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军华
宋代茶文化文献考述
金军华
宋代是制茶、饮茶、理茶、谈茶风行的时代。宋代的尚茶之风促使宋代茶事兴盛,茶文化文献丰富多样。总体言之,宋代茶文化文献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涵括茶典茶政的茶事文献,一是咏茶赋茶的茶文化文学文献,如茶诗、茶赋、茶词等。宋代茶文化文献是研究宋代茶文化的重要依据,勾稽、整理、胪列宋代茶文化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是“郁郁乎文哉”的时代。宋代士子追求内省雅致与悠远清妙的生活状态使宋代饮茶成为时尚。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有言:“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佑陵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①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朱雀门外街巷》亦载:“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犹盛。”②蔡、孟二人所言,确乎宋代社会生活茶况实录,茶业兴隆、茶馆林立、制茶、饮茶、理茶、谈茶已成为宋人社会文化生活品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社会上层,宫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甚至在文人士大夫中现了专业品茶的社团;在社会下层,茶文化更是生机盎然,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在宋代饮茶风行的时代氛围中,稽录茶道、监理茶政的茶事文献以及吟咏唱答的茶诗、茶赋、茶词文献一并喷薄而出,在中国古代茶文化史上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茶典即撰录茶事、茶政等以茶为主题的典籍文献。宋代茶典文献,其名目可稽考者凡四十六种,然卷帙内容全备者寥寥无几。综览之,宋代茶典文献约略可以分为茶事文献与茶政文献两个类别:
其一,茶事文献。茶事文献是指围绕茶之本体,述论茶道、茶艺、茶俗、茶礼、茶类,探讨茶之源起、具造、煮器、烤焙、饮用、产出、品第等相关内容的茶典文献。宋代茶典文献今存十二种,兹并胪列如次:
蔡襄《茶录》二卷,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一卷,黄儒《品茶要录》一卷,吕惠卿《建安茶记》一卷,赵佶《大观茶论》一卷,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范逵《龙焙美成茶录》,无名氏《北苑修贡录》、《荈茗录》一卷,叶清臣《述煮茶泉品》一卷,唐庚《斗茶记》一卷,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一卷。
另有十四种卷帙内容皆亡佚,仅存品目:
丁谓《北苑茶录》三卷(佚),周绛《补茶经》一卷(佚),刘异《北苑茶录》三卷(佚)、《北苑拾遗》一卷(佚),曾坑《茶苑总录》十二卷(佚),无名氏《北苑煎茶法》一卷(佚),赵汝砺《北苑别录》一卷(佚),章炳文《壑源茶录》一卷(佚),无名氏《茶苑杂录》一卷(佚),沈立《茶法易览》十卷(佚),蔡宗颜《茶山节对》一卷、《茶谱遗事》一卷(均佚),桑庄《茹芝续茶谱》(卷帙未详,佚),王痒《蒙顶茶记》(卷帙未详,佚)。
初步分析可见,上述茶事文献中,宋代享有盛名的北苑贡茶是宋代茶事文献倾力关注的热点,故此北苑茶事文献也占到了宋代茶事文献的绝大部分。从茶事文献的种类统计来看,在上述二十六种茶事文献中,有十六种是写建安茶的,而建安凤凰山正是北苑贡茶的主要产地,可见,北苑贡茶是宋代茶事文献当之无愧的言说中心。
据典籍载录,北苑贡茶当源出丁谓,丁谓于宋咸平年间任福建转运使,监管龙凤贡茶即北苑贡茶之采制,撰《北苑贡茶》,共计三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录此事甚明:“建州研膏茶起于南唐,太平兴国始进御。谓(丁谓)咸平中始为闽漕,监督州吏,创制规模,精致严谨,录其园焙之数,图绘器具及叙采制入贡法式。”③又蔡襄《茶录》云:“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④不过,丁氏《北苑贡茶》今已亡佚,内容全貌也不可考。从以上记录中,我们仅仅可以见出其涵括的以下几个内容要目:一是载录北苑贡茶采造入贡法式,二是图绘北苑贡茶之器具,三是描述北苑贡茶之园焙之法,具体而详尽的内容已随典籍亡佚而湮没不闻。
