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抠门儿”皇帝

2015-09-30 07:12木华
奥秘 2015年9期
关键词:旧衣服道光补丁

木华

“勤俭节约”这四个字,每个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听过无数次。节俭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美德,历朝历代都在倡导。我们很少会对此提出质疑。

道光朝的节俭风气

如果穿越到道光朝,会发现出入紫禁城的人多数衣衫褴褛,破旧的衣服上打着整齐的补丁。他们不是穷苦百姓,而是掌握了大清政府重要权力的官员。他们之所以如此装扮,是因为道光皇帝极为推崇节俭。道光朝的节俭风气起到了怎样的实际效果呢?

道光朝财政捉襟见肘 无奈奉行节俭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不乏推崇节俭的皇帝,但真正奉行节俭长达一生的,只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一人。道光皇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是,很节俭、很抠门,励精图治但政绩平平。

道光皇帝从上台起,就要应对耗资巨大的平叛工作,财政上捉襟见肘。同时,由于官员贪腐成性,政府财政收入上不来,道光皇帝刚登基就面临改革难题。为了改变现状,他一上台就启动改革程序,希望革除朝廷弊政。

清政府弊政的核心是官员贪腐。从顺治朝开始,整个国家流行的潜规则是:各层办事都要送礼,官商相互勾结,权力寻租严重。康熙朝虽经济强盛,但吏治极为腐败。雍正朝为整顿吏治,实行高薪养廉,但最终也没能从根子上改变现状。到乾嘉时期,社会风气更加腐败,各层无论办什么事都要向上暗中“孝敬”,不然寸步难行。据《晚清帝国风云》记载,道光皇帝上台后,下发很多指示,要求各级官员杜绝送礼,杜绝权力寻租。

皇帝树榜样 大兴节俭之风

为将自己的节俭理念传达给各级官吏,道光发布《御制声色货利谕》。这道谕令倡导“重义轻利,不蓄私财;停止各省进贡;不再增建宫殿楼阁”的节俭理念。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他把每年四十万两银子的宫廷开支降了一半。皇帝的日常用度一律从简,笔墨纸砚全是普通品,而非特制。据《满清外史》记载,道光皇帝的衣服每个月才换一次。除了龙袍,他的衣服破了,一定打了补丁继续穿。

不仅如此,他还规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外,妃嫔及宫廷工作人员,非节庆不得吃肉。妃嫔不得使用化妆品,不可穿光鲜的衣服。据喻大华《道光皇帝》记载,皇后过生日的招待会极为简单,每人一碗打卤面。

工作日里,皇帝每餐只点四个菜,朝廷官员的工作餐也不得多于四个菜。外地官员进京述职时,对勤勉能干的官员,皇帝会以赐宴表彰。但在道光朝,皇帝赐宴,仅是政治荣誉,被赐宴的官员领了荣誉后自己出去掏钱吃饭。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奉行节俭,各级官员则效仿皇帝,大兴节俭之风。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皇帝的衣服旧了照样穿,大臣们也都换上了旧衣服。皇帝的裤子破了个洞,打了补丁继续穿。朝臣也效仿皇帝为自己的破衣服打上补丁。道光年间的朝会很像是丐帮大会,一眼望去,从龙椅上坐的到地砖上跪的,全是衣衫破旧的人。

节俭背后的奢侈:超贵旧官服与天价补丁费

在节俭之风的沐浴下,官员们使出浑身解数,力求与时俱进。

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京城内的旧衣铺子生意火得不得了,所有的存货都卖得精光。随着需求的旺盛,旧衣服的价格与新衣服持平。有的官员把新衣服拿到旧衣铺子里换取旧衣服来穿。

后来,旧衣服的价格飞速增长,竟然高于两件新衣服的价格。有钱的官员才能穿得起旧衣服。官俸低的官员已经消费不起旧衣服了,他们只好在新衣服上打上补丁,在袖子上抹上油腻的物质,以显示与朝廷保持一致的节俭立场。

在这之后,不仅旧衣服价格飞涨,给衣服打补丁的价格也涨了很多。官俸低的只好请家人自己动手给衣服打补丁。

看到满朝文武如此简朴,道光皇帝龙颜甚悦,得意于自己治国有方。不过,道光皇帝奉行的节俭并没有给朝廷省下什么钱。皇帝在朝堂上的节俭行为和大臣的刻意模仿并没有改变整个官僚机制的运作模式。道光朝,整个国家吏治极为腐败,官吏、军人吸食鸦片、聚众赌博、嫖娼等行为极为严重。皇帝与大臣的节俭游戏成了有组织有目的的乞丐服表演。

道光帝奉行的节俭美德,最终成了皇帝与大臣默契配合上演的一出闹剧。在这个过程中,唯有皇帝一人入戏了,其他的大臣则成了陪演和看客。

那些“抠门儿”皇帝

厉行节约的古代先贤并非道光皇帝一人,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古往今来,我国名人、伟人节俭的故事不胜枚举。历代皇帝中也有很多推崇节俭的“抠门儿”的皇帝。

