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霞英
“学会关心”是1989年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的教育思想,[1]它是21世纪的教育哲学,是21世纪的教育世界观,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学会关心”涵盖了人、社会、自然等全球性问题,成为跨文化、跨地域的伦理原则。因此,有学者把“学会关心的教育哲学”看作是一种“全球本位德育理论”。[2]
“学会关心”更是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思想政治水平却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现象。许多大学生过于关心物质和金钱而忽视了对精神世界的关心,对自身利益过于关心而忽视了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的关心。如此“时代诟病”如不加以遏制及有效引导,势必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仅会阻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 提倡“学会关心”的必要性
1 社会大环境过度腐蚀
在过去的近三十年里,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经济,但中国社会在多元化的同时,也变得极度碎片化。在一个怀疑一切的气氛中,基本的共识消失了,庸俗的功利主义成为社会的唯一信念基础:一切都可以用利益来衡量与解释,人陷入最彻底的精神危机。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任何一个对国民素质关注的人,任何一个有人本精神且对教育有执着追求的人,都会觉得在学校教育中提倡“学会关心”是多么及时,有多么迫切。
2 教育本身极度倾斜
尽管我们口头上说教育的内容是德、智、体、美、劳等,尽管我们也大张旗鼓地宣传素质教育,但谁都不能否认,成绩仍然是我们目前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主要尺度。而真正的教育必须帮助学生理解美好生活的真谛所在,教育学生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祖国与世界就是达到这一目的切实可行的途径。然而,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看,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教育目标、方法、内容、过程等方面还存在着忽视、忽略、脱离“学会关心”理念的现象。[3]
3 家庭教育无穷疲软
21世纪,随着家庭经济情况的相对好转,家庭教育意识日渐强烈,给予孩子的爱多了,但其结果却是剑走偏锋。我们看到自私自利、目中无人的孩子多了,我们看到自戗自残、杀母弑父的孩子有了……家庭是孩子们所接触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任老师,可惜的是,在这里,教育的结果却严重打折。
4 自我意识矫枉过正
在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中,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或对人本身的重视的确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跟风一样的提法与做法使得学生在某些方面矫枉过正,其结果就是使学生个性中很多负面的东西得以疯长。如,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窄等。除去杂草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荒地上种粮食,同理,我们要改变此种现实,唯有用“学会关心”来替代之。
二 “学会关心”的内容
“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必定是与他人相互联系的。”同时也与自然联系,成为生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和最活跃的存在。[4]“学会关心”就是培养学生且有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宇宙的意识和能力。
1 关心自己
关心自己体现在自尊、自重、自爱等方面。不妄自菲薄,不自以为是,不自暴自弃等,这些都是关心自己的具体体现。目前,青少年自杀现象正在不断上升。一个关爱自己的人,就会热爱生命。一个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就不会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弟子荣格说:心灵的讨论必将成为一门最重要的学问,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灾荒、贫困,而是我们自身的心灵。这句话应该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 关心他人
据说1988年1月,当代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在巴黎研讨,他们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发展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在哪里?在“仁”,在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一系列的儒家经典思想,这中间渗透出来的就是一个关心他人的问题。“关心他人”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关心他人”中的“他人”是相对于“自己”而言的人。有的大学生对老师、同学、家人、朋友、亲戚还行,但对待除此之外的他人呢?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的同时,也要关心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和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如,陌生人、老人、弱者。
3 关心集体