丁谓《北苑茶录》是第一部载录北苑贡茶的开山之作,其影响甚剧。在其影响下,一时附录补充深发之作层出不穷,如周绛《补茶经》、刘异《北苑拾遗》、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吕惠卿《建安茶记》、黄儒《品茶要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等。
可见,宋代茶事文献以北苑贡茶为言说中心,一方面固然是北苑贡茶名实所归,另一方面也是丁谓撰著《北苑茶录》影响所致。
然而,宋代茶事文献层出不穷,有关北苑贡茶的茶典文献虽数量较多,但并未一统天下,另辟蹊径的茶事文献也不断涌现,如庄茹之《续茶谱》载录的则是天台茗茶。这也是宋代茶事文献不可忽略的一个实际。
其二,茶政文献。茶政,是中国历代朝政对茶叶的行政管理措施或课税政策。中国古代茶政主要包括贡茶、茶税、榷茶等内容。现存宋代茶政文献连带名目可考者共计十九种,相较于茶事文献,数目大致相当。
宋代的第一部茶政文献是林特等人编撰的《茶法条贯》。《茶法条贯》,编订于大中祥符二年,计二十三册,今已亡佚。《茶法条贯》杂汇众集,共汇集有关茶政诏令二百九十七道,涵括茶政内容极其丰富祥赡。另有:
阙名《治平通商茶法》,辑录嘉佑四年东南茶法,兼录通商以来的茶政政策、法令规范;
李稷《茶法敕式》(佚),辑录熙宁十年冬至元丰元年秋期间四川榷茶有关诏令;
陆师闵《元丰茶法通用条贯》,辑录汇编川陕茶法、茶马贸易的政策及诏令;
陆师闵《绍圣茶法条贯》,补充、修订和完善《元丰茶法》;
陆师闵《绍圣茶法约束》,辑录旨在约束茶马司及茶场官吏而奏请颁行的法令条贯;
陆师闵《搬茶铺条贯》,辑录朝延颁行的茶叶运输条例;
阙名《元丰水磨茶场茶法》(佚),辑录水磨茶场法令;
阙名《茶马司编录册》(佚),辑录茶马贸易诏令并汇编茶马公文及茶马司重大事件;
阙名《茶马司题名记》(佚),汇编川陕茶马司官员任免、绩能、赏罚及官员履历等资料;
蔡京《崇宁茶法条贯》(佚),辑录北宋榷茶制度及其法令条贯;
蔡京《崇宁茶引法》,修缮并改进崇宁榷茶法令;
阙名《崇宁福建路茶法》(佚),辑录蜡茶行销茶法条贯。
沈立《茶法易览》十卷(佚),辑录茶法利弊。
阙名《大观更定茶法》(佚),修订崇宁四年茶法;
阙名《大观七路茶法》(佚),内容无可考订,似与《治平通商茶法》有关连;
阙名《政和茶法》(存),汇编蔡京主持茶法改革以来的茶政法令。其内容涵括水磨茶法、园户、茶商自相交易法、茶商持引贩卖法、长短引法、茶价确定法、蜡茶通商法、笼篰法、赏罚则例等八个方面,是迄今我国古代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一部茶政法典⑤;
阙名《政和私茶盐赏罚格》,汇编政和年间茶政与盐政之赏罚条例;
阙名《绍兴编类江湖淮浙福建广南京西路茶法》一百零四卷(佚),汇编宋代茶法的敕令格式及续降指挥等事宜,是终南宋之世始终奉行的茶法大典。
在上列茶政文献中,宋代茶政之茶法、茶税、贡茶、榷茶、茶马互市、茶市行销、职司管理等具体举措、政令、条贯均在其中,载记连篇累牍,辑录眉目清楚,内容极其完备,充分说明了宋代茶政文献的隆盛与宋代茶政建制的成熟与完善。
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兴起与发展,有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其契机则有三个方面:一是饮茶事项的出现与饮茶风尚的演进,二是饮茶在社会中地位的确立和提高,三是茶文化意识的自觉和深化。宋代茶业兴盛,饮茶风行,茶文化意识也渐趋走向自觉与深入,这种茶界盛况直接催生宋代茶文化典籍文献的走向繁荣。
在宋代茶典文献中,除大量茶事茶政的茶典文献外,还有大量茶文化文学文献散见于各家文集之中,记载有大量的茶诗、茶词、茶曲、茶赋等等。同时,由于曲兴于元,于宋世少见,故茶曲文献不在本文考述之列。
其一,茶诗文献。茶诗是“中国诗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文人饮茶之习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诗化,是中国茶文化美学的艺术结晶与重要载体之一。”⑥茶诗广义上指与茶有关、涉及茶事之诗,狭义上指以茶为主题、歌咏茶事之诗。
从形式层面来看,宋代茶诗文献在诗歌体式上与唐代茶诗相仿且有进一步拓展,宋代茶诗体式已基本涵括宋诗的体例与形制,有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排律,有五绝、六绝、七绝,可谓是各种体裁一应俱全。
