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婧 李妍锦 赵靓 图+蝙蝠 帕米尔 海盗王基德
一根绳上的蚂蚱本刊记者的“地下王国”体验报告
文+袁婧 李妍锦 赵靓 图+蝙蝠 帕米尔 海盗王基德
亲身体验过这次探洞之后,本刊记者们有了两个收获:一是在探险界拥有了自己的外号,二是他们终于相信重庆飞虎探险队队长多多所说的:探洞是会上瘾的。
探洞归来,一位记者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信息:“十四小时,地心游历。作为初级体验者,怀着对队友的绝对信任,回归到穴居人类的生活状态,不知日夜,一切随着另一个世界的规律运行,诚实地去面对人类自身的渺小——对纯粹黑暗的恐惧,对未知环境的不可控,对远离人群所体验到的孤独,对自然界鬼斧神工的自叹不如……”英文导读: I take part in the Flying Tigers to explore Caves in Hutou Hill of Beibei. I find that it looks like a Underground Kingdom .
清明,雨中,上午9点,指定的集合位置。车窗打开,一个微胖的哥子伸过头来,吼了一句:“有没有胖子?”这人便是重庆飞虎探险队队长多多,本次探洞体验的领队。
出发前一天,多多已将清明活动计划发至每一位参与者的邮箱,其中明确写着第二天集合的时间、地点及注意事项:除了“穿着运动鞋、鲜艳衣服、耐磨裤子,记得带上路餐和手电筒”的提示外,并无体重限制。若说谁是胖子,多多本人可能是探险队中的体型最宽的一位。在队长充满幽默的问好声中,车队开始向想象中的洞穴进发。
我们一行共10人,其中5位专业队员,另外5个全是初次体验者。多多为大家挑选的入门级洞子,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虎头山,驱车90分钟即可到达。车子下了高速,由歇马出口,进小虎路,穿过村庄,压过泥泞,盘上山道,眼前的绿色便越来越浓密,空气也在雨水里清新入肺。清明时节的雨纷纷,在外行眼中可能会打乱探险计划,而内行却将之称为合适的“好天气”,因为既不存在洞子内外温差过大,也不至于洞中漏雨水滴不断。
“哎哟~哎哟~哎哟……”最后一段靠近洞口的山路,只有专业司机搭配越野车才能驾驭。车行之处,已没有路,车子像坦克一般破开树木,碾压草叶,车内乘客像爆米花儿般被颠得“噼啪”乱响,就这样一路哀嚎着跌跌撞撞地滚到了山上。
真正的探险就此拉开序幕。
左右页图:记者一行在第二层溶洞中拍下这张合影,由于洞中没有自然光线,即使用上LED灯辅助,依然需要长达30秒的长曝光,可以想见,这个看似随意的造型有多么的刻意。
准备工作在一块相对开阔的草坪上进行。5位专业队员纷纷穿上缝着“飞虎队”标志的橘红色衣裤,戴上印有老虎图样的头盔。这只取名“飞虎”的探险队,成立于2009年,目前队中有17名队员,女性占多数,大家不仅有探洞经验,且承担过一系列救援任务。据说这个虎头山的洞穴,便是探险队在几年前抢救一名失足落入的村民时发现的。
多多亲自为几个菜鸟戴上装备,根据衣着颜色,他还要给予不同的洞内搭配建议。安全头盔最好遮住脑门,压到眉心上下,通过下巴和后脑勺处的活扣调节松紧。安全腰带构成一个三角形,得像穿裤子一样伸入两条腿再提到腰际,腰部和大腿根部的扣子用来收缩大小,能够伸入一个食指的松紧度最为合适。多多一边展示着八字环、上升器、扁带、绳护、头灯、手套、护膝、背包等装备的用法,一边鼓励大家:“不用担心,今天准备的绳子能够承重2吨,基本上是保证了200%的安全。”
他随手一挥,指尖向着浓密树丛背后,喊道:“洞口就在那里!”我忽然听到心跳的声音,想象中树丛背后应该是一座奉节天坑那般的悬崖峭壁在等待!
多多趁机补充了三点注意事项:第一,下洞过程中千万不要因为害怕而尖叫,否则会引起震动落石;第二,如果感到脚下有所松动,一定要提醒其他队员“有落石”,闻声者切记含胸低头,以免砸伤;第三,洞内很可能遇到蝙蝠或不知名的洞穴生物,记得保持冷静,它们都是乖巧灵活的小动物,自然会在撞上你鼻尖的那一刻转向而去。
听这一席话,心跳不知不觉转为全身颤抖,手也僵了,腿也软了,说不害怕是假的,临阵逃脱又太没面子!专业队员们送上干粮与巧克力,狡黠地笑着,大家聚在一起拍了合照,让人不自觉地想起历史上一支又一支探险队留在雪山脚下、绝壁顶端、大海边缘的最后一张影像。然而那一刻,多多鼓舞人心的话语又在潮湿的空气中久久回荡:“尽情享受下滑探洞的刺激和惊喜吧!”
