪长期积压在心中,就可能以异常的心理或行为表现出来,例如,脾气变得暴躁,出现打人、骂人等攻击性行为,与小伙伴很难相处、不合群等。在家里为宝宝设置“发泄角”,也是一种帮助宝宝学习情绪控制的好方法。例如,宝宝生气时,可以给他一只沙袋或一个枕头,供他宣泄怒气。
5.使用纺织品和玩具
纺织品对有些宝宝有特别的宽慰作用,特别是对那些本来就喜欢抱毯子或抱小猫小狗的宝宝更管用。父母可以对宝宝说:“你可以和这头毛茸茸的熊坐在一块,它会使你好受一些。”您可能会发现柔软的物品与抚摸它的感觉使孩子渐渐平静了下来。
6.深吸一口气
在宝宝发脾气时,让他深深吸口气可能会使他更为愤怒,但是如果您蹲下身,看着他的眼睛,然后自己做几次深呼吸,他很可能会不自觉地模仿您的呼吸方式,不久,他就会冷静下来告诉您发生了什么事,而不是哭哭啼啼地闹个不停了。
7.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就是利用宝宝的情绪易变特点,把他的注意力从不愉快的情绪转移到别的事物上来。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如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音乐有镇定的功效,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哭闹停止。或者给他玩一些需要动手的玩具,例如搭积木、拼图、串珠等,也可以和他一起看图画书。或者忽然提出一个新的事情,要孩子和你一块儿去干,他就会忘记发脾气的事。再或者和宝宝玩个有意思的游戏、把孩子带到户外。
8.创建愉快的生活环境
轻松的生活环境对宝宝的成长很重要,哪怕父母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尽量不要在宝宝面前表露。生活环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宝宝的情绪,轻松的氛围能够令宝宝随时自由地、放松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总之,不管您使用上述的哪些方法,您必须知道,您可能不是每次都能很快地让孩子平静下来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宣泄负面情绪的需要,都有发脾气的权利。父母的干预,针对的不是发脾气这种行为,应该是导致宝宝发脾气的负面情绪。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