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有人反对

2015-09-25 06:39鸣弓
清风 2015年11期
关键词:王旦蝗虫庆典

文_鸣弓

幸亏有人反对

文_鸣弓

古代是农本社会,在自然灾害中,蝗灾对农业危害甚大。那时没有农药,抗蝗除了乞灵于神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捕捉、火烧,唐玄宗时期“救时宰相”姚崇以指挥大规模灭蝗名垂青史。像唐太宗急眼了,愤怒声讨蝗虫:“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随之,竟不顾臣下反对,毅然将蝗虫吞进腹中。吞蝗旨在“移灾朕躬”,他也就不惧怕由此引发恶疾。李皇帝的“吞蝗移灾”影响深远,宋代,还再现过吞蝗故事:程堂知双流县,听断明敏,县无留狱。有蝗食苗,堂曰:“吏奉天子命以抚民,吏无状,蝗当食吏五脏,无害民食。”遂吞之。蝗逾境去。

蝗害如此可怖可恨,一旦抗灾有收效或灾情缓解,朝廷少不得要庆贺一番。《渑水燕谈录》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天下大蝗。近臣得死蝗于野以献,宰臣将率百官称贺,魏公王旦独执不可。数日,方朝,飞蝗蔽天,真宗叹曰:“使百官方贺而蝗遽至,岂不为天下笑耶?”这桩古事很有看点:一场全国性的蝗灾,让官家忧心忡忡,亲赴寺院焚香祈祷,禁宫城音乐五日。善解帝意的心腹常随,从郊野捡得若干死蝗虫,立即敬献皇帝过目,言称陛下亲自领导、率先示范的抗蝗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真宗命侍臣把死蝗虫展示给大臣看。宰相们闻此喜讯,更是亢奋不已,内阁会议在第一时间提出动议:朝廷举行盛大庆祝活动,满朝文武百官齐出席,山呼万岁,祝贺抗蝗斗争的伟大胜利,共颂皇上英明领导,突出盛世景象,进而彰显大宋江山永固……与会者异口同声道“好!”只有宰相王旦投了反对票,他说:“蝗虫出现那是天灾,灾害初见消弭,只能算是幸运罢了,有什么可庆贺的?”再者说,灾情究竟如何,还需要再观察几天,以防出现反复。王旦一搅局,庆贺盛典就暂时搁置了。

没过几天,早朝,皇帝正在主持御前会议,突然,蝗虫阵掠过皇宫上空,遮天蔽日,声若雷鸣,有的还碰死在殿前龙柱上坠落于地。目睹此景,大宋君臣全都傻眼了。惊愕之余,真宗才若有所悟地说:幸亏那天王旦极力反对庆典;要不,高调的庆典系列活动正在进行,蝗虫从头顶示威飞过,那岂不让天下人笑掉大牙吗?

是啊,幸亏那天王旦勇敢地站出来,力排众议,才避免了一次足以让大宋君臣颜面扫地的尴尬。

问题在于,在君为臣纲的制度框架内,在“天子圣明,臣罪当诛”的舆论声里,在迎合圣意者赏、拂逆最高者罚的政治氛围中,朝臣不同声音常有,而敢于说出来的却不常有。因为“唱反调”太难,风险太高。就说王旦,对抗蝗庆典发声反对,而对影响更大后果更严重的天书造假、宫观典册、祭祀巡幸、祥瑞颂声之事,却违心附和,甚至作为主要配角参与了全戏演出。这成了他人生最大的遗憾,为此“常悒悒不乐”。出于良知自省,临终前,王旦对儿子说:“我一生没有大过错,惟恨不谏皇帝纳‘天书’。我死后,当削发披缁以敛。”遗嘱以僧礼入葬,表示忏悔红尘作为。

对王旦的行为,史论多有诟病。举蔡东藩品评为例:“钦若小人,不足深责。王旦名为正直,乃以钦若一言,美珠一樽,竟箝其口,后且力请封禅,冒称众意,利令智昏,固如此哉!读毕为之三叹!”其实,王旦也确有他的难处,身在庙堂,身不由己,有时候你还不得不说假话——除非你铁了心不想玩了!倒是王夫之的评议比较合乎情理:“人主欲有所为,而厚贿其臣以求遂,则事必无中止之势,不得,则必不能安于其位。及身之退,而小人益肆,国益危。”可以说,在当时特殊条件下,违心言行是历史允许王旦所能做出的“不二选择”。

读史使人明智。王旦独立反对的美谈也好,违心参与造假也罢,无外从A、B两面昭告今人:只有制度建设,只有依法执政,才能保障反对声音无故障发出,才能避免“舆论一律”造成的种种尴尬。

猜你喜欢
王旦蝗虫庆典
你真的认识蝗虫吗
生活是一场庆典
游行庆典
人多势众的蝗虫
新中国七十周年庆典(词三首)
跟踪导练(一)3
王旦之清
王旦之清
蝗虫
黄金庆典(外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