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中第二首,是辛弃疾的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这样的句子。书下注释是这样说的,“指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450),草率出师伐北魏,想要建立像汉朝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封狼居胥,指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
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高适的《燕歌行》,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书下注释是这样说的,“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西北一带。此处并非确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狼居胥”和《燕歌行》中的“狼山”都指的是狼居胥山,可是关于狼居胥山的位置注释上说的却并不一样。一个说在“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另一个说“在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西北一带”。两地一西一东,相隔甚远。同一座山,为什么出现的位置却不相同呢?我不禁要问,狼居胥你在哪里?
查《辞海》解释为:“狼居胥山——古山名,汉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出代郡塞击败匈奴封狼居胥山,所在地不详……”查《辞源》解释为:“狼居胥,山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西北,黄河北岸,亦名狼山。”查《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狼居胥———山名,汉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出代郡塞击败匈奴封狼居胥山,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山。”三部工具书说法不一,上网一查,关于狼居胥山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关于狼居胥山的具体位置,结合前面三种,至少有五种说法。一说在今蒙古国南部的戈壁阿尔泰山,一说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不过关于最后一种说法的依据甚少,持此论者不多。
既然封狼居胥的功绩为霍去病所创,还是应回到历史事件本身,看看霍去病的行军路线,就应该大概推定狼居胥山的具体位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写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史记·匈奴列传》写道:“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七万余级,左贤王皆遁之,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汉书·霍去病传》写道:“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济弓卢……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三段史料中有几处引起了我的注意:涉离侯、济弓闾、出代两千余里、狼居胥、姑衍、瀚海。
从以上三篇原文所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第一,狼居胥山出代郡二千余里(代郡在今河北蔚县一带)。第二,济弓卢(弓闾即弓卢)就是渡过弓卢水(弓卢水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克鲁伦河)。第三,禅姑衍,姑衍是山名,当在狼居胥山附近。那么根据原文中提供的资料,可以推定狼居胥山就是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侧的肯特山。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它明确标明了狼居胥山的位置即今蒙古肯特山的位置。《汉语大词典》的说法是正确的。必修教材中注解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西北一说是错误的,而选修教材的注解更是无稽之谈。
匈奴攻汉,意在杀略,主要从上郡、云中、定襄、雁门、上谷、代郡进兵。武帝时期,匈奴从代、定襄、上郡侵汉更为集中。汉攻匈奴,也主要从这几个地方出发。而上面提到的这些地方基本上位于陕西或山西的北部。当时匈奴的主力或者说主要活动区域就应该是陕西和陕西的正北方,汉朝时疆域图能够证明这一点。当时单于王庭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靠近陕西、山西的内蒙地区早已不是匈奴势力范围,霍去病想打击匈奴主力,不可能在内蒙古境内实现,只能继续向北,而那恰恰是今蒙古国境内。绝不可能是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北,汉王朝也极不可能向这个方向进军。从行军路线和行军距离上推断,狼居胥山无论是内蒙古西北部,还是克什克腾旗西北部都是不可能的。
既然狼居胥山在克什克腾旗旗西北极不可能,选修教材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还是看看高适的《燕歌行》再说吧。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显然在这首诗中汉家指唐朝,单于指的是敌方首领(事实上首领并不叫单于,代指而已),那么“瀚海”和“狼山”也应是代指之意。唐朝在东北作战,那里极有可能既有沙漠,又有狼居胥那样的山。那座山确实就在克什克腾旗西北,但那座山并不叫狼山或狼居胥山。诗中是用狼山或狼居胥山代指那座山,以为狼居胥山就在那里,太过拘泥,就不准确了。
不管怎样,狼居胥山它应该在今蒙古国境内,位于乌兰巴托正南方或东侧不太远的某处山,而我更愿意狼居胥山就是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侧的肯特山。
崔增,教师,现居内蒙古赤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