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福荣
周午生艺术简历
周午生,生于内蒙古包头市,祖籍河北任丘,200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花鸟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131”创新型人才。作品曾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兰州、台湾及日本、韩国展出并发表。出版有《周午生画选》《当代中国画坛十家精粹——周午生卷》《当代名家工笔花鸟——周午生卷》《中国当代画家周午生专辑》《当代名家工笔花鸟——周午生》《中国画技法丛书——周午生》《没骨花鸟技法丛书——周午生》《当代中国画名家——周午生》等多本专辑。
1999年《白头春浅》入选中国当代牡丹书画艺术大展,《雪》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览。
2001年《幽谷先春》获天津市首届花鸟画大展银奖。
2002年《满园清》获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娇艳醉色》参加大陆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生作品赴台展览。
2003年《满园清》参加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序列展、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并获银奖。
2004年《竹石图》参加全国梅兰竹菊中国画大展。
2005年获天津青年艺术节十佳优秀青年艺术家称号。《晨露湿新妆》参加05全国当代名家邀请展。
2006年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岁朝昌和》参加2006韩国青年双年展。
2007年《松鹰图》参加日本国际现代美术展,在广东东莞举办首届个人画展,参加中国关协第二十次全国新人新作展,《暗香踪影》入选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
2008年参加纪念日中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中国现代绘画作品展。
2009年,参加“水墨传承”天津美院国画系花鸟教师作品巡回展,参加“十月微凉”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0年,被评为中国画名家50强,70年代领军画坛十人物。
2012年,参加第四届当代中国学术论坛,参加日本东京都美术馆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
2013年,参加“源流善下”天津当代中国画青年精英提名展。
2014年,参加“艺术北京博览会”。
2014年,参加“澄怀·观象”——当代青年水墨名家邀请展。
2014年,“周午生水墨小品展”在寿光书画艺术城止逸斋举行。
2014年,“周午生精品系列展之一”(水墨小品)在寿光书画艺术城止逸斋举行。
2014年,参加“2014南京青奥会美术大展”。
2014年,参加“情系延安一65周年国庆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4年,参加“和光同尘”当代水墨专题展。
2014年,参加“金品·中国津派水墨名家精品展(淄博)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创作研究院创立纪念展”。
2014年,参加“ART-滨海”。
2014年,参加“2014艺术澳门博览会”。
2014年,参加“大美中国行一首届中国画名家提名展”。
2015年,参加“大美中国行一首届中国画名家提名展”。
2015年,“周午生精品系列展之二”(没骨蔬果写生)在寿光书画艺术城止逸斋举行。
2015年,参加“竞尺幅——当代学院六人迎新展”。
没骨画不是一个新概念,历代没骨花鸟画也不缺乏大家,但周午生对没骨画的再解释却让他的绘画走出了一片新天地,让他在当代花鸟画领域赢得了自己的地位。中国画的传承性很强,创新不容易,要赢得一席之地更不容易,这不仅需要画家具有质疑与批判的精神,而且还需要对传统有着深刻的理解,需要有深厚的学养与扎实的绘画基础。周午生做到了,并做得很出色。他用他的“没骨法”取代了“兼工带写”的老方法;他“变墨法为彩法点染而就”,强调用笔的重要性,“在极似中求不似”,追神韵达妙趣。故而周午生的画,能工能破,能狂能变,既淡逸又雅正,耐看耐读,令人反复琢磨,体味再三。更因为他知道,“历代创新大家,多吸收没骨法以蘖新生”(周午生《我对花卉没骨法的一些想法》)。故而,周午生能在群雄并峙的当代画坛,悄悄然地以平常心态,利用没骨法进行一次不期引人关注的绘画实验,实现一次无声息的变革。
