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乡城迁移意愿和城镇化路径研究

2015-09-24 19:56陶树果等
人口与经济 2015年5期

陶树果等

摘要:摘要基于全国大范围的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对象聚焦为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会心理特征三个维度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乡城迁移意愿进行了研究。从目的地来看,超过半数的研究对象希望迁移到县城/县级市或小城镇居住,而不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从迁移意愿看,当前的乡城迁移意愿较低,经济条件仍然是制约迁移的主导性因素。从影响因素看,教育程度、个人年收入、家庭年收入、有外出务工劳动力、非农工作经历、10年后所处阶层预期等因素对乡城迁移意愿有正向作用,年龄、当前所处阶层的自我评价等因素对迁移意愿有负向作用。结合研究结论和当前小城镇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在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形势下,应大力发展中等城市,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乡城迁移意愿;城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5)05-0040-10

一、 问题的提出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014年3月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随后,国务院又出台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新的户籍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然而,作为城镇化主体的农村人口是否愿意迁移到城镇定居?他们希望迁移到何种类型的城镇居住?这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户籍政策改革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2010年的数据来解答这两个问题。

二、相关文献回顾

人口迁移与出生、死亡并列为人口学的三大研究内容。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历来又是学界的研究热点。关于人口迁移,西方主要理论流派当属博格(Bogue)为代表的推拉理论、以刘易斯(Lewis)为代表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新劳动力迁移经济理论(the 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推拉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社会学家雷文斯坦(Ravenstien),他在19世纪80年代提出的“迁移法则”,就被广泛接受并得到完善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博格系统地提出了劳动力迁移的推拉理论。他认为,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因素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致。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则认为一国经济包括两个部门:一是传统的、乡村的、仅足以维持生存的部门,其剩余劳动的生产率很低,甚至是零;二是现代城市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二者发展不平衡,而且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生产率为零或接近于零的劳动力。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改变二元的经济结构,其主要途径就是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新劳动力迁移经济理论主要从微观角度来解释人口迁移的动因,该理论认为,个人的迁移决策往往与家庭有着很大关系,是由家庭成员共同做出的,迁移的动机不仅与城乡两地收入差距大有关,也与个人或家庭因素有关。迁移的动机除了增加家庭收入,还可以降低由于市场不完善而造成的风险。斯塔克(Stark)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更容易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经营风险高、成本大,净收益下降,而且还难以防范,而家庭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则是规避经营风险的一种替代办法。因此,劳动力迁移可以被视作一种使经济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家庭策略,而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周期性往返则是为了充分利用城市和农村的资源。

受西方理论流派的影响,国内学者围绕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因侧重点不同而各有特色。一是以蔡昉、李强等为代表的学者主要研究经济因素对农民迁移的影响,认为经济因素是农民向城镇迁移的首要因素,对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带来较高的经济价值。二是以文军、吴兴陆为代表的学者主要从社会文化因素角度分析了农民工的迁移决策问题。对农民工来说,在做出外出务工这一迁移决策时,其影响因素远非他最初决定是否外出时那样单纯,而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更多地掺杂着非经济成分。既有其历史文化的根源,也有其现实社会经济的原因;既受人多地少等自然性因素的制约,也受制度规范等结构性条件的制约。三是以赵耀辉、周皓等为代表的学者则更为关注农民向城市迁移的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家庭住房等。

就乡城迁移意愿和迁移城市的类型而言,侯红娅等讨论了个人特征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的区别。对于前者来说,个人特征很明显地影响了其城市化的意愿;而对于后者来说,个人特征的影响则很不明显。吴秀敏等在成都市3个区县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农户的迁移决策受到户主的学龄、职业类型、是否有学龄儿童、人均耕地面积、交通状况、外出劳动力比例、本地非农就业机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黄乾通过对上海、天津、广州、沈阳、昆明五城市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向城市迁移的意愿总体上并不强烈,年龄、就业状态、月收入、农村土地、住房情况、养老保障状况及社会融合对迁移意愿有显著的影响。黄宁阳等研究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的个体特征和家庭因素,职业、打工收入、家庭收入和承包地面积等因素对农民进行跨省迁移还是省内迁移有重要影响。张翼对农民工的进城落户意愿和落户城市的类型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子女的教育与升学是农民工落户城镇的主要原因,少数愿意迁移的农民工更希望在大中城市落户。戚晶晶、许琪利用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的研究显示,有外出经历、受教育水平较低、家中没孩子或孩子数量较多的劳动力、土地被征用(或无耕地)的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费喜敏等对农民工的迁移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收入越高和年龄越小越倾向于在打工城市定居;子女入学受歧视和农村土地承包面积大,更倾向于回农村老家定居;在地级市或县城打工的,城市定居意愿比大城市要高;在中部地区城市打工的,其定居意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