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君良
在2015年第4 3届香港艺术节中,
由指挥大师罗日杰特文斯基(G.Rozhdestvensky)率领的莫斯科大剧院歌剧团、合唱团及管弦乐团全班人马(近200人),演出的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歌剧《沙皇的新娘》,全场洋溢着纯正的俄罗斯歌剧的味道——豪华的制作、浪漫的色彩、华丽的演绎、俄味儿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倍感新鲜,许久没有观赏到这么好的歌剧演出了。
《沙皇的新娘》由秋梅涅夫( I.L.Tyumenev)根据梅伊(A.Mei)的同名戏剧撰写台本。歌剧讲的是皇室畸恋的历史真实故事:沙皇禁卫军官戈里约茨诺伊爱上了美丽的玛尔法,而玛尔法已有了未婚妻雷科夫。禁卫军官向御医博梅利索取爱情灵药(迷魂药),望以此赢得玛尔法。沙皇见玛尔法美貌,娶入皇宫。服了灵药的玛尔法在宫中患重病,得知雷科夫在迫供下招认自己毒害了玛尔法而被处死,玛尔法惊惧交加而陷入疯狂,把诬陷雷科夫的戈里约茨诺伊当成雷科夫,戈里约茨诺伊的情妇柳芭莎承认她用毒药换下迷魂药。戈里约茨诺伊一怒之下杀死柳芭莎,而后也被刺死。
3月21日B组一场的演出,演员阵容非常强,都是俄罗斯大剧院的台柱,素质好,路子正,演唱遵循美声(Bel Canto)的准则,虽有作品、语言之别,却无学派、唱法之分(不称俄罗斯民族唱法),个个都是好戏之士,性格鲜明,形象突出。玛尔法的薄命,雷科夫的不幸,戈里约茨诺伊的阴谋,柳芭莎的邪恶,博梅利的冷酷等,都以不同的声乐造型表现不同角色的特性,形神俱似,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青年女高音吉玛蒂耶娃( V.Gimadieva)饰唱玛尔法,音色清柔,运腔连贯,用声通顺,富线条感。在第二幕中所唱出的玛尔法咏叹调“在绿色花园中所见到的”、第四幕中所唱的玛尔法咏叹调“雷科夫,我们到花园去吧”等,其中的半轻声控制一流,即见唱功。第四幕中为了表示病态而将玛尔法的妆面化妆成大白脸,有损角色形象,一大败笔,是为不足。
男高音苏拉科夫( R.Shulakov)饰唱的雷科夫,嗓音温暖,抒情见长。戏份不重,唱段不多,短短的咏叙调( Arioso)“在那遥远的神奇国度”(第一幕),就显示出他那明亮、清脆、柔美的抒情性音质。
男中音亚兹佐夫( E.Azizov)饰唱的戈里约茨诺伊,入情入戏,用心于声。所唱出的戈里约茨诺伊咏叹调“叫我如何忘记那美丽的姑娘”(第一幕),响亮、刚毅、豪爽。
全剧中有四名次女高音,其中最活跃的是次女高音施洛娃(s.Shilova)饰唱的柳芭莎,抢了不少戏,她因谋害情敌而成了剧中的“反面人物”,不过,她的演绎并不把角色故意刻画成“烈性女子”而赋予人性(剧终她自认毒害玛尔法),颇促人生怜。第一幕中她采用少许哭腔唱出的“可爱的母亲,赶快为我打扮”,在柔和的歌声中蕴含着一缕伤感之情,饱含地道的俄罗斯民歌韵味。第二幕中的柳芭莎咏叹调“我看到了我的情敌”,浓郁的胸声加强了戏剧性。
剧中的群众场面(合唱团)在渲染气氛及推进情节上很有舞台效果,他们演于剧中、唱于情中,群体性形象非常活泼。第一幕“宴会”中的合唱《光荣颂》,强而有力,粗犷、雄壮、漂亮。
舞美设计更为精美,四幕(宴会,迷魂药,伴郎,新娘)四景,这种三维立体的浮雕背景( Three-dimensional reliefs)制作非常新颖,既有写意性又有喻示性,在营造环境、场景、气围上极有效果,如第二幕中的那棵山楸树( Rowan tree).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指挥大师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因身体不适,临时改由助理指挥克留科夫( D.Kryukov)指挥,他是一位非常音乐化的指挥家,善于控制、启发、带动乐队,善用手势或眼神提示乐队,他的形体语言既形象又生动,浑身充满了音乐。音乐细节处理微妙,形象鲜明,对比强烈,特别注重理智与激情的平衡。序曲中两组相互对立的形象音乐充满着戏剧性,那段邪恶势力的声响十分严峻,营造出不祥的气氛;而那段明朗如歌的音乐,又是那么抒情、柔和、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