周午生的绘画实验有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极简,一是极繁,也可说一疏一密。其实,或简或繁或疏或密只是表象,不涉及本质问题。因为无论简繁疏密,周午生还是周午生,其绘画的本质不变,所探讨的问题也不变。
所谓简者,即疏体,择其要述之一二,不及其余。绘画的主体十分突出,四周大片留白,画面空灵而生动。这些画多是册页,如《柚子》(45×55厘米,2007年)、《榴莲》(68×68厘米,2012年),以及一批折枝花卉,诸如海棠、山茶、芍药、枇杷、桃花、竹枝、玉兰花、映山红,或间之以湖石、禽鸟,或双钩或墨色晕染,直取形意,画面宁静,蕴含深远。还有近年所作的两幅《猫》(68×42厘米,2012年;80×45厘米,2013年),极具媚态,周边空无一物。“媚”是一种表情,而周午生画中之“媚”,不仅仅是对象的表情,更是画之趣味,散发在画面中的各个细节,极具“雅兴”。雅,是古雅,而“媚”则具有当代性。因此,周午生的画能亲近大众,又远离世俗。从古典的审美原则出发,从用笔的基本法度出发,探求现代艺术的精神,使其绘画能跨越古今,融合中西,消弭工笔与写意的分界,在多种文化的相互渗透中显示着他对“纯粹”与“超然”的理解。如《碧烟染秋》(68×68厘米,2008年),略加晕染的背景,空漾而有意境。为什么我们会被周午生的画打动?就因为他知道他为什么要画画,他要表现什么。周午生的绘画意识很明确,关注点很集中,捕捉事物神情的能力也很强,能将一切景语化情语,能将画之空白推向想象的极致,随画之主体而动,构成特殊的绘画语境,并在我们可见的范围之外起作用。其审美原则是意向性而不是被动性的。周午生注意调动观众的视觉经验,同时也在调动自己的审美体验,但他的体验又是建立在对宋元经典绘画阅读的基础上,以此形成审美预期。在周午生新没骨法的实验中,疏体画最能说明他在笔法方面的变革意图。
所谓繁者,即密体,意象叠加,铺天盖地,满满当当,如梦如幻。绘画的主题十分明确,但主体却从单一性的对象扩展为某种概念性的存在,并在这些概念的聚集叠加中丰富画面的意涵。在周午生此类画中,有两种不同的取向,一是偏向意笔淡彩,关注笔墨质量,如《红掌清波》(2010年),又如《春江水暖》(133×66厘米,2010年)或《荷塘禽戏图》(136×68厘米,2010年);二是偏向工笔设色,关注图像的意义,如《梦笔生花》(136×68厘米,2012年)或《满园清》(240×120厘米,2002年),又如《岁朝昌和》(240×120厘米,2006年)。两者在创作时间上前后相互穿插,可见周午生在两者间不断徘徊,既关注笔墨质量又留意图像意义。或者说,周午生的潜意识里对工笔设色的态度始终是不离不即,对图像中的观念性问题也是不离不即。然而,周午生热衷的还是绘画,倾向书写,故有此“新没骨”一说。他的新意,就在于其重新处理工笔没色与写意笔墨之间的关系,重新阐释一些基本观念,强调骨气与崽蕴,适当吸收撞粉、撞水的技法。他从没有让技法成为绘画的主角,也没有让观念束缚绘画的感觉,冲淡画面的生活气息。他清楚地知道,末元以降中国花鸟画的各种题材就因主体的文化想象而具有象征性。不少花鸟画家专注于某一题材,而且善于组合各种题材,利用题材本身所固有的含义,进行“双关”表达,既满足视觉上的观赏需求,也满足心理上的阅读诉求。如画荔枝树下一只公鸡,寓意“人吉(鸡)大利(荔)”。但这种常见的意义组合被周午生解构了,并建立了他自己新的话语逻辑。
如《梦笔生花》,画中由梅花、牡丹、荷花三者组合而成,其意义相对独立,可在花树下出现了一只猫,昂首向上,两只可爱的眼睛将所有的预想都打散了。周午生让人们回到了物喻体的本体,用含混的意义结构实现最富有诗意的形象表述。《岁朝昌和》也是画梅花、牡丹与荷花三者,可同样无法寻找一种被固定的意义关联,其中放逐人们想象的造型因素,或许是那一片流水,以及水上漂浮的荷叶,或许还有那块太湖石,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象很清晰也很模糊。在周午生新没骨法的实验中,密体画最能说明他在意象方面的变革企图。
周午生没有因“没骨法”限制了自己的创作,他是自由的,也是自觉自律的,更重要的是他会思考。激进的文化革命已经过去了,生活还在继续,传统的绘画样式延续着人们的文化记忆。周午生巧妙地掂起了“没骨法”,假借这一传统的概念,将自己的创作纳入到历史的话语系列,使他的画拥有一种厚度。周午生又没有停留在过去,他用包容的方式甚至是混搭的形式重新书写了没骨画在当代的意义,这是他的智慧。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