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天宇 王倩
摘要:十月革命前俄国学者对东斯拉夫人奴隶制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诸多观点。他们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东斯拉夫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具有积极意义。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十月革命前俄国史学界对东斯拉夫人奴隶制问题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偏颇以及错谬之处。
关键词:俄国;东斯拉夫人;奴隶制
中图分类号:K5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5)03-0086-03
东斯拉夫人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究竟有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奴隶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在6-10世纪的东斯拉夫人社会生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这些在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史学界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学者们就这个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观点。本文将对这些观点做简要介绍与评析。
一、十月革命前俄国史学界对东斯拉夫人奴隶制问题的不同认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学者对6-10世纪东斯拉夫人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了细致研究。基于对这些现象的不同认识,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学派。有些学派是以东斯拉夫人的所有制和剥削情况为出发点的,他们最为关注的是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区别,并且还注意到由此而引发的战争、社会动荡和贫富分化。有些学派注意到东斯拉夫人社会中政治权力的归属,还关注当时社会中出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
(一)索洛维约夫的研究
最早对东斯拉夫人奴隶制问题进行研究的是历史学家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索洛维约夫。他从1848年开始担任莫斯科大学教授,1872年成为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院士。他的代表作为1851年出版的《自古以来的俄国历史》。
索洛维约夫在著作中首先详细分析了奴隶社会产生的条件。他认为:“大规模地使用奴隶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第一,在民众中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奴隶主阶层,他们有钱、有权、有势;第二,奴隶本身大多数是出自于野蛮人,他们大多是战争中的俘虏,而这只有在战争经常进行并且获得胜利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或者就是奴隶的子女仍为奴隶;最后,还有一种获得奴隶的手段,即从奴隶商人、战争的获胜一方那里购买奴隶,这要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以前的人们就是这样获得奴隶的。”
在列举了奴隶社会产生的条件后,索洛维约夫提出,奴隶制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在东斯拉夫人的历史中并没有找到。他认为:“斯拉夫人仍然保持了旧有的生活方式,居住在氏族公社中,他们的劳动并不带有强制性,而且其强度也不大,即使是氏族公社的首领,他们的服饰与住房也并不奢华;在与周边敌人进行战争时即使能够获得奴隶,也仅仅是会给东斯拉夫人的氏族带来麻烦,而带不来什么价值。另外,还可以知悉的是,当时的斯拉夫人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他们并不是一个尚武好斗的民族。战俘被分配到每个氏族之中,即便是将他们看作奴隶,他们也与氏族中的其他成员没有什么区别,与氏族中的青年和幼年成员一样,须服从氏族首领的命令,而且也要对氏族公社的首领尽同样的义务。”
(二)罗日科夫的研究
继索洛维约夫之后,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日科夫也对东斯拉夫人奴隶制问题有所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罗日科夫189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历史一语言学系。他在19世纪末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因素是理解政治的关键”。1905年他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罗日科夫提出,东斯拉夫人的奴隶人数不多,而且在当时发挥的作用也不重要。他在著作中写道:“直到10世纪甚至11世纪,东斯拉夫人使用的奴隶数量并不多,而且他们的处境也谈不上有多么恶劣——所有当时的作家在描写原始的东斯拉夫人生活时都是这么写的,例如拜占庭的作者在谈及东斯拉夫人的优点时引用了很多例证,这些例证都说明东斯拉夫人中使用的奴隶数量并不多,还说明这些奴隶受到了很好的待遇,他们被允许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三)柳巴夫斯基的研究
马特维·库济米奇·柳巴夫斯基是沙俄和苏联时期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1882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从1894年起他在莫斯科大学任教,1929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他在立陶宛大公国历史、西斯拉夫人历史和东欧历史地理学等领域都有自己独到的研究。