从茶诗内容上来看,宋代茶诗大多表现以茶会友,相互唱和,以及触景生情、抒怀寄兴的意境。其诗或叙事、或咏情、或说理,风格各异,内容完备。
从数量上来看,宋代茶诗文献极其丰富。宋代社会经济繁荣,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盛行,斗茶和茶宴也很普遍。因此,很多诗人都写过咏茶的诗。据《全宋诗》不完全统计,宋代茶诗作者两百六十余人,现存茶诗一千三百余篇,仅北宋时期以茶为诗题的茶诗即达三百余首。
具体言之,宋代茶诗主要集中于陆游、苏轼、黄庭坚、梅尧臣四位诗人之手,据统计,上述四位诗人共计创作茶诗六百首之多,占整个宋代茶诗总量的近乎一半。其中,陆游的茶诗创作最为丰厚,略作统计,达三百余首。陆游的茶诗涉及大量的对茶事茶俗,名贵香茗,茶具茶艺茶道茶功的描写,以及对宋代茶叶经济、饮茶民俗的记录,内容丰富多彩,可视作映现宋代茶文化的一个窗口,对于研究茶文化的发展历程颇具史料价值。
另外,黄庭坚有咏茶诗九十五首,苏轼有咏茶诗七十八首,梅尧臣有咏茶诗六十首,分别居于二、三、四位。上述四位诗人咏茶诗数量丰厚,内容多样,因而其咏茶诗具有典型意义,是宋代茶诗及其文献研究的焦点。
其他像丁谓、蔡襄、欧阳修、宋祁、韦骧、苏辙、晁补之、邹浩、吴则礼、释惠洪、释重显、葛胜仲、王庭珪、张扩、王十朋、周必大、杨万里、朱熹、曾几、王洋、朱松、杨无咎、张孝祥、袁说友、赵蕃、方岳、赵汝腾等诗人,其茶诗均在五首以上,也是宋代咏茶诗文献应当积极关注的作家。
不过,宋代茶诗虽数量可观,居历代之冠,但基本处于散乱状态,散见于各家诗文总集与别集之中,并未出现以茶诗为主题的专门诗集,这是宋代茶诗文献的一个缺憾。
其二,茶赋文献。茶赋,即咏茶的辞赋作品。茶赋是中国茶文化文学文献中的一朵奇葩,与咏茶诗一样具有自身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从作品数量上来讲,历代茶赋的数量可谓寥寥。两宋茶赋的数量虽居历代之首,但存世可考的文献也仅仅有六篇,分别是:
北宋吴淑的《茶赋》、梅尧臣的《南有佳茗赋》、黄庭坚的《煎茶赋》,南宋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茶赋》、方岳的《茶僧赋》,宋末元初俞德邻的《荽茗赋》。
大体来说,宋代仅存的六篇茶赋作品中,梅尧臣的《南有佳茗赋》、黄庭坚的《煎茶赋》、方岳的《茶僧赋》、俞德邻的《荽茗赋》均属于文赋的范畴,而吴淑的《茶赋》、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则以骈语为主,偏重于律赋。
吴淑的《茶赋》作于北宋之初,在形式上,《茶赋》通篇以骈语为主,句式注重对偶,辞藻崇尚典丽,兼有五代柔糜浮艳之风;在内容上,《茶赋》堆砌典故、罗列茶名,具体言之,《茶赋》引用了十六则茶事典故,介绍了三十五种名茶之名,并赋写渲染茶之功效,如“涤烦疗骨,换骨轻身”,“瞑目而益思”,“效在不眠、功存悦志”等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茶赋》作于南宋时期,该赋以四六骈文写就,短小精悍,意趣横飞,极具文学性。当然,此赋的价值不只在于文学欣赏,该赋叙及宋代名茶、宋代北苑贡茶、贡茶采制等多方面茶事活动,提供了丰富茶文化资料。
梅尧臣的《南有佳茗赋》是宋代现存最早的咏茶文赋。该赋通篇以散文笔法写就,且在句式上借鉴了骚体和《诗》的写作技巧。在内容上,该赋用冷静、客观的笔调描述了宋初茶农的凄惨生活,尖锐地揭露了宋代贡茶制度的弊端,在宋代茶赋中别具特色。
黄庭坚的《煎茶赋》作于宋代中叶,该赋语言上散中带骈、平实易懂,结构上主客问答、铺陈排列,风格上叙事、描写、抒情纵横交错,并以理作结。从内容上来说,该赋胪列九种名茶,如建溪、双井、日铸、罗山、蒙顶、都濡高株、纳溪梅岭等,并按其“涤烦破睡之功”,分为甲乙两等,从而尽现宋代茶事之盛、茶艺之妙。
方岳的《茶僧赋》在宋代仅存的六篇茶赋中别具一格,该赋介绍了茶具——茶瓢的来龙去脉,重在以拟人的手法探讨茶与佛的辩证关系,因此,此赋严格意义上不能作为“咏茶”的范畴加以论述。
俞德邻的《荽茗赋》作于宋代末年。该赋在艺术构思上较为独特,采用主客问答及寓言的形式在荽和茶的对比中赞颂了茶之美,荽之恶。同时,作者以茶喻人,以茶说理,在鲜明对比中针砭时弊,表明志向。
综述之,宋代茶赋的作品仅有六篇,虽居历代之最,但其数量仍然有限。不过,从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上来讲,两宋的咏茶赋却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宋代茶文化的独特风采,也展现出辞赋这种文学体裁在宋代的发展流变,其文献价值不可小觑。
