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平
(国有朝阳县朝阳林场,辽宁 朝阳 122000)
辽宁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生境调查研究
任玉平
(国有朝阳县朝阳林场,辽宁 朝阳 122000)
将保护区鸟类主要栖息活动的生境分为夏绿阔叶林、稀树灌丛草丛、人工针叶林、农田居民区和溪流水域等5个类型。通过调查,分布于溪流水域生境的鸟类种数最多,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21.35%,其次为夏绿阔叶林+人工针叶林生境,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17.98%;无鸟类只栖息生活在人工针叶林1个生境中。
自然保护区;鸟类;生境调查
辽宁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朝阳县北部,地处努鲁儿虎山脉中段南麓,北邻科尔沁沙地,总面积13832.1hm2。保护区成立后,随着保护管理工作的加强,资源管护效果逐渐显现,区内森林植被逐渐恢复,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处于沙地边缘的保护区,其所发挥的生态服务功能逐渐增强。据《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显示,保护区共有鸟类15目44科267种。为了使保护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以更有效的保护,维护鸟类生态平衡,合理规划保护区建设,于2012~2014年间,对保护区鸟类生境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1.1确定鸟类生境类型调查
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植被主要为以蒙古栎、紫椴、核桃楸等为主的山地阔叶混交林,在核心区外围分布着以杜鹃、丁香、山杏、荆条等为主的山地疏林灌丛和以油松等为主的低山丘陵人工林,在实验区内还有少量的农田居民区,另外保护区内还有溪流、水库等植被类型特点和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将保护区内鸟类的主要栖息活动的生境分为夏绿阔叶林、稀树灌丛草丛、人工针叶林、农田居民区和溪流水域等5个类型。将这5个类型生境作为调查选择地。
1.2调查方法
2012~2014年,在保护区鸟类主要栖息活动的5个类型生境内,采取路线调查为主,定位观察为辅的方法,用肉眼或50倍望远镜观察鸟的种类和数量,并作详细记录。在每个生境类型观察到的每种鸟类都进行拍照或录像,用于种类鉴定和生境研究。同时,走访了100多位保护区辖区内村民及护林员,以补充野外调查遗漏的种类。对不能准确鉴别种类的鸟类聘请专家进行鉴定。
2.1分布于1个生境的鸟类
分布于1个生境的鸟类共118种,见表1。表中:A代表夏绿阔叶林、B代表人工针叶林、C代表稀树灌丛草丛、D代表农田居民区、E代表溪流水域,下同。
2.2分布于2个生境的鸟类
分布于2个生境的鸟类共91种,见表2。
2.3分布于3个生境的鸟类
分布于3个生境的鸟类共41种,见表3。
2.4分布于4个生境的鸟类
分布于4个生境的鸟类共17种,见表4。
3.1生境类型鸟类总体分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分布于1个生境的鸟类118种(见表1),分布于2个生境的鸟类91种(见表2),分布于3个生境的鸟类41种(见表3),分布于4个生境的鸟类共17种(见表4),分布于5个生境的鸟类0种。总体分布情况见表5。
表1 分布于1个生境的鸟类
表2 分布于2个生境的鸟类
表3 分布于3个生境的鸟类
表4 分布于4个生境的鸟类
表5 生境类型鸟类总体分布
3.2生境类型细化鸟类分布分析
将鸟类分布生境类型细化,保护区鸟类分布于18个小生境类型中。其中,分布于1个生境的小生境类型4个,分别为夏绿阔叶林、稀树灌丛草丛、农田居民区、溪流水域;分布于2个生境的小生境类型7个,分别为“稀树灌丛草丛+溪流水域”、“农田居民区+溪流水域”、“稀树灌丛草丛+农田居民区”、“人工针叶林+稀树灌丛草丛”、“夏绿阔叶林+人工针叶林”、“夏绿阔叶林+农田居民区”、“夏绿阔叶林+稀树灌丛草丛”;分布3个生境类型的5个小生境类型,分别为“夏绿阔叶林+人工针叶林+稀树灌丛草丛”、“夏绿阔叶林+人工针叶林+农田居民区”、“稀树灌丛草丛+农田居民区+溪流水域生境”、“夏绿阔叶林+稀树灌丛草丛+农田居民区”、“夏绿阔叶林+人工针叶林+溪流水域”;分布于4个生境类型的小生境类型2个,分别为“夏绿阔叶林+人工针叶林+稀树灌丛草丛+农田居民区”、“夏绿阔叶林+稀树灌丛草丛+农田居民区+溪流水域”(见表6)。
表6 鸟类分布生境类型细化情况
(1)辽宁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分布于1个生境的鸟类种数最多共118种,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44.19%。分布生境数量及鸟类种数顺序为:分布于1个生境的鸟类种数>分布于2个生境的鸟类种数>分布于3个生境的鸟类种数>分布于4个生境的鸟类种数。由此得出,随着生境类型数量的增加,鸟类种数减少,这说明鸟类对栖息生活环境的选择性较强。
(2)保护区鸟类分布于18个小生境类型中,分布于溪流水域生境的鸟类种数57种,为最多,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21.35%;其次为夏绿阔叶林+人工针叶林生境48种,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17.98%;无鸟类只栖息生活在人工针叶林生境中。
[1]辽宁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考组.辽宁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R].2011.
Q958
A
1002-3356(2015)05-0041-03
201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