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轻松课堂

2015-09-24 15:49汤洵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答题文本方法

汤洵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如何构建轻松的问题教学氛围呢?我们不妨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揣摩学生的心理,教师与学生形成共鸣,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一、换位思考,让学生做问题的提出者

课堂问题的提出者只能是教师吗?新课程的教育背景下,学生早已不该再是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想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学得好。学生想知道什么?这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因此,语文课堂的提问内容设置应注意换位思考,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里,再由教师对之归类整合,从而设计出课堂的教学思路。这个环节最好放在课前预习中完成。比如在教授《商山早行》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将问题写成小纸条交给教师,教师将其中共性的、有价值的提问进行梳理,分成如下几类:1.对课题的研究。“早”与“行”在诗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炼字。(1)故乡是每个人都向往、依赖的地方,作者为什么一反常态,说“悲”故乡呢?“悲”什么呢?“悲”这个字能不能换成“思”?(2)“明”这个字用得很妙,能不能换成“照”?“明”与“照”哪个词色彩程度更深?3.文句研习。(1)尾联作者提到了梦,这是什么梦,为什么提到梦?(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被评价为“意向具足,始为难得”,如何理解?以上这三类问题已经基本涵盖了诗歌文本的鉴赏任务,只要相信学生,赋予他们课堂主人的位置,学生也能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去寻求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在完成学生的问题后,教师可以由此深入一步,提出探究、拓展的问题,学生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后,对于深度的问题也会有更好的把握。

二、换位思考,给学生打开思路的钥匙

随着课堂的推进,提问的难度会由浅入深。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层层推进,这不仅是考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其实也是对教师提问水平的考验。站在学生的角度,面对课堂提出的一个个问题,他们会期待答复。可以是一种方法,可以是一段资料链接,可以是一个思考角度……这样的提示可以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找到回答的切入点。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课堂提问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更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得出答案。

以苏教版必修课文中几个课堂教学提问为例,我摸索出这样几种有效的提示方法。

1.分解问题

在教授《我心归去》一课时,我提问:“我心为什么归去?”这个问题的答案分散在几个段落,学生很难一下概括完整,于是我根据段落的顺序将它分解为两个问题:(1)作者身处他乡有何感受?文中是如何表现的?(2)他想念家中的什么呢?文章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想念的?问题分解后降低了难度,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在段落中寻找相关信息,加以概括整合,得出答案。在思考讨论答案的过程中,分解后的问题本身就给予了学生思考的角度,也教会学生遇到相似问题时,可以迁移运用这样的分解方法,逐层概括。

2.明示答题方法

在每一个问题后给出学生答题方法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文本研习阶段的答题方法和讨论探究阶段的答题方法就是有区别的。在教授《神的一滴》时,文本研习阶段我提出了两个问题:(1)“我”印象中的瓦尔登湖及其四周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文章是如何描写的?(2)自从“我”离开后,人们是如何对待瓦尔登湖的?试着体会“我”当时的情感。这两个问题作为文本分析的初始阶段,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文本,理清脉络,以助于下一步的深入探讨。所以我在课件上直接给出了答题的方法:“注意提取段落中相关信息,加以概括总结。”在讨论探究阶段,我提出:“面对顽强生存着的瓦尔登湖,试着体会‘我此时的情感。”在问题后,我的方法指导是:“联系背景,结合文中语句,分析体会。”问题的层级上升了,方法指导的层级也随之上升。

3.链接相关材料

文本分析是解读一篇文章的基础,但有时,我们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悟,往往需要结合一些链接材料,比如作者情况、创作背景、经典赏析。在课堂的讨论探究阶段,适时地链接相关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瓶颈,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授《项脊轩志》时,讨论探究阶段,我让学生尝试分析正文和补记部分情感变化的原因。学生短暂思考后,我给出了两段资料链接:一是文章正文删节的部分,让学生阅读后更好地把握作者写作正文部分时流露的情感;二是文章正文和补记部分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作者生活境遇的变化。学生思路拓宽了,答案便丰富多彩,并且从两段资料中都找到了自己观点的支撑点,答案也能做到言之有理。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同时给学生以思维的抓手,交给他们打开思路的钥匙,让学生不再畏惧课堂提问。

三、换位思考,营造轻松的问题氛围

教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应该都能体会一个轻松的问题氛围对于答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轻松”并不是松懈的听课状态,而是赋予学生一种主人翁意识。提问时,教师不能居高临下,时刻给学生以压迫感;反过来,学生要卸下担子,愿意说,敢于说。师生在课堂上要成为合作者。

在课堂中我注意了这两个方面:

1.适时设置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除了能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发散性思维以外,对调节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的开始,教师往往会设置一个简单而又与这节课内容相关的开放性问题,比如相似题材文本的回忆、话题式的小讨论等,这样的问题内容浅议,让学生有话可说,旨在舒缓学生的情绪,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陌生的学生面对陌生的教师,课堂开始的提问和回答可以一下拉近师生的距离,利于课堂的顺利推进。而在语文课的进程中,由于语文学科可对文本做多样理解的特殊性,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有价值的即时生成,这是语文课堂最有价值的部分,适时地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有可说的机会。观点与观点的碰撞,可以产生更多的思想火花,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成就感,“轻松”地参与到问题中来。

2.学会倾听与等待,给予尊重和赞赏。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越是反应敏捷,学生却越是反应沉闷。究其原因,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的敏捷阻滞了。我们也换位思考一下,学生面对一个咄咄逼人的老师,很可能不但不敢主动回答问题,回答时可能也是诸多顾虑。教师连珠炮式的发问,随意地打断学生的回答,不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对学生的答案给予批判式的评价,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思路的完整性。教师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救赎者的位置,却戕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学会倾听与等待,给予尊重和赞赏,做一个有耐心的提问者,一个有亲和力的探讨者,这样的老师才能让学生在问题中有所收获。

在课堂的提问中,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化弱势为平等,营造轻松的问题氛围,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换位思考,让教师和学生在“轻松”的提问和回答中,达成共识,取得共进。

猜你喜欢
答题文本方法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