左页图:吊在空中的记者“巧克力”正在接受多哥的指导,由于双脚悬空,表情稍显凝重。
左下页图:希望用摇篮而非下降器下洞的这位记者被赠与“摇篮”的雅号,外号虽怂,人却颇为大胆。
右上页:所谓专业就是摔跤也只有一套。
事实上,虎头山洞口隐藏在矮草丛中,伸长脖子探头去看,亦难辨洞中景色。一颗巨大的树干斜斜地跨过视野,专业队员强调它是一颗“活树”,深入泥土的强壮根叶,使其成为下洞过程中最佳的借力点。
作为先锋,多多将第一个进洞,他的任务是布点设线,安排一行人进出洞穴的方式与步骤。专业队员中有两位洞穴摄影师,男的叫帕米尔,女的叫蝙蝠,他们被安排在一前一后,以全方位记录探险活动前后上下的进程。第三个进洞的队员是位高个小伙儿格子,他将在洞下配合多多拉住绳索,为不能自行控制下滑速度的体验者提供刹车服务。最后一个队员是年仅20岁重庆妹崽桑巴拉,别看姑娘皮肤白嫩,笑容天真,被安排在倒数第二个进洞的她担负着传递工具、保护垫底的重任。5位体验者,在专业队员前后保护中依次进洞,听从多多指挥,似乎人人都能顺利通关。
我排序第七,目睹了一个个小伙伴进洞的面部变化后,终于轮到上场时刻。桑巴拉再次为我确认装备,洞中传来多多声音:“开始记时,看你几分钟下得到底?”依照前面几位的经验,这15米的高差,初级玩家一般9分左右能够完成。
小小的八字环,一头扣住腰带,另一头套在安全绳上,这样想来最差的境地也不过完全悬吊空中。拉着腰前的绳索,我一步一步放低重心,几乎蹲坐在洞口草丛中,进洞的路线便不知不觉明晰起来。接近活树后,第一个高难度动作是从树干与地面的空隙钻过去,顺势转身,面向岩壁,多多早已在这个转折点等待。所谓“转折点”,泥土变为岩石,水平变为垂直,匍匐的身体即将悬吊空中,洞口的景色消失在地平线上,而伙伴们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脚下别有洞天的空间里,我的世界,从这一刻起从平面化为立体。
多多在我身边,他反复交待悬空时刻的动作要领,可这对于沉浸在未知紧张中的人而言,似过眼烟云。“松开腿!”他指挥到。我下意识地脚掌离地,但绳索似乎缠绕住了身体,我的手臂马上抱住了胸前树干,做引体向上状。多多迅速帮着调整动作,说“你得先松手”,洞中传来同伴的声音:“放开那棵树”、“放过那棵树!”。
但那一刻,你要知道,似落水者抓住最后一根救命草,似饥荒者捡到最后一颗裹腹米,我死死地抱着树干,动弹不得。多多取出上升器,临场教我爬绳技术,脚一蹬,手一拉,才让我得以解脱,从树干挪向正确位置。
“呼”的一荡,终于get到了消防员一般优美的下降姿势,左手拉住绳索,右手卡在腰后,一松一紧之间,双腿垂直90度蹬向岩壁。多多搞笑地来了一句:“快给他来段美拍!”我也大舒口气,笑出了声,道:“原来像在荡秋千!”
下到第一层洞穴,从地底朝上望地面世界的感觉很奇妙,很像从海底回望陆地的风景——阳光从仅有的开口透进来,让黑暗之处更黑暗,明亮之处更明亮。探洞的乐趣之一在于,每下到一层,你以为就是终点了,哪知还有小洞口出现在不经意之处,顺着小洞朝里面走又能走出一层别有洞天——满壁的方解石,灯光一照,闪闪发亮,很像地底闪烁的星空,到这一刻也才能真正体会当年北宋王安石所写的“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顺利潜入洞中的一行人,或头戴射灯,或手持电筒,光的队伍一路高低闪烁,直达洞穴更深处。忽然,一对巴掌大小的翅膀掠过光区,蝙蝠开玩笑说:“我的兄弟伙儿来了!”