柳巴夫斯基对东斯拉夫人奴隶制问题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东斯拉夫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奴隶制”。在他看来,东斯拉夫人后来出现了奴隶使用和占有的现象,这是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瓦良格人亲兵队带来的。他在自己的著作《16世纪末以前的俄罗斯古代历史》中写道:“东斯拉夫人受瓦良格人的影响很大,他们带来了自己特殊的组织形式——从社会组织形式来说就是大公制度。所有瓦良格人的男性都归大公所有——波雅尔贵族、管家、侍卫队、少年随从、王室奴隶。”
柳巴夫斯基在自己的著作中还进一步分析了古罗斯时期奴隶和奴隶主阶级的出现,他把这两个社会阶级的出现与大公和波雅尔贵族统治权的巩固联系在一起。他提出:“在罗斯社会中王公和波雅尔贵族统治权的发展是与奴隶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10世纪时领地奴隶开始逃往边境地区。而且从那时起,领地奴隶的数量在罗斯逐渐增多。”从他的论断中可以看出,奴隶占有并非东斯拉夫人社会发展的结果,而是瓦良格人来到东欧并建立基辅罗斯国家所造成的。
(四)扎特尔克维奇的研究
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维奇·扎特尔克维奇是沙俄时期乌克兰族的一位著名学者,毕业于基辅圣弗拉基米尔大学。1866-1874年,他用八年时间研究了蒙古入侵之前罗斯的阶级斗争和国家的形态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写入硕士学位论文中。虽说他的论文答辩获得通过,但他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却并不为当时主流学术界所认可。
与前面三位历史学家不同,扎特尔克维奇对东斯拉夫人奴隶制问题的研究着眼点在东斯拉夫人与南俄草原游牧民族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在东斯拉夫人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游牧民族中有很多人成为东斯拉夫人的俘虏。从此之后,东斯拉夫人的“家庭生活与社会地位方面出现不平等的现象”。扎特尔克维奇进一步研究了这种不平等现象所带来的影响。他指出:“这种不平等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当时不间断的战争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通常游牧民族的人在战争中被俘后,如果他所在部落的人没有钱支付赎金的话,那么他就会成为战争获胜者的奴隶,他有义务要为自己的主人以及主人的亲属们服劳役。在这种情况下,拥有足够的勇气和力气便意味着可以致富和拥有奴隶,而不需要其他阴谋诡计。这也是个人从氏族和邻人中获得独立的条件之一。”很显然,扎特尔克维奇认为东斯拉夫人的社会生活中存在奴隶制,而且还提出奴隶制并非是外来的瓦良格人的舶来品,而是东斯拉夫人自身社会发展的产物。
二、简要评析
上述四位学者关于东斯拉夫人奴隶制问题的观点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总的来说,关于这个问题在十月革命前主流的观点是:奴隶制在东斯拉夫人中所起的作用是极为微小的,并没有成为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主要形式。虽说扎特尔克维奇对此并不赞同并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但他的观点在当时并不占主流。应该指出的是,十月革命前俄国史学界在此问题研究上颇有建树,但也有不少偏颇和错谬之处。
十月革命前俄国史学界对东斯拉夫人奴隶制问题的研究是在广泛考察各方面史料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6-9世纪的东斯拉夫人尚无文字,研究者们在大量查阅基辅罗斯编年史的同时,还广泛参考了考古资料、民间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查阅了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法兰克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国家关于东斯拉夫人的记载。研究过程中,他们既注重分析广泛的历史现象,也不忽略某些单独、明显的史实。他们注意到贫富差距的出现及其影响和东斯拉夫人政治一军事权力归属的变动。他们提出的很多观点影响比较深远,苏联和当代俄罗斯很多历史学家都受其影响,并发展和充实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偏颇以及错谬之处。他们在谈及奴隶制时首先想到的是奴隶制的野蛮与残酷,没有注意到奴隶制产生的进步意义。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分工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能够生产剩余产品,从而使奴役他人变得有利可图,于是产生了奴隶制。奴隶制的出现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打破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关系的狭隘性,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发展,为整个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东斯拉夫人奴隶制的出现主要原因还是东斯拉夫人自身的发展,尤其是6-10世纪生产力的进步。一些俄国史学家将此简单地归为外来的瓦良格人的影响,这是明显错误的。此外,一些俄国史学家在研究中还存在着只重视政治权力的归属而忽略生产关系的倾向。
综上所述,尽管存在种种问题和不足,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学者对东斯拉夫人奴隶制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他们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东斯拉夫人的社会生活状态,具有积极的意义。
[责任编辑:孙连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