其三,茶词文献。茶词的隆盛莫过于宋代,其中的缘由一方面固然是宋代是词创作的鼎盛时代,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当然也与宋代茶文化的流行有关。
据《全宋词》查阅,《全宋词》收词凡一万九千九百余首,咏及茶的词达五百一十四篇⑦,而专以咏茶为主题的词作则有二百五十六首,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一强,其中可断为茶词的约五十二首。这些茶词中,题目标明“茶词”、“茶”、“咏茶”、“送茶”、“侑茶”等言语的,共有三十九首。设若按北宋、南北宋之交、南宋这样三个阶段来划分,则北宋有二十五首,南北宋之交有十三首,南宋有十四首。⑧若以作家统计,则北宋的作家有苏轼、黄庭坚、舒宜、陈师道、秦观、谢逸、毛滂等。南北宋之交的作家有王安中、王庭硅、周紫芝、程邻、毕良史、赵鼎、王之道、杨无咎、史浩、王之望等。南宋的作家有王千秋、袁去华、曹冠、赵瀚老、李处全、程该、刘过、程泌、葛长庚、吴潜、吴文英等。
就作家个体创作茶词数量计,其中当以黄庭坚为最,黄庭坚一生嗜茶,深得饮茶之道,并作有大量茶词,今存十一首,分别是:《宴桃源·天气把人僝僽》、《品令·凤舞团团饼》、《看花回·夜永兰堂醺饮》、《阮郎归·歌停檀板舞停鸾》、《满庭芳·北苑龙团》、《西江月·龙焙头纲春早》、《阮郎归·烹茶留客驻金鞍》、《阮郎归·黔中桃李可寻芳》、《满庭芳·北苑春风》、《惜馀欢·四时美景》、《踏莎行·画鼓催春》;其次是杨无咎与毛滂,分别创作茶词六首;再次是苏轼、史浩、王安,分别创作茶词两首。
就内容而言,宋代茶词中,专事描写饮茶器具的词极为罕见,仅见一首,即《好事近·咏茶筅》,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该词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另有一首茶词《步月·茉莉》,在中国花茶制作史上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宋代周密为该词作注云:“茉莉,岭表所产,古今咏者不甚多。此花四月开,直至桂花时尚有玩芳味。故人用此花焙茶,故云。”⑨可见这是一篇有关花茶的重要文献。
由上论可见,宋代茶词文献拓宽了宋词的题材和内容,丰富了茶文化的表现形态与内涵。茶词的创作虽是一种词学现象,同时也成了宋代多姿多态的茶礼茶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了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任何学术研究的突破,都要有赖于原始资料的积累。有高屋建瓴的视野,但没有脚踏实地的钩沉,学术的大厦犹如建立在松动的沙滩上。诚然,对宋代茶文化的研究也是如此。宋代茶事隆盛,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研究宋代茶文化具有承前启后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宋代茶文化的研究与探索不能但凭空想与蛮干,必须依据其时留下的原始茶文化资料与文献。因此,勾稽、整理、胪列、考索宋代茶事、茶政乃至茶文学文献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这是茶文化研究者所不能忽略的。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473004)】
①蔡绦《铁围山丛谈》,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6页。
②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9页。
③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34页。
④陈祖椝、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
⑤方健《宋代茶书考》,《农业考古》,1998年第2期。
⑥蔡镇楚《乾隆皇帝茶诗与中国茶文化》,《湖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⑦沈松勤《两汉饮茶风俗与茶词》,《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⑧刘学忠《宋代茶词研究》,《学术月刊》,1998年第9期。
⑨查为仁、厉鹗《绝妙好词笺》,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