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波
大学生的爱心和家国情怀总是汹涌澎湃。在刘杨团队的大力宣传下,各校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迅速壮大,达到数百人,刘杨将“承光心社”改为“承光心汇”,一字之差,意义大相径庭。
“好声音”女孩姚贝娜魂归天堂捐献眼角膜,体现了一个公众人物对器官捐献事业的责任。在山东烟台,90后大学生刘杨身残志坚,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把烟台9所高校器官捐献志愿者聚拢在一起,创建了全国首支高校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承光心汇”,人数过千,也开创了全国高校器官捐献模式的先河。
■故事,感动医学生
2015年1月20日下午2时,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校园一隅,挂满了姚贝娜的照片,横幅上写着“器官捐献不可怕,我们怀念姚贝娜”,刘杨坐在轮椅上,在寒风中向围观同学散发着宣传册。
而同一时间,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等烟台9所主要高校,都在开展相同主题的校园活动,这支由千人组成的高校器官捐献志愿者联盟,有个响亮的名字“承光心汇”,其发起者和领头人就是重度残疾的刘杨。
现年23岁的刘杨出生在枣庄一个农家。从10岁起,两腿便开始发育不全,慢慢地脊柱也开始侧凸。家人都以为是腿病,但走遍了山东各大医院,也没查出病因。
高中三年,刘杨都拄拐上课,晚上经常脊柱疼得睡不着觉,但为了不影响舍友休息,他咬着枕巾,不发出声音,天亮之后,枕巾全是泪。
2011年夏天,刘杨以优异成绩考入滨州医学院。2012年春天,一次在图书馆翻阅书籍,偶然看到脊柱侧弯的症状与自己极其相似。很快,在烟台毓璜顶医院,猜测得到了确诊,可那却是一纸绝症“判决”,医生断言:两年之内大小便失禁,最终瘫痪在床。
几个月后,在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北京306医院为他制定了一个不处理神经的脊柱内固定手术。
手术前,刘杨从报纸上读到“201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故事。10岁的小■得了脑胶质瘤死亡后,捐献了两个肾脏和一个肝脏,救活了3个人,这对刘杨震撼很大。
他的手术不但难度大,而且风险很高,在签订手术责任书的时候,刘杨毅然补充了一句话:若手术发生意外,我自愿捐献所有器官,然后庄重地签下了名字。而当年过六旬的父亲刘学桂听到这个消息,紧握儿子的手,泣不成声:“活着的时候遭罪,死了还要遭二次罪……”
或许是刘杨的善良和坚韧感动了上天,手术成功了,但是,恢复却是遥遥无期,只能看造化。
在医院治疗期间,刘杨与肝癌患者、尿毒症患者同处一层楼,天天听到关于换肝、换肾的故事,这让他对器官捐献产生了强烈兴趣。
令刘杨意外的是,尽管器官捐献新闻屡见报端网络,但是,作为一项涉及生命的公益事业,却没有一家高等院校设立相关科目,相关的学术论文更是少之又少。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器官捐献者的热情却如此之低,如何建立一套器官捐献科学有效的体制和机制,诸如此类需要探索的课题,还有很多。
刘杨暗下决心,回到学校之后,一定要围绕器官捐献做点事。
心系公益,拄着拐杖宣传器官捐赠
2013年寒假后,刘杨回到学校,脊柱两侧打着两根钢条、四根钢钉,一边学习一边康复,业余时间,他就拄着拐杖,堵在通往图书馆和餐厅的道路上,拿着打印的一摞器官捐献资料,逢人就上前说,“同学你好,你对器官捐献了解多少,能配合做下调查吗”。起初,很多同学见他这副“惨样”,也不好意思回绝,可是时间一长,大家只要一看到他,都绕道而行。那一段时间,刘杨就如同“祥林嫂”,跟丢了魂似的,无论在哪,逢人就问“知不知道器官捐献”。
在“扫街”式宣传已经没有市场之后,刘杨又开始进攻“课堂”,他联系了不同院系班级的班长和班主任老师,央求大家在自习或者上课结束前,给他10分钟的时间,让他做一下有关器官捐献的演讲。很多班的班干部和老师被他的执着打动,给他创造了讲台,可尴尬的是,刘杨上台刚讲一分钟,台下便一哄而散,有的声音明显带着戏谑甚至讽刺,“这哥们不但腿残,脑子也残。”
每每听到这些冰冷的话语,刘杨的脸都火辣辣的。他也曾想过放弃,但是一想到北京306医院里那些需要器官病友的无助眼神,以及10岁小女孩■的故事,他就有了底气和信心:这是一项延续生命、造福人类的公益事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杨的执着和真诚,逐渐赢得了一些同学的理解和支持,小圈子逐渐扩大,等达到20多人时,刘杨起了个很温暖的名字“承光心社”。
