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竹溪 陈睿雅 编辑 汤涌
下一个是谁
文 刘竹溪 陈睿雅 编辑 汤涌
所有的角色都有一死,但想要存活到最后,要侍奉的大神除了原作者马丁还有很多
就像身手如鬼神、身世成谜的刺客教会了艾莉亚那句“Valar Morghulis”。
这句高等瓦雷利亚语,意为“凡人皆有一死”。
它还有一个下句,是“凡人皆要侍奉”。
剧集里所有还活着的凡人角色都要面临着死亡问题,他们侍奉的不仅仅有原作者马丁,还有狠心的编剧、控制预算的制片人、群情激昂的观众和期待话题和收视率的公司。
在美剧《权力的游戏》里,“领便当”(戏拍完了,领个盒饭下班是死亡的委婉语)的命运随时可能降临在一个看似重要的角色身上,不管他是暴虐的君王、忠诚的公爵还是勇武的骑士。这部热播电视剧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谁也不安全”造成的张力。
最致命的是,除了原作者马丁之外你还有别的神,原著也并不保险,在小说里仍然存活的角色可能在电视剧集里早早命丧黄泉了。
最新的例子是女王丹妮莉丝的铁卫队长“无畏的”巴利斯坦·赛尔弥爵士,在第五季第四集的末尾,这位维斯特洛的头号勇者被一群暴徒围杀在弥林城的街巷中“乱拳打死老师傅”。
电视剧《权力的游戏》改编自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的系列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在奇幻小说类里,《冰与火之歌》的世界被归纳为“低魔世界”。
欧美现代奇幻小说的源头,可能要从英国作家约翰·R·R·托尔金算起。托尔金的巨著《指环王》出版于1950年代,故事中身材矮小的霍比特人弗罗多和来自多个种族的伙伴一起,为了摧毁邪恶的魔戒而进行了一场远征。
《指环王》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中土世界,故事背景融合了北欧、凯尔特等民族的神话传说,精灵、兽人、矮人、龙等典型奇幻形象的设定在《指环王》中都已成型。
借鉴《指环王》背景设定的桌面角色扮演游戏“龙与地下城”在1970年代崛起,在那个还没有游戏机和电脑的年代,这个依靠骰子、模型和脑补能力来玩的游戏是“宅男”们的最爱。
除了原作者马丁之外你还有别的神,在小说里仍然存活的角色可能在电视剧集里早早命丧黄泉了
把“龙与地下城”游戏衍生出了以《龙枪》为代表的大量奇幻小说。这些小说的主角往往是一群冒险者(玩家们扮演的角色),在和巨龙、灵吸怪、元素生物等敌人作战的过程中逐渐成长。
这些奇幻小说里,超自然力量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魔法强化的武器可以让战士万夫莫敌、巫师念动咒语就可以召唤火球、高阶牧师甚至可以复活死者。类似的设定一般被称为“高魔世界”—魔法水平较高。
马丁也深受奇幻文学影响。据他回忆,自己在大约12岁时就开始反复阅读《指环王》,不过,他的奇幻小说创作却走上了非传统的道路。
虽然《冰与火之歌》也被定义为奇幻小说,但是至少在故事开篇的时候,维斯特洛所在的是一个标准的“低魔世界”:虽然坦格利安家族依靠可怕的魔龙征服了七国,但龙已经长期绝嗣,魔法和鬼怪也只存在于传说之中,即使是博学多才的学士们,能掌握的知识也仅限于炼金术、草药学之类。
高魔世界如《济公传》或者《封神演义》只要炫目的招数就能拉住读者,但低魔世界的《聊斋志异》里则要写人和狐狸、鬼怪的情感和互动,写的其实还是人间事。
如果一个咒语就能把君临夷平城堡,那提利昂也就不必组建军队血战黑水河了。瓦里斯大人的阴谋诡计也要在大学士的死灵召唤术面前跪倒。谈到这一点时,《冰与火之歌》中文版译者屈畅认为马丁进行了一次相当大胆的尝试:“他的创作风格可以说是浪漫现实主义,把现实主义融入了奇幻小说。”
把传统奇幻小说中的超自然因素尽可能降低后,马丁从真实的历史中汲取了更多的素材,但马丁不屑于照搬照抄,让读者可以把小说的情节和真实历史一一对应。例如,铁群岛的铁民驾驭着长船沿海劫掠,犹如维京海盗,他们的淹神信仰中信徒被海水浸泡的仪式类似基督教浸信会,铁民死后灵魂的归宿“流水宫殿”则颇有北欧信仰中奥丁的英灵殿瓦尔哈拉的影子;擅长骑马的多斯拉克人的风俗和语言则综合了蒙古、突厥等多种元素。
