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旺民
据中国保险学会发布的《中国农业保险市场需求调查报告》称,能完全看懂保险条款的农户仅占14.61%,大多受访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查勘、定损缺乏清晰的理解。
作为世界上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2013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四个突破: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突破10亿亩,达到11.06亿亩;参保农户突破2亿户次,达到2.14亿户次;保险金额突破1万亿元,达到1.39万亿元;保险赔款突破200亿元,达到208.6亿元。
“但我国农业保险深度和密度仍较低,2013年我国农业保险密度为48.71元,深度为0.54%。与发达国家(如美国2013年保险深度为7.47%),乃至一些农业保险政策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2%至5%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份报告称。
从这份涉及全国31个省份的报告中发现,绝大部分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主要动因,是乡村干部动员,村里统一购买、保险公司驻点现场销售仍是农户购买保险的主要方式,主动购买农业保险的占比仅3.75%。
报告称,受访农户对农业保险服务很满意的仅占32.81%,认为查勘、理赔服务有待提升。而且大多受访农民看不懂保险条款,不了解投保及索赔流程,说明农户对农业保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了解。
报告显示,农业保险覆盖面广,保障程度亟待提高。大多受访农户认为现有农业保险不足以弥补损失的五成,赔款太低成为受访者未购买农业保险的主要原因。农户对低负担、高保障的农业保险产品需求强烈,特别是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对价格保险需求更迫切。而农业保险推广仍存在三大难题:农民对农险的认识不足,投保积极性不高;财政补贴能力不足;缺少农业保险工作专项资金和人员。
农民参保意识不足是重要原因
站在博罗杨村的甜玉米种植基地,对于大水浸泡玉米地的情形,广博大合作联社理事长黄振明记忆犹新:“连续强降雨使合作社4000亩甜玉米受灾,因为大部分没有购买保险,损失上百万元。”
仲恺区宗记菜场也在暴雨天气中受灾严重,300多亩甜玉米受灾。不同的是,因为购买了保险,该菜场的300多亩甜玉米将获赔15.7万元。“虽然不能完全拿回投资成本,但至少让损失降低了不少。”菜场负责人杜少波说。
一正一反的案例,说明农业保险在灾害天气中提高农民抗灾能力、减少受灾损失的兜底作用。
“农业保险看起来很好,但推行起来却不那么顺利。”市农业局种子科科长汤久红说。
2014年4月,惠州市新增玉米、马铃薯、花生、甘蔗和奶牛等5项农业保险,并要求到年底,参保率达到30%以上。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分公司(以下简称“惠州人保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16日,全市参保的玉米有4300多亩、花生457亩、甘蔗113亩,马铃薯因为是冬季种植,目前尚无农户投保,奶牛也尚无养殖户投保。按照全市甜玉米单造种植面积约15万亩算,即使是投保面积最多的甜玉米,也仅占全市甜玉米种植面积的3%。
“大部分农民的参保意识较为薄弱,普遍存在侥幸心理,特别是涉及到需要缴费的项目,大部分农民不愿意参与。”惠州人保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对于人保公司有关负责人的观点,汤久红表示认可。他说,惠州市于2010年开始推广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农户只需自缴3元,亩的保费,一旦受灾,最高可获赔300元/亩。“3元只是2斤稻谷的价钱,而赔率高达100倍。但即使磨破嘴皮,很多农户还是不愿意掏钱投保。”汤久红说,2011年水稻保险参保率仅为12%左右,远低于省里下达的60%的任务。2012年开始,市财政在综合考虑之后,决定通过市财政出资和保险公司让利的方式,代农民缴交自负的20%保费,才实现了水稻种植保险的全覆盖。
保障金额不高,对农户吸引力不强
除了农民参保意识不强、保障金额不高,对农户吸引力不强也是重要原因。此外,不少农户也对农业保险的理赔等细节存在顾虑。
“一亩蔬菜的种植成本一般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但蔬菜种植保险最高只赔付600元,这连种子的成本都不够。”惠阳区蔬菜种植专业户老张认为,蔬菜种植保险投资不少,回报却不高,投保并不划算,不如通过建设蔬菜大棚来提高农作物的抗风险能力。
对此,惠州人保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点是广覆盖、低保障,对种植过程中的物化成本进行基本保障,减少农民的因灾损失,同时帮助其恢复生产。其费率是经过保险行业、农业部门的专家对农业受灾风险等情况进行系统调研、论证,并报国家保监会审批之后确定的。“有些人认为农业保险给保险公司赚了一大笔,其实并不是这样,理论上费率的制定是按照盈亏基本平衡来确定的,不过也有些项目出现明显亏损的现象。”据介绍,2013年全市的水稻种植保险共收取保费2300万元,赔付1800万元,约占保费的78%,超过70%的亏损临界点。此外,去年试点的蔬菜保险,全市收取保费390万元,赔付超过1000万元,在此项目上,保险公司亏损严重。
“甜玉米农户自缴保费6元/亩,一旦受灾,最高可赔付600元/亩。其实6元就相当于5斤玉米的价格,我们并不是不愿意投资,关键是受灾了能否顺利获赔。”保险赔付的细节也是不少农户关注的重点。
仲恺区某村租地种植甜玉米的外地农户成生(化名)说,农业保险理赔必须经过村委会协保员的审核和盖章,担心受灾后难以顺利理赔,怕他们“吃拿卡要”,他还没决定是否为自己的200多亩甜玉米投保。
对此,惠州人保公司有关负责人解释,农业保险涉及广大农村地域,协保员是保险公司服务基层的延伸和有力助手。接下来,将加大协保员的管理和培训;农户如果遇到有协保员“吃拿卡要”现象,可向保险公司、当地农业部门和纪检部门举报。
从重点乡镇突破,让种植大户带头示范
为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今年市政府将新增5项政策性农业保险列入政府工作要点和十件民生实事,于4月开始新增玉米、马铃薯、花生、甘蔗和奶牛等5项农业保险,并要求到年底,5项保险参保率均达到30%。
进一步宣传和动员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重点对象参保,希望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