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秋霞
高职院校在当前的中国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校企合作已成为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内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一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提高专业知识和学习兴趣,职业技术、技能在实践锻炼中显著增长。同时,专业教师在行业实践中“双师”素质也得到良好训练和提升,进而更好地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理论,更高效地传授给学生,进而实现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反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虽然同样肩负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的任务,但却多囿于学校和教材范围,鲜有机会与企业零距离接触。那么,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否也有必要更多地融入企业因素,从校企合作中寻求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一
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若干文件的要求,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相继开展了思政课教学改革。从实践教学环节来看,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主抓两手,一手抓校内班团、社团等实践活动,一手抓步入社会的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等活动。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尤其是学生未来职业活动脱钩的现状,因而仍难以充分调动高职学生学习兴趣,思政课实践教学也仍处于困境之中。国务院在近期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适应职业教育快速的发展,就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显然,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也不能脱离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来进行教学改革,思政课教学也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服务,让学生终身受用。因此,笔者认为在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更多地融入企业因素,从校企合作模式中探求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首先,从校企合作模式中探求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在于为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社会各行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我们不仅应打造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还应注重立德树人,塑造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制意识。通过岗位实践,搭建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平台,学生在与企业领导、员工、客户、机器或产品打交道的过程中,将更易于领会课本或课堂上教师传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法纪观念,更易于接纳为人处世的知识与道理,从而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的目标。
其次,通过校企合作,思政课教师亲临企业一线学习、实践,是思政课教师不断成长、适应职教发展形势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技能,还应懂得德育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样思政课教师如果只局限于自身业务知识,而不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发展相结合,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则难免“骨感”空洞,难以具有感召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因此思政课教师走进企业,积累行业知识经验,获取第一手行业素材,并将与思政课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让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加“丰满”,才能更“接地气”,更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再次,通过校企合作探求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是促进学生德才增长,缩短职业岗位适应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虽然中宣部、教育部一再发布文件强调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但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仍对思政课重视不够,学生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加之思政课本身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使自我意识和职业体验欲望较强烈的大学生更加疏远这种空洞的说教。因此,思政课在教学改革中要做到真正关怀学生、实际服务学生,就必须关注学生所学专业,尤其关注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从他们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出发,在教学中与企业接轨,让学生在企业实训实习中自我体悟、相互启发。此举无疑能增加学生胜任工作的信心,提高其职业素养,既有利于学生日后快速、顺利地度过职业生涯初期的岗位适应期,又为其职业生涯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在当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引领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更多地考虑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更多地融入行业、企业元素,促成高职院校有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二
当前,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需要学校、企业和教师的三方努力。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勤于学习、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学校还需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平台。同时企业也应与学校合作,共同创建培养行业人才的合作机制,积极主动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和条件。校企合作模式下思政课的实践改革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可以尝试“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路径。从“走出去”方面来看,主要措施如下。
首先,思政课教师走到企业中去。为了使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更贴近专业培养目标,思政课教师可以采取个人或团队方式走进企业,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职业导向性做以下储备:其一,进行企业访问。一方面访问领导层,了解企业动态、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访问企业基层员工,了解具体岗位所需掌握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不断积累行业、企业中的一些现实案例和素材。其二,教师参加企业组织的培训,明确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其三,教师亲临企业一线,或观摩技术难度或熟练度较高的岗位操作过程,或在企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简易、初级的职业岗位情景现场体验,感受诸如配送中心、生产线重复单一的操作,或生动多样化的销售对象对从业人员相似或不同的法纪观念、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要求。通过这些举措,思政课教师可以从企业中获取大量丰富、生动又详实的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将这些素材与思政理论教育融会贯通,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endprint
其次,学生走到企业中去。目前,各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在校企合作中工学结合,学生因而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实训实习机会来增长专业技能。有鉴于此,思政课教师应加强与实训指导教师沟通,设定一些既体现专业性又保持思政课本色的教学主题,如关于团队协作、岗位职责、职场诚信、行纪行规、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主题,采用情景体验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利用岗位实训的时机通过自我体验、相互交流进而理性思考、自我启悟。毋庸置疑,与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理论传授相比,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再经由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而获得的理论认知和思想启悟,往往会更加深刻,实效性更强,指导性也更持久。
再次,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针对思政课特定的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企业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升华情感。例如,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爱岗敬业品质、创新精神或创业意识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行业或企业的展览展示馆,听取行业或企业先进人物关于行业或个人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专题报告。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制定问卷调查,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个或多个企业的员工展开各类主题鲜明的访谈、调查,并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方法对问卷展开小组合作分析,以调查报告的方式得出结论,并将所得结论各组相互交流、研讨。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专业知识,而且学会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意识。
从“请进来”方面来看,虽然思政课理论教学应注重贴近专业,但思政课教师毕竟不是专业教师,因而不可能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思政课教师更不是行业技术人员,因而也不具有充足的行业经验和娴熟的行业技能。但是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应积极贯彻“重在建设、重在发展、重在创新、重在实用”的原则,学校主动将行业杰出领导请进来,为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打造、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出谋划策。同时,为了将思政课程中与专业、职业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理论知识点更直接、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也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行业精英,树立个人心中的行业楷模,确立个人职业理想,学校每学期均应邀请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优秀领导、模范员工来校演讲、作报告或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将来从事职业的热情,为学生今后成为乐观向上、务实创新的劳动者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总之,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取得更大成效,除了利用现有的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之外,还必须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引入企业元素。尝试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途径,深度“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涵养优良的职业道德、增强法纪观念,懂得将个人理想和眼前现实密切结合,进而明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我成长、成才,而且引导大学生弘扬社会主旋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水到渠成地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需要强调的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二者密切合作,提供思政课校企合作教学所需具备的教学场所和人力资源,是改革措施得以推行的前提。思政课教师有效发挥实践教学的主导作用,将思政课教学目标与企业元素有机融合,设计出有思想、有意义的可行性实践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是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得以实施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力,推动高职院校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Z].国发2014(19)号件,2014-05-02.
[2]宁军胜、王墀锡.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9):32-3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2004-08-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