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志刚
今年4月29日,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张西明到《经济日报》驻青海记者站进行调研。这是他首次以青海省委常委身份出席公开活动。在此次“空降”青海省委常委之前,张西明的职务是中宣部副秘书长。
4月份,中央对18个省区市的46名省级常委做出了调整,其调整规模之大受舆论关注。
空降或异地调任成主流
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梳理,此次调整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四川共有10名省级党委常委职务发生变动,广西、新疆也分别有5名常委职务发生变动,三省区调整人数接近全月调整总人数的二分之一。
从职务来看,党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是调整最频繁的职务。在省委副书记序列,除广东省委副书记马兴瑞不再兼任省委政法委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韩勇接替车俊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外,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的党委副书记“空缺”均获补。
而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则多为空降与异地调任。
在近期省委常委调整潮中,纪委书记、组织部长,无一例外都是外调交流任职。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双外调”,堪称各省常委班子的标配。
湖南省副省长张硕辅调任云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贵州省委常委、秘书长廖国勋调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广西则二者皆换,监察部副部长于春生、中组部干部三局局长喻云林先后“空降”广西,分任纪委书记、组织部长。
新疆同样迎来了两位新常委,一是重庆市委常委徐海荣调任新疆党委常委、纪委书记;二是担任组织部长一年半的马学军“入常”。马学军其实也属外调,系2013年由中组部干部二局巡视员“空降”新疆组织部长,但当时未同步担任常委。
重庆的徐海荣与新疆的宋爱荣对调犹引关注。徐海荣此前一直在重庆任职,2003年任市公安局副局长,2005年任市纪委副书记,2012年进入市委常委,先后任宣传部长、万州区委书记。此次履新是首次跨省调任。
而新疆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宋爱荣调往重庆任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成为2015年以来第三任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不同以往的是,这是中国内地政坛首次出现由省级纪委书记转任省级党委统战部长的案例,开创了省级纪委书记转岗的新模式。
此前,省级纪委书记离任后大致有升职、平调和退休三种去向。在平调的省级纪委书记中,除了因年龄原因转至地方人大政协任职外,大多数仍然在纪检系统内流动。还有部分省纪委书记离任后,转任省级党委专职副书记一职。
实际上,自去年12月孙春兰兼任中央统战部部长后,从中央到地方,统战部门密集的人事调整成了公众关注焦点。
4月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兼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一职,随后的4月28日,甘肃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冉万祥调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地方层面,先后有北京、重庆、河南、甘肃、湖北等5个省市密集调整统战部长。
十八大后,绝大多数省区市的纪委书记、组织部长都是“双外调”,或由中央空降,或由外省交流,几成标配,且强化趋势明显。譬如山西、河北去年都双双更换纪检书记、组织部长。山西新任纪委书记由监察部副部长黄晓薇“空降”,组织部长由湖南省副省长盛茂林调任;河北新任纪委书记陈超英原任辽宁省副省长,组织部长梁田庚原任西藏组织部长。
4月28日公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试行)》等三个文件明确提出,“纪委书记人选一般应当交流任职”。这表明,“双外调”不仅已是通行做法,更进一步上升为制度性的常态。
与此同时,中央与地方的双向交流亦呈常态化。中央组织部干部三局局长喻云林“空降”广西出任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填补了因周新建调往中纪委而产生的职务空缺;冉万祥由甘肃调往中央统战部;王令浚则由青海调往监察部,出任监察部副部长。
“60”后成绝对主力
与地方和全国“两会”期间67名副省级职级调整后年龄呈现出的特点一样,此次调整的46名省级常委中,三分之二为“60后”。显然,“60后”已成省部级官员晋升的绝对主力。