为了更好地宣传器官捐献公益事业,刘杨带领团队针对不同的院系,不同的群体,撰写了不同的演讲词,并且将日常调研的大量数据提供给统计系的老师,请他们做统计分析,撰写相关论文。这样,更有说服力和公信力。
刘杨的作为,也得到了烟台市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有关部门的关注,在他们的支持下,一些企业开始赞助刘杨团队的善举。2014年1月,刘杨获得共青团中央评选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
两年时间,千名志愿者爱心汇聚
从2014年开始,刘杨团队逐步走出校园,辐射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等兄弟院校。
大学生的爱心和家国情怀总是汹涌澎湃。在刘杨团队的大力宣传下,各校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迅速壮大,达到数百人,刘杨将“承光心社”改为“承光心汇”,一字之差,意义大相径庭。
而为了改这个名字,团队开了整整6个小时会议,连晚饭都没吃。
除此之外,每逢周末,9大高校的器官捐赠志愿者们,都纷纷走上滨海广场、文化文场等烟台标志性休闲场所,进行公益宣传和演讲,“承光心汇”的影响越来越大。
为了方便市民加入到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中来,烟台市红十字会专门开通一部热线,设在“承光心汇”办公室,并且授权该组织,凡是有市民拨打热线想捐献器官的,该组织可以派志愿者登门服务,帮助签署捐献协议。而刘杨开创的这种高校器官捐献的“滨医模式”,开创了全国高校先河,也引起了卫生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4年暑假期间,烟台大学一位男生在老家岳阳车祸身亡,他也是“承光心汇”的一员。当父母沉重地将电话打到学校时,得知孩子是器官捐献的志愿者,尽管很悲痛,但还是满足了孩子心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最终,武汉的一位失明女孩得到了角膜,看到了光明。
随着队伍壮大到千人,刘杨意识到,“承光心汇”不能只局限于器官捐献,还可以做很多公益事业,为此,他又联系烟台市红十字会等有关部门,开展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截至目前,承光心汇共有500多名志愿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2014年6月,刘杨从网上了解到,青海玉树由于受地震影响,一些偏远山区的中小学缺医少药,刘杨召集团队开会研究,决定开展一次大规模的网上问诊活动,他通过玉树教育和民政部门,联系上了玉树福利院和一些中小学校长,让他们把孩子们的病情都写出来,通过电子邮件等通讯工具集体发过来。
而后,刘杨跟同学们将这些电子病历又发给学校的各院系教授,请他们帮忙诊疗、对症下药。遇到一些疑难杂症,刘杨拿着打印的病历,挨个找教授们会诊。
暑假期间,“承光心汇”组织了13位老师和同学,不远万里来到玉树,送去价值万元的药品。而这次“网上问诊”的爱心善举,也开创了高校公益活动的一种新模式。
9月,“承光心汇”的很多同学都奔赴各地医院实习,令刘杨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同学恰似一粒粒火种,很快点燃了所在医院病人器官捐献的热情。同学孙名义在济南一家三甲医院泌尿科实习,经常能遇到尿毒症病人,每天眼巴巴地盼望合适肾源,而家人们为了找到肾,更是四处奔波和凑钱,每当跟这些人在一起聊天时,孙名义就会循循善诱,讲述“承光心汇”的故事,这些人听后将心比心,很多主动加入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
刘杨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由烟台走向全国,组成全国高校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并且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推动器官捐献走进中小学课堂,成为一种从小就灌输的公民教育。
李从渊摘自《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