左页图:这个小洞腔,是一层洞穴到二层洞穴间的分水岭。
右上页图:如果洞中有阴河,景色会更外绮丽。
右下图:这个3米高的小崖坡需要徒手上下,且不能踩落碎石伤及崖下同伴,这让吨位庞大的“手套”步履维艰。
黑暗被划破的区域里,完全顾不上形象的我们正四手四脚爬在地上,以滑滑梯的方式慢慢挺进。如果说崖壁垂降考验的是勇气和技巧,那么两次垂降之间的抹黑路程则是考验人的屁股。松软的泥土、松散的落石,每一步都需要谨小慎微,光靠脚不行,就只有借手,四肢都不够用,那就索性坐下来,慢慢“滑”着走。此时的团队精神尤显重要,随时可能滑落的石块都有可能伤到自己的同伴,“小心,有落石”的声音就在洞穴里此起彼伏。一颗小小的石子可能先砸中你的手指,又碰了我的腰,最后落在他的屁股旁。
接着,水滴出现在二层洞穴口,垂直的岩壁被水流冲刷向下,钟乳石的形状变得丰富多姿,石壁的色彩也显现出白、灰、黄、黑以及点点晶光。
相比第一次垂壁下降,每个人都从容许多。蝙蝠开始在洞顶打光,帕米尔于洞底放置脚架,他们要将二层洞腔当作摄影工作室:落差、绳索、水流、巨型沙漏状的钟乳石壁,配合着体验者不同姿势的下降姿态,激发出摄影师的无限灵感。
蝙蝠斜躺在凹陷的石洞之中,像是一只洞穴生物安逸地享用着它舒适的石床,静候“模特”展现惊险时刻眉目紧张的容姿。帕米尔则偏在你降到一半的时刻,要求双手放空,右脚上抬,面向壮丽的钟乳石壁,摆出潇洒的“弓字步”。最怕他那句突如其来的“不许动”,随后便是整个洞内屏住呼吸的倒计时30秒,黑暗环境所需要的漫长曝光时间,简直是对“模特”身体控制力的极端考验。
然而,对于擅长洞穴摄影的蝙蝠和帕米尔来说,每一幅作品都充满回忆。在第二层洞内,我们贪婪地欣赏着洞穴摄影师的相机存货:有宏伟洞腔中的一束光影,有瀑布暗流中的翠绿植物,有五光十色的梯田洞景,有洞中色彩斑斓的帐篷生活……狭小的空间,经由摄影师的镜头被开拓,从一个洞到另一个洞,从浅层洞向更深层洞,也许我们从未发现:地下的世界充满如此神秘强大的吸引力!帕米尔合上相机,目光炯炯地说:“当年我就是因为看了洞穴照片才开始爱上探洞,地下的惊喜总是超出你我的想象。”
从正午12点,到凌晨2点,我们整整在洞里待了14个小时。
当一队人出洞时,我依旧排行老七,每运送一个队友出去大概要花20分钟,最后剩下我和3位专业队员在洞中时,所有的头灯和照明设备已因没电而黯淡。蝙蝠打开手机,翻看着平日照片,带给人一种奇怪的穿越感;格子疲惫地揉着眼睛,不小心掉落了自己的隐形眼镜,他说清明假期过后还要做PPT报告,让人恍惚觉得那“PPT”才是洞穴深处的怪物,不知为何物……为了省电,大家建议关一会儿头灯,洞外夜的光瞬间从眼睛一样的狭长洞口照射进来,洞穴边缘的植物绿得发亮,灿若你我在地面上仰望着星空。四周忽然黑得不见五指,我急忙摸了摸旁边蝙蝠的衣袖,问到:“你还在吗?”
远离地面的世界,没有网络,没有信号,没有食物,甚至没有时间感,没有声响,没有光,我们披着黑暗做成的外套,热切地依赖着同伴的存在,我们用绳子牵连着,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之前听多多聊起探洞故事,说往往等到最后一个出洞的队员会体验到异常的恐怖和幻像,因为那儿有绝对的黑暗与孤独。
左下图:“弟弟”第一个下洞,显得颇为勇敢。
右上图:记者坐在幽森的洞口向下探望,热切之情一如巧克力橱窗前的女童。
右下图:就在这位记者热切挥手5秒之后,她的绳索缠住身体,卡在半空,她就近抱住一棵无辜的小树,久久不愿放手。
待我爬出洞口,虽然已是深夜,但已不再令人害怕。眼能看见天空、雨滴、树影、车灯,耳能听见风声、雨声、虫鸣、人语。短暂的洞内半日,仿佛世上已千年。
“地下王国”美轮美奂,但也不是那么容易亲近,你要做好所有准备,要拿出面对一切可能性的勇气,然后要学会顺势而为,学会欣赏任何一种存在,进而才能怀抱一种对自然天地更深的敬畏,穿过黑暗弥漫的地底秘境,从暗夜中经历了恐惧,从恐惧中意识到渺小,从渺小中懂得敬畏,从敬畏中滋生出勇气,从勇气里找到希望,最后,从希望里寻到光明。
(本文中所涉及的探险队人员均用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