在46名被调整的省级常委中,年纪最大的是陕西新晋常委祝列克,出生于1957年10月。其余5名“50后”有3名在四川,分别是1958年11月出生的刘家国、1959年7月出生的王宁和1958年11月出生的崔保华;另外贵州还有1959年8月出生的慕德贵、湖北有1959年10月出生的梁伟年。
而“65后”在省级党委常委扩容态势明显。1月17日,谭作钧以辽宁省委常委身份兼任省委秘书长现身,年仅46岁的他刷新了全国最年轻的省级党委常委纪录。此前,最年轻的省级党委常委为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杨岳生于1968年7月,2011年11月进入福建省委常委班子。
除杨岳、谭作钧外,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也是“65后”。据统计,谭作钧履新后,全国“65后”省级党委常委增加至17人。
据公开报道统计,十八大以来共有11省份纪委书记调整,其中广西共有两任调整,共计12人。官方公开简历显示,这12中8人为“60后”,4人为“55后”。
履新云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的张硕辅,出生于1965年8月,今年刚满50岁,他成为十八大以来中国11省份纪委书记调整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张硕辅入常后,“65”后省级常委的人数增至18人。这意味着省级常委序列年龄平均分布在55后至65后之间,10年梯队渐已成形。
十八大后,118名“60”后地方省部级(含副省级)高官集中亮相,其中有7名省部正职官员,各界极为关注。从干部梯队的用意而言,老中青相结合,形成“40后”、“50后”、“60后”年龄梯队阵容,是领导干部团队建设的惯例。
“60后”进入省部序列再自然不过,“65后”依序列队亦在因循惯例。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分析认为,一方面为满足新老交替要求,培养年轻干部,另一方面是执政需要,老中青相结合,经验互补。
这一群体的优势随后持续放大,具有年轻、高学历、思路开阔、亲民务实特点的“60后”,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责任。
常委排名的变化
一般而言,省级常委排名的序列是,除省委书记、省长(自治区主席、直辖市市长)、副书记固定在前三位外,其他省级党委常委的排名,多以官员进入党委常委班子或晋升副部级职务等工作资历作为参考标准。
一位熟悉党务的官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省级党委前三名固定后的排序,大多因循组、纪、宣、统排名。“不能说是定制,此前大多依此顺序排列,但十八大后又有了新变化。”
自2014年全面巡视制度设立开始,按照中央部署,各省普遍设立“五人小组”,负责听取巡视工作汇报,即由省委书记、省长、省委专职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五人组成,纪检、组织岗位的重要性一目了然。
在当前从严治党的背景下,纪委书记、组织部长都是省委常委之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分别执掌干部监督调查、选拔任用,把守干部工作的两端。各省的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反腐败协调小组,都是由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
省级纪委书记的排序明显发生变化是在2014年。当年6月,湖北省出台了《关于纪委书记(纪检组长)排序及分工意见》,规定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在党委(党组)中的排位,不论资历先后,都排在副书记之后、其他常委(党组成员)之前。
这份地方文件被称为“在全国范围内首例打破论资排辈惯例”。彼时,正是山西塌方式腐败最为剧烈之际,中纪委办案风头正劲。“打虎拍蝇”的反腐背景下,纪委系统排名开始前置。
上述熟悉党务的人士称,无论之前省地市党委默认的组、纪、宣、统排名还是十八大后纪、组、宣、统排名,四大系统的排名变化均可透出当前工作重点的变化。
湖北此次将纪委书记排名固定在副书记之后、其他常委之前,官方对此解释是,“为了促进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中心任务、增强纪委监督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显然,在新的反腐形势下,纪委书记一职的重要性在湖北再次被突出和强调。
随后,北京、湖北、辽宁等8个省区市的纪委书记,也在党委中排在副书记之后、其他常委之前。
分析认为,中共中央去年开始提出选配好纪委书记、组织部长的要求,从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在省级党委常委的排名变化,可以解读出中央发出从严治党、整饬政治生态的明确信号。
尽管省级统战部长并不都进入省级党委常委序列,但省级党委常委兼任统战部长的人数,已从2000年左右的几名迅速增加至十八大以来的23人。省级统战部长陆续进入决策层,亦释放出党管统战和构建“大统战”的信号。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