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作为诗歌体裁的一种重要形式,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古诗词教学仍停留在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上,忽略了宋词教学的育情价值。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宋词教学,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习特点,优选有效策略和方法,加强审美鉴赏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
一、把握音律,品味语言美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词以其错落和谐的韵律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长短参差的句法美,成为一种富有歌唱性、抒情性和音乐美的文学体裁。例如,李清照《声声慢》,在声调上尤为讲究,运用了许多双声叠韵字。“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等词语,均为叠韵;而“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等词语,则为双声,构成一种激越凄厉的情调,读来委婉情切。起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的七组叠词,轻重相间,抑扬起伏,音律回环往复,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最后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者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情感,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别绪。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音律美,通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词人忧郁愁苦的心情。
二、披文入情,领会情感美
词是词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词作中缺乏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就难以产生动人心弦的词作。在宋词中,词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因此,在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由景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体验词作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比如,晏殊《蝶恋花》,开篇由苑中景物起笔,赋予菊、兰人的情感,它们似乎与女主人公同病相连,以悲景写愁,烘托出幽极凄绝的氛围,抒发了女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情。“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两句表面上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女主人公孑然孤立的怅惘。“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情景交融,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昨夜西风凋碧树”,使原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一个“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最后一句,“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知何处”的感叹增添了令人思之不尽的愁情。
三、解读意象,感悟意蕴美
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是作者主观意念和客观物象所凝聚的具体独特的艺术形象。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在诗词创作中,创作者往往会借助一定的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在高中语文宋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解读意象为突破口,通过意象的把握,进入词作的意境,领会词作的内涵意蕴,感知词人的思想情感。譬如,柳永《雨霖铃》,上阕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选取了“寒蝉”、“长亭”、“骤雨”三个典型意象,着重渲染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悲凉的环境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为全词的感情基调谱定了调子。“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中“兰舟”这一意象,融入了词人的漂泊之感,承载了词人无穷无尽的思念和悲愁。“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中“暮霭”这一黄昏意象,是词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把离愁别绪渲染得更浓。下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酒”、“杨柳”、“残月”三个意象,营造出了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烘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
总之,宋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寄寓着古圣先贤们的希冀情怀、人格操守以及志趣追求。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予以重视,优选有效策略,使宋词审美育情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刘慧,教师,现居江苏建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