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润华光

2015-09-29 03:39田卫丽
文物天地 2015年2期
关键词:玉质玉带椭圆形

田卫丽

带銙是古人革带上的饰片,系腰间之物。一条完整的革带应由鞓、銙、铊尾和带扣四部分组成(图一)。唐代革带上的带銙质地有玉、犀、金、银、铜、铁等多种。从文献记载看,虽然唐代三品以上的官员金玉带皆可服,但唐人更重视玉带,因而玉带便成为唐人服带的最高等级。玉带上带板块数的多少和纹饰的不同,代表官阶和身份的差异,因此,玉带銙成为古人显示其职务高低、身份尊卑的象征,拥有这类玉带銙文物的主人,大多为身份较高的贵族或官员,这一点从目前掌握的资料也已得到了证明。

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了10副玉带銙,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其玉质细腻温润,工艺精美,堪称是古代玉器光辉的典范。这是唐代玉带銙数量最多、最完整、最集中的一次重大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唐代玉带銙考古的认识,为研究唐代革带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何家村窖藏出土这10副玉带绮中,除九环白玉蹀躞带外,其他9副玉带銙出土时分别放置在4个银盒内,银盒盖内均有墨书题记,明确记载了玉带銙的玉色名称、形制和组成数量。这批玉带銙从形制用途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玉銙下有环的,叫附环带;二是玉銙上有孔的,称为有孔带;三是仅有带銙的。现将这部分文物分述如下。

九环白玉蹀躞带銙(图二)何家村发现的十副保存完整的玉带銙中,九环白玉蹀躞带是最为特殊的。此带筠中有各套接一玉环的方形带銙9枚,雕镂柿蒂纹方筠2枚,偏心孔环8枚,有孔尖拱形銙3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整副带銙共计25件套。玉质泛黄,温润透明,制作精美,工艺精湛。此组带銙出土时除带扣外,玉带板上还铆以排列有序的金钉和靼,可断定为使用物,是从革带上卸下后窖藏的。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套唐代九环白玉蹀躞带銙,为我们研究唐代舆服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玉带銙的形制可分为蹀躞带与非蹀躞带两种,所谓蹀躞带是一种缀以垂饰的革带,带上钉有若干枚带筠,銙上备有小环,环上套挂若干小带,以便悬挂各种日常用具。蹀躞带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胡服,是用来佩带刀剑、算囊、刀砾等日常用品,便于乘骑,后传入中原,流行于北周至唐初。唐代初立,崇尚武功,规定武官五品以上腰带上悬挂的物件有小刀、算带、针筒、砺石等七种,名“蹀躞七事”。盛唐以后,中原官吏悬挂的物件减少,后将“蹀躞七事”类的佩饰一律取消,但蹀躞带的形制却被保留了下来,镶有带銙和带扣的钩络带成为主流,以垂挂于革带的蹀躞饰件为特色。革带以镶嵌物的质地显示主人的身份,用环数的多少表示主人地位的尊卑。九环带,隋代规定专用以王侯贵戚,有别于天子的十三环金带。对于带饰的质地,唐王朝曾规定,天子、亲王、三品以上官员用玉璺夸,五品以上用金銙,六、七品用银銙。可见,此带銙为皇室、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使用无疑。

据考古资料所知,目前发现最早的蹀躞玉带銙是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所藏的“八环蹀躞玉带筠”,出土于陕西咸阳北周骠骑大将军若干云墓中。该玉带銙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早期玉带的型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从而对北周、及至隋唐玉带制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同时也改变了以往玉带绮始于唐的传统说法。由此,也有学者认为何家村出土的九环白玉蹀躞带应为传世品,并非唐代所制作。

骨咄玉带銙(图三)该带銙由方形绮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共计16件套组成。玉质青绿,杂有黑色和淡黄色斑点。

由盛放带銙的银盒上墨书“骨咄玉一具”记载得知,此玉名为“骨咄玉”。有学者认为,“骨咄”指文献记载中的“骨咄罗”国,为唐时西突厥的一支,又称坷咄罗,位于今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之间。骨咄国在唐朝时和我国交往密切,《册府元龟》卷971中记载,骨咄国分别在开元17年、开元21年、天宝5年、天宝9年等几次向唐王朝贡马,因此有学者推测这件玉带銙很可能是骨咄国向唐王朝进贡的供玉。骨咄玉在唐代玉器中十分罕见。

狮纹白玉带銙 根据盛放带銙的银盒上墨书“碾文白玉带”的记录,可知唐代这件“狮纹”带銙的定名。该带銙由狮纹方銙13枚、狮纹圆首矩形銙1枚、狮纹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共计16件套组成。玉带筠用和阗美玉雕琢而成,玉质洁白无瑕、细腻温润。

唐代玉带銙以素面居多,有纹饰者极为罕见。此副玉带銙狮纹的设计别具匠心,在15块带板上分别雕琢了姿态不一的狮子15只(图四),其中有12枚方銙的狮纹造型相同,方向相反,应为6对。狮子或立或卧,或昂首或低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反映了大唐雄健豪迈进取向上的精神风貌。