除了宗教和文化因素,马丁还从真实的历史中移植了战争和阴谋。玫瑰战争、十字军东征、百年战争,都能在《冰与火之歌》中找到影子。
葛雷乔伊家族的未来走向
海怪的儿子席恩已经在精神上被摧毁,葛雷乔伊家族已经四分五裂,叔叔、远亲和女儿打成了一团,缺乏文化和制度建设让这个海贼民族
无法走的更远
正是这些来自现实的素材构建了《冰与火之歌》残酷的底色。临冬城公爵奈德·史塔克因王位继承权问题卷入纷争,最后命丧兰尼斯特家族之手,首级被悬在城门上号令,当这个情节出现在电视剧第一季中时,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们第一次领会到了“谁都可能死去”这一法则。奈德之死与英格兰玫瑰战争期间约克公爵理查的遭遇类似,兰尼斯特家族的名字,正好和约克家族的对头兰开斯特家族发音类似(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的纹章分别是白玫瑰和红玫瑰,正好也类似于史塔克家族和兰尼斯特家族的纹章配色)。
奈德·史塔克的长子罗柏·史塔克在参加“红色婚礼”时遭到背信弃义的主人瓦德·佛雷的刺杀,则类似苏格兰历史上的“黑色晚餐”。1440年,国王詹姆斯二世为了消灭黑道格拉斯氏族的势力,为威廉·道格拉斯伯爵摆下“鸿门宴”,宴会上,侍者端来代表死亡的黑色公牛头,威廉伯爵心知大势已去,于是引颈就戮,不得攻击自己的宾客的风俗也就此被破坏。
在低魔世界里,死亡基本是不可逆转的,《冰与火之歌》里,凯特琳·史塔克被红袍僧救活,但失去说话能力,而且情感古怪,变成了非人的“石心夫人”,在剧集里,则根本没有安排这种阴阳怪气的复活。
仅仅“死了很多角色”并不能让一部小说产生特别强的冲击力。例如《三国演义》中,突然死亡的人名不计其数,还有成对死去的二人组合(有的还因为作者笔误被杀死两次),但关羽落难和张飞横死就让人难过—他们是串起故事的人,读者和他们有一种“已经是朋友”的交情在。
《冰与火之歌》里令读者错愕不已的死亡,也是类似的效果。
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一样,《冰与火之歌》采用了以“视角角色”为核心的写法。这样的小说中,每个章节都以一个角色的视角展开,严格地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并不会呈现该角色看不见或者不知道的事物。
马丁之所以采用这种独特的文本模式,与他组织的科幻小说项目“外卡(Wild Card)”项目有关。“外卡”项目开始于1980年代,采用了多作者协作的模式,不同的小说有不同的主角,但是共享同一个设定,最后结集出版。
多重视角角色的设置让读者可以站在角色的角度去思考,理解角色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即便角色作出了愚蠢或者邪恶的决定,读者也容易产生理解和同情的情绪。另一方面,视角角色的写作方式也是一种“叙述性诡计”,它制造了一个心理预期:按照通常的阅读经验,作为叙事视角的角色都是主角,不会轻易死去。一旦这种心理预期被逆转,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奈德·史塔克就是典型范例,小说第一卷共72章,以奈德为视角角色的就有15章,因此当他被斩首时,观众大感意外。
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点,马丁虽然以“花式发便当”闻名,每一卷小说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视角人物几乎必然会死去,但他也并不是完全不考虑“主角光环”,毕竟,小说的情节推进仍然仰仗角色。
直到小说第五章结束,奈德·史塔克夫妇之外的大部分主要视角角色都仍然存活。其中包括了史塔克家族的珊莎、艾莉亚、布兰、琼恩,以及龙女丹妮莉丝、小恶魔提利昂、弑君者詹姆、“美人”布蕾妮等人。
这种视角会加剧读者对人物死亡的惋惜之情,但同时又会抑制住写作者的肆意妄为,这对上帝视角的写作者来说就毫无关系,这点上嗜酒的古龙要任性得多,可能六七章都在写一个女主角,突然就死了,结尾之前,男主角和一个很像路人、倒数四五章才出现的女孩在一起了。
坦格利安家族的未来走向