个人主义与团队精神是困扰我们现代人的一对主要矛盾,人的本性中就有贪婪与自私的一面,但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团结与合作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更好地享受文明、发展文明。现实中,有不少的家长常教育孩子,成绩好就行了,其他事少管。父母的这种认识当然会影响孩子,使孩子的集体观念淡薄,利己心理增强。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人与所在的集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应该懂得如何关心、爱护这个集体,并为它做贡献。所以,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益于集体、有益于社会的公民做准备。如,我们可以从教育大学生关心自己的家庭,关心自己的班级、关心自己生活的社区,关心自己所在的城市等方面入手进行。
4 关心祖国
关心祖国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不是没有这个意识,而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关心。因为祖国的概念是抽象的,也许我们应该把她具体化才会更加吸引学生,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学生关心祖国的目的。爱祖国就是爱她的语言文字,爱她的传统文化,爱她的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的文化,二千年的文学。尤其对于作为新时期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主力军的大学生而言,要有祖国情怀、民族精神。同时还要关心祖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与处境。
5 关心世界
蓝天白云间的地球只有一个,但由于人类的破坏现已不堪重负,因此,保护地球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除此之外,高校德育教育还应该培养大学生广阔的胸怀,增强关于世界和平、发展的意识。站得高,望得远,眼观宇宙,胸怀人类。endprint
三 “关心教育”措施
1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学校“两成”教育齐头并进。“两成”教育是指“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可能只是围绕学生成才而进行的,它是为提高国民素质、为学生的发展作准备、打基础的教育。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应该对“学会关心”有正确、足够的认识。“学会学习”固然重要,但“学会关心”更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养料。作为德育主体,如何制定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值得深思的。
2 建构关心性教育体系
关心性体系建构的过程是营造一种以关爱为特征的、内涵丰富的道德文化心理氛围,其精神要素有关心、尊重、责任、理解、信任、合作等一系列美德。[5]在这样的关心性体系中,人际互动是对人作用的重要机制。人们之间感情的对象化与对象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感染、相互生成,这正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沟通、以爱心培育爱心、以道德培育道德的过程。这种关心性体系及其文化心理氛围,是一种具有陶冶功能的隐性课程。“学会关心”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道德学习,因此,在教育实施方面可采取“践行——体验——认知”的路线。
一是践行“关爱”。践行是道德学习的基础,是道德学习中知情行整合的载体,是道德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也是品德形成与否的标志;二是体悟“关爱”。体悟关爱主要是从“学”的方面说的,即学习关爱品质,培育德性。道德的学习,除了需要记忆、思考、想象外,更重要的是靠体验、领悟。关爱品质的获得,需要在“关爱”的心理文化氛围中生活,接受感染、熏陶,使自己去体验、领悟;三是认知“关爱”。“学会关心”的意思,不仅仅是具有关心的情感和行为,而且要善于关心,懂得怎样才是真正的、合乎理性的关心。把自然的、质朴的关爱情感,提升到自觉的、理性的关爱,更需要通过价值辨析,提高对关心品质的认知,增强关心的意识,提高相应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
3 施教者言传身教双管齐下
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家庭来说,提高施教者自身的关心品质,注重言传身教是重要的德育途径之一。学校德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能只把关心挂在口头,施教者应该是“关心教育”的先行者、身体力行者、学生的仿效榜样。同样,作为家长,虽没有不愿孩子学好的家长,但这些主观的愿望却被做家长的很多不良习惯毁了。据调查,言行不一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误区。对孩子说一套,自己又做一套,这样,想要孩子做得完美是不太现实的。如果说要孩子学会关心,倒真有必要提倡我们的家长先学会关心。而这种关心是真正的能让孩子们看得到的、感觉得到的,可以仿效的关心行为。如,我们是不是对家里的老人关心有加?我们是不是对身边的弱者关怀备至?我们有没有环保意识?等等。
4 大事和小事都是教育的素材
在教育学生学会关心方面,笔者以为没有小事,或者说任何小事都是大事。正所谓“教师无小节,处处楷模”“学校无小事,事事教育”。芝麻有芝麻的营养,西瓜有西瓜的滋味。生活中的大事与小事,只要是能对学生的关心教育产生作用,我们就应该利用它,以此为教育学生习得关心或学会关心的教材。让事实说话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坚信,在社会中,会关心的人,将会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让大学生学会关心,不仅是其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J] .教育研究,1990(7).
[2][5]班华.“学会关心”—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J] .教育研究,2003(12).
[3]张耀庭.“学会关心”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 .继续教育研究,2014(1).
[4]鲁洁.关系中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 .教育研究,20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