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俏
未来金融大猜想
文|刘俏
2015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对GDP贡献率超过9.5%,这个数字是非常不合理的。如果到2030年,中国金融体系能够把对GDP的贡献率从9%降下来,把中间环节打掉,反而能够使我们金融更有活力,能够更好地支撑实体经济。
刘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我认为主要存在三个结构性问题,即金融中介效率低,结构不合理造成银行风险压力太大,以及中介服务覆盖面较窄。
有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今年上半年,因为股市比较火爆,日交易量最高达到了2.4万亿元人民币。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数据显示,中国整个金融体系对GDP的贡献率,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过了9.5%,相当于10元的GDP中就有1元是金融系统创造的。
对于这个数字,人们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看到了希望,金融行业未来前途无量;另一种则认为,这反映了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一种收费水平,如果服务比较好的话,收费高一些可以理解,但如果服务不怎么样,收费还那么高,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这也说明了这个体系本身存在问题。
纽约大学的学者托马斯曾做过一个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美国过去130年,金融体系对GDP的贡献率长期保持在5%-6%的水平,2007年、2008年金融危机前也曾有过过度繁荣的趋势,贡献率曾一度上升至8%,但危机爆发后又迅速下调,现在为7%左右。
反过来看中国的情况,金融体系对GDP贡献率高达9.5%以上。金融体系对本国实体经济的支持,中国和美国的情况哪个更好一些呢?假如答案是美国的话,那么9.5%这个数字本身反映的便是金融体系中介效率低,我们有太多中间环节,导致层层收费,最终1元储蓄变成1元投资的时候,金融投资就会有很多附加值在里面,不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和投资。
中介效率低、覆盖面窄、结构不合理,这三种维度上中国金融都需要很大的变化,而这里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金融对GDP的贡献率这个数字。如果到2030年,中国金融体系对GDP的贡献率能够从9%降下来,把中间环节打掉,反而能够证明我们的金融更有活力,能够更好地支撑我们的实体经济。
未来中国金融什么样?我曾做过一个简单的经济测算,会是15年后,即2030年,假若中国经济保持在5%-6%的增长速度,CPI大约每年增速为3%-4%,2030年名义GDP则可以达到250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对金融体系发展意义重大,2014年中国整个金融资产规模占GDP比重不到4倍,如果到了2030年,我们依然保持3倍或4倍的金融资产对GDP的占比,那么,这就意味着,到了2030年,中国整个金融资产规模将达到900万亿至1000万亿。这对我们现在的经营者而言也是个全新的挑战。
同时,这也意味着,到了2030年,处于竞争制高点的金融机构不一定是今天我们所常见的这些金融机构,可能是一些我们没有听说过,甚至比较陌生或者正在做跨界的金融机构。900万亿到1000万亿的金融市场规模,意味着我们的金融体系在未来拥有巨大的发展机会。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金融体系的发展机会本身跟金融收入对GDP贡献是两个概念,前者讲的是规模,后者则需要把价格压下来,把中介成本压下来,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把规模做得很大。到2030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场景的话,我们热爱的金融就出现了。
对于未来,我很有信心,原因非常简单,人口红利虽然在消失,但我们可能会看到第二个人口红利的出现。2015年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亿,按照每年新增700万大学生的速度计算,到2030年,中国劳动力人口中将有4亿的90后,并且超过2亿人口受过高等教育。如此多的优质劳动力人口,世界罕见。他们是全新的消费群体,对金融服务,对其他高端服务的需求本身就会主导未来的产业业态。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