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升堂, 施龙青
山东科技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90
比较教育研究
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的若干对比
张升堂, 施龙青
山东科技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90
中国与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类型、课程设置与实施方式、课程作业布置、实践环节等方面存在差异。近十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了跨越式扩张发展,目前处于数量膨胀后的质量调整期,而美国研究生教育目前是较为成熟稳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希望通过比较研究能为处于调整期的我国研究生培养事业有所借鉴。
研究生; 培养方式; 高等教育; 美国
有效的高等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也能培养出优秀的科研人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具有初步创新能力,能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转型期,市场对高学历人才需求迫切。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本科生扩招且逐步实现本科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社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增大,本科生就业压力增大,这两方面的原因催生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数量的急剧膨胀。迫使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需做出不断调整,以适应由于数量膨胀带来的各种新的挑战。
笔者有幸从事硕士研究生培养事业近十年,同时有机会留学美国亲身参与国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各环节,感受两国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不同。本文将从硕士类型设置、课程实施、作业设置、实践环节、周会制与助教制方面分析比较两国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差异。
目前,国内外各教育和科研机构对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是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实施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讨论[1-2]。根据社会需求确立培养目标后,各环节的设置都应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即成功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的设置当中,应时刻考虑各环节是否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相符。目前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合作广泛,包括互派人员交流、课程互认、合作办学、项目合作等,这些活动都促进了两国高学历人才教育工作的相互借鉴与学习。中美两国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层面存在以下主要区别。
1.硕士研究生类型的异同
根据培养目标设定学位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培养研究生的发展方向,因此对比中国与美国硕士学位类型的设置异同将有助于理解两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理念。
美国硕士研究生分两类,类似国内目前设置的学术型和学位型。学术型硕士学位的授予标准是修完足够的课程学分,并通过综合考试,学术型学位多作为博士阶段的过渡进修时期,以学术研究为导向,注重创新与科学研究,一般需要进行毕业论文和答辩环节。学位型硕士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宽广专业知识,并能符合实际工作与特定行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该类学位是针对学术与职业的结合领域,获得该类学位的一般从事的是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根据其培养目标对学位型硕士学生进行与职业相关的专业内容的正规系统的培训,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业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从美国社会来看,学位型硕士多看做是进入行业和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3]。
国内对学术型与学位型硕士也有着与国外类似的定义。但是国内学位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起步晚,而且培养模式在运行调整阶段。针对国内实际情况,在实际进行的教学培养活动中,学位型硕士与学术型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基本相似,授课形式与结业方式类似,均需要通过选课研修得到学分并完成论文答辩才可毕业。然而,由于学位型硕士在读时间短于学术型硕士,学位型为两年,学术型为三年。但由于两种类型的硕士生在校参加的教学过程基本类似,造成了实际的培养模式的区分不明确,出现学位型硕士的修习时间相对紧迫的困境,进而表现为学位型硕士的毕业论文质量普遍较差,其独立研究能力一般,面对特定职业也缺乏应有的优势,这与既定培养目标出现了偏离。
2.课程设置与实施方式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硕士研究生需要在入学后与导师制订学习计划,其中包括对选修课的规划和实践环节等。选课内容只要符合自身兴趣及社会发展需要均可以自由选择。学校规定作为自然科学的研究生还必须选修有关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跨专业需要补修本科课程[4],注重学生的均衡发展。开课前到开课后一周内选课,若一周内发现选课内容不符合期望,可以退选。课程的选择与费用挂钩,选择一门后,需要缴纳一定费用。若课程最终未通过,重修需要重新缴费。这种选课制度在经济上使学生珍惜修习机会,同时也促进学生自由发展,体现了制度上的人文关怀。与此同时,每种选修课有人数限制,极限人数基本在20人左右,达到人数上限即停止接收学生,在总体上均衡学生发展方向,并保证了课堂的交流质量与互动。选修课单节容量很大,需要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作业才能够掌握,有时需要提前预习。任课教师每次课都会花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讨论上次课的内容和作业,等将上次课的内容及习题讨论透彻之后才开始讲解新内容。这种将课堂一分为二的方式,增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回顾,促进了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在教材使用上,一般会针对问题,推荐参考书籍课后查阅,而不会针对固定一本书划定重点讲解。这种方式使得书籍为问题服务,避免使学生成为书籍的奴隶。
国内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为必修加选修制度。在新生入学后与导师一同制订学习计划,必修课为专业必学课程,学习计划的制订实质上是选修课程的选定。入学选课结束后,一般基本上不能修改课程安排,且选修课程与费用无关联,在进行毕业论文开题前,必须完成所有课程的修习,并达到规定分数要求。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讲授课程内容更注重实际专业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基本与本科教学类似。相比之下,课堂人数较多,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时会导致学生对课上问题有疑问却不能及时与教师沟通。
3. 课程作业布置
作业的完成过程即理工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作业的设置与学生的完成情况决定了学生从中获益的多少。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基本问题:何种考核方式及作业方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伴随的制度能否公正的保证作业效果的最大化?单纯的考试的检验模式与作业加考试的检验制度各自的优劣何在?