狮子并非中国本土所产,而是来自非洲和西亚。狮子最早来到中国是在汉武帝时期。唐朝狮子多从波斯、粟特以及周边地区而来,与盛产美玉的于阗同属西域。狮纹玉带銙边缘较厚,无棱线,中间凸雕一只狮子。狮纹的雕琢方法为:先用较宽的砣具砣出狮纹轮廓,再沿带銙边沿向内斜刻,将狮纹轮廓以外的空间剔地,使狮纹凸出,然后再用较窄的砣具刻画眼睛、鬃毛等细部。这种平面上斜刻剔地使所表现的形象隐起的技法为唐代玉雕所独有,刀法刚劲有力,显示出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这副玉带銙充满了浓郁的中亚色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白玉伎乐纹带銙(图五)该带銙由方銙4枚、半椭圆形銙10枚、圆首矩形銙1枚、铊尾1枚,共计16件套组成。玉质洁白细腻,上带酥光。每一块玉带板正面以浅浮雕加饰阴线纹琢刻成奏乐胡人形象。胡人梳着卷曲发型,深目,高鼻,肩披飘带,身着紧身窄袖短衣,足穿尖靴,或坐或跪,或奏乐,或舞蹈。造型丰满大气,神态逼真,生动传神。带板的背面光素,有结缀用的穿孔(图六)。

这副带銙上的纹饰生动自然,具有明显的写实风格。在小小的玉銙纹饰上,记述了历史,生动的再现了盛唐时期霓裳羽衣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从这副玉带銙上刻的胡人形象及西安其他地区出土的玉带銙可以看出,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胡人伎乐纹玉带銙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录。

就目前出土的唐代玉带銙而言,完整的传世的唐代带銙极少,其比帝王玉玺更为罕见,尤其是伎乐人纹玉带銙。故白玉伎乐纹带銙被列为“具有极高的实用和艺术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这副带銙的10枚半椭圆形带板中有9枚雕胡人伎乐,只有1枚上面雕琢狮子。虽从玉质、形状并无差别,但这一块狮纹带銙与其他伎乐纹带銙的主题相差甚远,构图主题明显不是一类,因此,有学者怀疑这一枚狮纹带銙与其它9枚胡人伎乐并非一副,这件狮纹带筠埋藏前当另有归属,属于混入其中,而非所藏狮纹带

中的一枚。

白玉有孔带銙(图七) 该带筠由方銙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总计16件套组成,与墨书“一具一十五事并玦”相符合。白玉质,微透明,光素无纹。方形和半椭圆形带筠上都有一个长2.2、宽0.7厘米的长方形古眼。古眼即带筠下部的穿,与九环蹀躞带上的环功能相同,是用来系挂物品的。从考古发现看,这种带绔的流行时间是从初唐到辽代前期。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孙机先生考证,此类带銙曾在南西伯利亚科比内突厥墓内出土,带有突厥文化色彩。

白玛瑙铰具(图八) 此带銙的墨书题记为“白马(玛)脑(瑙)铰具一十五事失块”,出土时银盒上写有墨书称其为“铰具”。这副带銙由半圆形銙9枚、方形銙4枚、圆首矩形鳄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共计15件套组成,与墨书相符合。该带銙由白玛瑙琢制,内有一条条透明和白色的条纹交错相间。表面光洁,没有纹饰。这是考古发现中唯一一例用白玛瑙制作的带具。

古代以带铺为端首的革制腰带称钩落带,常以金、玉、宝石为之,部分装有铰具式扣针,以便将革带两端构连固结,有铰具者,亦称“校(铰)带”。铰具即将节带两端构连的活动扣针。

值得一提的是,玉带銙的背面多有象鼻孔,用银丝穿孔固定于革带上。这些带銙背面都没有钻孔,不能悬挂蹀躞带,因此推测可能是一件半成品。何家村出土文物中有部分是半成品,这副玉带銙就是其中之一。

白玉纯方带銙(图九) 该带銙由方銙13枚、圆首矩形筠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共计15件套组成。白玉质,半透明,平素无纹,抛光细腻。

更白玉带銙(图十)该带銙由方銙4枚、半椭圆形銙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共计15件套组成。纯白玉质,半透明,润泽洁白,如冰似雪,平素无纹。

斑玉带銙(图十一) 该带筠由方形銙4枚、半椭圆形筠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带扣1枚,共计16件套组成。青玉质内有云雾状墨斑,平素无纹,抛光细腻。

深斑玉带銙(图十二)该带筠由方形銙4枚、半椭圆形筠9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1枚、玉带扣1件,共计16件套组成。玉质黑白相间,平素无纹。

从放置玉带銙的银盒墨书题记可以看出,唐人对玉器定名的主要方法:有纹样的称为碾文,有用产地定名的,比较普遍的是用玉色定名,如白玉、斑玉,所谓更白玉、深斑玉。更白玉带筠、斑玉带銙、深斑玉带筠是用玉色定名的玉带,其组成数量、形制基本相同。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10副玉带绮,既显大唐风范,又具外域风格;不但在工艺技术、艺术创造等方面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还因其无与伦比的典型性、完整性,充分体现了唐朝玉器的发展水平,它们对于唐代玉带跨的考古研究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责任编辑:阮富春)

猜你喜欢
玉质玉带椭圆形
关于玉带饰的两点认识
家乡的玉带
阅读理解专练(四)
玉质天成
家乡的玉带河
蜜蜂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是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