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高低,则直接表现在语言运用的水平上。学生能够灵活、个性地运用语言是其语文素养较高的表现。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会出现用语的程式化、概念化倾向。在基础学习阶段,其语言的表述就已经呈现概念、“范式”的套路。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警惕。
听有的教师执教一篇说明文,学生围绕教师的一个问题“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处作语言赏析”。几个学生都运用了这样的作答模式:“该句用了……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两个同学这样来表述自然让人欣慰,见出功力。但是,同学的回答千篇一律,形成程式化表述,形成千篇一律的“八股”,就缺乏了语言个性,丧失了语言个性。语言表述的程序化、概念化,意味着某种审美能力的模糊,弱化。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应付考试是根源
1.中考以权威的语言表述“指引”阅读教学语言表述
中考的选拔性催生了铺天盖地的精细化的指导复习资料,各种能力考查的题型及其解答的精准让语文老师叹为观止。因此教师就试图让学生尽可能掌握“规范的”表述方式,以求得更好的分数。有应考经验的教师,在初一的语文教学时就有机渗入中考的题型,讲述应对思路,如何表述等等,甚至出现“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上述现象的出现,其实是老师“规范”训练的劳动成果,更是中考“指引”的结晶。实质上,在初一就出现这一现象,是一种“小得”的有用,更是一种“大失”的无用,是极其不明智、不科学的。
2.阅卷评价具有杀伤力
在考试中,为了批改方便,紧扣参考答案,致使出现必须写出贴合答案所给的关键词语才得分的局面。这样的硬性评价方式,让太多的老师明白,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其“折腾”一番,伤不起。如,朱自清散文《春》的语段阅读,有一题:为什么要写蜜蜂?有生作答:蜜蜂嗡嗡闹,以点写面,把整个春天的烂漫写出来了。结果,零分计算,因为答案是“侧面写出了花的香,多”。本来是我们人本身在把控考试评价,可到头来,却被考试的东西所操控。
3.教学评价机制与考试评价机制难以统一
课堂阅读教学评价是一套机制,评价的标准都是先进理念、以人为本等思想。但是,考试本身却另有一套评价机制。所谓参考答案,它的表述遵循一套独有的“范式标准”,让“我们把学生应该产生什么体验、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应该怎么表达,都纳入了规范的轨道”。如果《春》在考试中出现“用合适的词语概括描述的画面”一问,出现了之如“花斗芳菲”“丝雨织春”“细细柔风不须归”“蒙蒙细雨不须归”“乡村四月闲人少”等答案,在参考答案是“春风图”“春草图”“春雨图”的情况下,会被老师接受吗?我不敢保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优质课评选上,如出现这一现象,肯定是亮点!所以,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和考试评价机制的难以统一,使得更多老师不敢让学生放开手脚。
二、课堂预设与课堂现实不贴合
预设是使学习内容具有针对性、课堂高效、学生学习活动得到有序、有效组织的保证,也是目标达成的有效保证。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是现实是很多课堂不能按照自己预定的路线达成目标,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作出反应、调整、应对,其结果只能是“牵”“拉”局面的出现。教师不敢以学生的思维成果作为问题“答案”,不敢让它们进入自己的教学行为,这些都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之中不是一个有活力的个体,从而抑制在课堂上言语的欲望,形成不敢说、不想说的局面。
针对以上现象,结合自己《春》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减少或者避免这种程式化、概念化倾向,最终形成“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教学气象。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其画面美、语言美和情感美带给学生无限的美感。整篇文章语言生动,描写景物可谓是“极尽手法之能事”,是增强学生阅读兴致,感受语文魅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描写景物和鉴赏优美文字能力的经典。
1.自我阅读体验交流平台的搭建
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阅读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请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是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沉淀阅读心得的好习惯;一方面也使老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这也是使学生自己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交流自己真实感受的平台。真正的实质性高效对话,是从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开始的,这样,在课堂中,学生才会有属于自己的更深层的阅读理解体验,这也是学生言语有实质性表达,释放生命能量的前提,也是学生激发表达兴趣的原动力。
2.老师要敢于“放手”
靠“死记硬背”和简单机械的苦学无法生成智慧。学习只有在学生和活的知识发生关联时,才会抵达内心的情感世界,并形成“情感产品”,释放出生命的能量。教师“放手”,就是真正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思维之弦,让其在自我归属之中解决自己学习的事情,而不是在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最后,老师把学生的答案比较、概括,同时相互碰撞交流,最终使学生分享了学生自己的思维结晶,这样就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语言兴趣和自信心。例如,在《春》的教学中笔者要求给每一个画面起一个美丽的名字,学生给出的答案有:
①嫩草丛生 茵茵绿草 浅草才能没马蹄
②花斗芳菲 繁花似锦 百花争艳 百花闹春 万紫千红总是春 乱花渐欲迷人眼
③和风丽景 柔风(轻风)拂面 温柔之风 细细柔风不须归
④无声春雨 丝雨织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 蒙蒙细雨不须归
⑤乡村四月闲人少 忙趁东风放纸鸢
学生的答案可谓是“万紫千红”,异彩纷呈,超乎老师的想象。较之千篇一律的“春草图”“春雨图”“春风图”有深意得多,有价值得多。这才是师生共同呼唤的效果!
三、形成关注性的语言表述评价机制
事实上,我们评价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述,学生也就会关注自身的语言表述。教师在课堂上倾听学生的表述,给予准确具体的评价,也是培养其语言表述个性形成的好的途径。教师的教学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表述个性的形成,无论是学生的听、说、读,还是写,都会关注个性的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长时间坚持。
学生是一粒粒种子,教师把他们种在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他们会同冰雪一起凝结成冰;倘若把他们种进春天的花园,最后他们就是那万紫千红。我们应用我们的努力,打造学生语言个性的万花世界!
参考文献:
1.王荣生《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9期。
2.李炳亭《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山东文艺出版社。
3.叶圣陶、夏丏尊《文心》,开明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