汉文帝穿“补丁龙袍”

汉文帝刘恒相当节俭,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他的龙袍叫“绨衣”,绨在当时就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这样的龙袍,一穿多年,旧了,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后宫也是朴素服饰。当时,贵夫人们流行长衣拖地,他为了节约布料,即使对自己最宠幸的夫人,也不准衣服长得下摆拖到地上。宫里的帐幕、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他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他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中人十家之产,于是作罢。因为文帝提倡俭约,所以当时国家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贵族官僚也不敢滥事搜括、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刘恒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文帝临终时公布遗诏:“死者天地之理”,不必过哀,不许“厚葬”,不许动用车马和陈列兵器,治丧期尽量缩短;治丧期间,不得禁止百姓结婚、祭祀、饮酒和吃肉。汉文帝的政绩不但得到了地主阶级及史学家的赞誉,也得到了“盗贼”的尊崇,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占长安,西汉皇陵均被破坏,唯有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护。

宋文帝办“忆苦思甜”宴

宋文帝刘义隆不允许大臣擅权,肆行废立;励精图治,躬勤政事,坚持武帝的集权政策,压抑豪强兼并,使阶级矛盾得到了缓和;重视发展生产,清理户籍,减免赋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社会财富有了显著的增加。

据说刘义隆举办过一次“忆苦思甜”宴。元嘉二十二年,当时刘宋朝已经非常富足,虽然宋文帝下了无数次戒酒令,但奢华之风不减。宋文帝刘义隆本人很节俭,也很会经营这个国家,当时有印度、日本、朝鲜等诸多国家来向他朝贡,按礼节,得回礼,然而他只回了他的字画,其实他的字画并不值钱,但出于礼节,外国使节只当“礼轻情谊重”收下了。他在那年九月九日宴请众文武大臣和王子王孙,到开宴时间却不开宴,过了两个时辰,每人一盘的“国宴”才端上来,众人打开一看,却是他写的两个字“饥饿”,于是,他开始演讲请大家吃“饥饿”两个字的意义。其内容无非是中原连年遭灾,虽然南方运去了很多粮油等食品,但北方仍受到强悍北魏的侵犯,民不聊生,南方生活虽已小康,锦衣丰食,富庶安定,但在安乐中不能忘记饥饿。这顿“饥饿宴”被诸多史志载入史册,为历代君主模仿。

隋文帝从小吃素 妃妾不作美饰

隋文帝杨坚小时候生长于寺庙之中,素衣素食,生活节俭,这使他养成了崇尚节俭的性格。他虽贵为天子,但却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饰品,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很是节俭。他深知节俭的重要性,教育太子要节俭,说国家没有因为奢侈腐化而能长治久安的。他还提倡官员节俭。因为节俭,剥削较少,民众能够安居乐业,百业兴旺,经济繁荣景象由此而生。

隋文帝的太陵始建于隋仁寿四年,实际上是杨坚与独孤皇后的合葬墓。太陵一如秦汉封土为陵的建制,然而,也许是隋文帝遗有前嘱,这座开国君王的陵墓,远远不如秦汉皇陵的规模和其他开国皇帝的规模。现代部分专家学者经过遍阅籍典以及遍访太陵周围民间乡里,发现典籍没有记载有关太陵随葬的例证,而当地百姓皆传说太陵无宝可盗,言说历代军阀、土匪,均至此徘徊,未有收获。可见杨坚真是一位以自我为标准,鼓励皇亲贵族要节俭的好模范。

乞丐皇帝朱元璋首创“四菜一汤”

人们只知道朱元璋从一个要饭的好不容易爬上了皇帝高位,也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惩治贪污腐败最严的一位皇帝;殊不知他还是现在廉政建设所提倡的“四菜一汤”的首创者。

根据南京坊间的流传,朱元璋自从当了皇帝以后,那些达官贵人,整天花天酒地,奢侈靡费。而老百姓的生活却并不好过,怨声载道。朱元璋知道以后,决心整治这种不正之风。当时适逢马皇后过生日,照例高官权贵都要前来祝贺。等到百官来齐后,朱元璋吩咐上菜。菜肴摆上了桌,并非是什么山珍海味、鸡鸭鱼肉,而是简单朴素的:炒萝卜、炒韭菜、两碗炒青菜和一碗葱花豆腐汤,竟是标标准准的“四菜一汤”。

吃惯了“山珍海味”的文武百官,见此情景,颇感不解。于是,朱元璋就耐心解释:“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最后,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宴即是榜样,谁若违反,严惩不贷。”那些官员们听了朱元璋的一番言辞,明白了他的用意,无不诚惶诚恐,不敢再大吃大喝。

猜你喜欢
旧衣服道光补丁
一道光
情怀:照亮忧伤的一道光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健胃补丁
神奇裁缝最省布
旧衣服
绣朵花儿当补丁
补丁奶奶
光线越来越明亮
白成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