在美国,课程的课后作业难度设置较高,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业中的问题并非套用公式即可解决,需要学生针对问题,在给出一定参考方法的基础上,自行寻找解决途径,以便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制度方面,作业的完成情况直接占学生总成绩的一部分比重。如果学生作业完成较差,则直接会导致学生拿不到学分,最终影响其顺利毕业,并在实际中严格执行制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作业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行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作业的效果最大化[5]。
有别于国外的作业制度,国内研究生在2~3年的学习过程中,有相当大时间花在跟随导师做项目,这样极大锻炼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各类课程来说实际基本没有课后作业,而对于研究生课程的作业设置也缺乏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机会与考核体系。即便有一些课后作业,也多为自行选择研究与发展方向的综述报告。对于作业完成的结果常常缺乏学校及教师专家的指导与监督,部分作业的上交和评阅考核甚至不了了之。这种方式既缺乏应有的教师指导,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在教育规章制度上也缺乏对学生应有的管理,无法实现学校以及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督促作用,最终影响到学生对于研究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甚至导致部分硕士研究生对理论课程作业采取消极应付和抵触的错误态度。
综观中美之间两种作业设置方式,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当中的对作业质量及完成要求的高标准,导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严出”模式;相比国内则是严格入学考试以后的“宽出”模式。
4.实践环节
国内硕士研究生如果跟随导师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在实践环节有机会接触国内及国际领先技术,并进实验室操作各种实验设备。但对于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来说,实践机会与实践意识均较为缺乏,实际操作的实验仪器较少,只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进行研究的实际要求,即便有部分学生想进行实验,也缺乏必要的支持资金与实验工具。
相比于国内,美国高校的许多实验室也存在经费不足、仪器陈旧的弊端。但美国的实践环节多采取实验室与工厂相结合的方式,支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学生可以在工厂自行设计加工实验器具,并自行动手制造实验用具。这种方式激发学生通过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动手参与实验设计和工具制造的全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对于解决方式的可行性的客观认识,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增强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型。
5.学术型研究生论文研究阶段的周会制
周会制,即每周或每两周进行会议讨论。这种方式在无形当中对研究生的工作与学习起到了监督与激励的作用,能够适时地对学生起到自我引导的作用。
国外对于研究生的日常活动安排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每周或每两周进行会议讨论,总结过去一段时间内自己的工作、进步与问题,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能够使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也使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提出适当的建议与指导。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教师及学校能够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实时控制,避免学生长时间陷入无指导状态;同时,也使学生有适当紧迫感及压迫感,督促学生完成学习及研究任务。
对于国内情况,学生选定自己的导师后,基本听从教师的安排,许多导师也有周密的汇报制安排,但大部分学校并未从制度上形成一套完善严格的汇报制体系来约束学生的学习研究。因此,容易造成同一届毕业生,经过2~3年的学习,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
6. 助教与助研制
美国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有相当部分会承担导师的助教(TA)或助研(RA)。二者区别在于助教是在大专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内,协助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职务,助教是学校支付工资,学生需要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帮助导师评改作业,答疑解惑;助研则是导师负责工资,在导师指导下,学生主要精力用来开展科研课题,使得科研工作有很好的延续性,RA面向科研,而非教务,一般科研经费比较充裕的老师会让学生充当RA的角色[6]。
在美国一些学校,要能升任为讲师、副教授及教授前必须要担任过助教。该方式的优势在于扬长补短,不但将自己的优势与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能向教师或博士等学术水平高于自己的人学习更高阶段的研究模式与教学模式。同时,该方式避免了由于学术水平差距过大,导致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并且适度发挥高素质人才的指导作用。
相比之下,目前国内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当中缺乏对这种逐级相助模式与研究型助教模式的规定,取而代之是以导师引导为主,在导师的学生过多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教师指导负担过重、考虑不周全的问题。
7.培养模式导向
在美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学校不给学生指定具体的研究方向,而是让学生在研究兴趣、现实能力的指引下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有极大的自由空间,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个人自主性之上的,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
与美国的教育培养模式相比,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多只注重于理论知识的创建,发表论文在其中被过分强调,其他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被忽视,各大高校培养标准大多千篇一律,无论从课程设置上还是论文要求上,区别都很小,缺乏多样性。这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对乐于主动创新人才的需求[7]。
总结中国和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以上不同,可以概括为表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背负着各种压力与使命匆匆前行的时候,我们不应只看累累成果,更应关注存在的问题,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使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事业更有成效,为我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建设输送高层次技术人才。
表1 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对比表
[1] 杨震.国内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2):93-97.
[2] 赵建辉,闻曙明.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科技向导,2011,(8):116.
[3] 陈雪琴.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J].时代教育,2013,(2):181,184.
[4] 谭欢.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1):60-61,78.
[5] Balaram P. Science in School and College: Teach Less, Learn More [J]. Current Science, 2013, 104(1):7-8.
[6] 俞世冲,孙青龑,柴晓云,等.中美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差异[J].医药教育,2013,3(5):160-161.
[7] 张淑林,裴旭,陈伟.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9-14.
graduate students; cultivation mode; higher educatio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G642
A
1006-9372(2015)03-0095-04
2014-06-28。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C12041);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KDYC1204)的部分研究成果。
张升堂,男,副教授,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创新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工作。
投稿网址: 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 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引用格式:张升堂, 施龙青.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的若干对比[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3):95-98.
Title: Comparison of Methods of Postgraduates Cultiv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uthor(s): ZHANG Sheng-tang, SHI Long-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