丹妮莉丝准备打回维斯特洛,此外还有她的一个侄子也做着复国的准备,在小说里,小恶魔提利昂就被贩卖给了这个小王子。至于琼恩·雪诺究竟是不是一个坦格利安,可能要年底出版的第六卷甚至几年后的第七卷才能一见分晓
《冰与火之歌》1996年出版了第一卷《权力的游戏》,到2005年出到了第四卷《群鸦的盛宴》,几乎已经确定不会烂尾,也经过了市场检验。
有《指环王》、《哈利·波特》等人气作品先后登上大银幕,HBO看到了商机,在2007年签下了《冰与火之歌》的电视剧版权。以小说第一卷《权力的游戏》命名的电视剧在2011年播出时,在北美的收视人数稳定在200万人以上,第一季最后一集收视人数突破300万后,HBO决定续订,此后便按照一年一季的进度持续推进。
收视率节节攀升之际,电视剧对于原著剧情的改动越来越明显。电视剧每季大约等于原著的一卷,平均近70章的内容,但篇幅只有10集,很多支线剧情遭到了大幅度的删改,一些角色甚至根本没有机会出场—例如高庭的提利尔家族的百花骑士洛拉斯·提利尔有一个兄弟,残疾的维拉斯·提利尔,他曾经被指定和珊莎·史塔克联姻,但是电视剧取消了这个角色,把相关的故事放在了他的兄弟洛拉斯身上。奔流城的“黑鱼”布林登·徒利原本是北境联军的一员悍将,但因为相关情节的修改,戏份减少,只在火葬哥哥的时候,展示了一下自己的箭术。
有的人完全没有出现,比如带着布兰·史塔克找到绿先知的冷手(原著上暗示他是一个死去的骑士),为了把冷手的那段剧情说顺利,编剧直接杀掉了布兰的小伙伴玖健·黎德,好在原著上也有暗示,说他预测到自己的未来不会好。
马丁多次提到托尔金和《指环王》对他的影响,《哈利波特》则让膜法世界被更多的人接受
但巴利斯坦·赛尔弥之死就是情节删改的结果。老而弥坚的巴利斯坦是原著中武力最高的角色,御林铁卫的队长,被乔佛里·拜拉席恩的御前会议驱逐后,巴利斯坦选择为旧主坦格利安家族的继承人丹妮莉丝效力,并成为龙女最为忠诚和勇敢的卫士。从提前公布的小说第六卷剧情来看,巴利斯坦仍然活着,还指挥了一场攻城战,但在电视剧第五季第四集,他就已经死于乱剑之下。加上莫尔蒙被放逐,多斯拉克人早早死光,剧集里丹妮莉丝身边已经没什么得力的人,估计很快就要公开招聘了。
布兰·史塔克(左)是整个小说构建时的初始人物,而劳勃国王(右图立者)驾临临冬城是故事的开始
不光观众中的“原著党”表示不爽,就连巴利斯坦的扮演者伊安·麦克尔辛尼也对这一安排颇有微词。他在接受《娱乐周刊》采访时透露,自己完整地阅读了原著,深知自己的角色仍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告诉了自己的经纪人,暂时不要安排新的工作,但是电视剧制作方执意要让巴利斯坦死去。得知消息的伊安·麦克尔辛尼曾跟制片方理论,但制片方仍然不为所动。
麦克尔辛尼的“便当”可谓领得窝窝囊囊。
在2013年雨果奖最佳小说《星际迷航-红衫》里,约翰·斯卡尔齐狠狠地黑了一下电视剧编剧,一座星际战舰上的船员纷纷死去,而且死法充满弱智气质,司令、舰长等几位军官不断地中毒和受重伤,却永远都死不了,最终新船员们相信了老程序员的疯狂说法,他们的命运和2012年的一个烂电视剧相关,于是穿越时空,去找那个编剧算账,为了让他停掉剧集不杀龙套,这样大家就不会再死了,这其中老程序员对编剧们火力全开,奋力挖苦:
“每集挂掉几个酱油角色才不能满足电视机前的观众呢。每过一阵子,一个活生生的角色死掉了他们才会觉得够刺激。所以呢,就有一些小配角被精心刻画出来,等赚够人气了再咔嚓一声拦腰折断。你们就是这样的角色。因为你们是有故事的人。为了让你们死得更让人扼腕痛惜,也许你们能有出演整整一集的待遇呢。”
艾林家族的未来走向
小罗宾要在杀死母亲的继父小指头和已经心肠刚硬的表姐珊莎的身边继续生活,依靠着山的险峻和城堡的坚固存活,山地国家就是这样,
别人很少能打进来,自己也很难打出去,难统一,好割据
在第五卷结束时,琼恩·雪诺被守夜人的战友们冲过来刺了好几剑,生死未卜,这让人也充满了“他到底是精心设置的小配角还是主角”的疑问。
不过根据一项琼恩·雪诺成长史的统计,琼恩·雪诺得益于艾德、班扬、提利昂、断掌科林、熊老、铁匠师傅诺伊和伊蒙师父七个人的影响和教诲,七个人一起教,基本上是主角光环的节奏(比如郭靖)。
另一个提前死人或者删人的原因是艺术形式的差异,电视剧无法拍出小说里的那些种种暗线和伏笔,只好想办法舍弃和绕过。
中文译者屈畅认为,除了简化原著中这类草灰蛇线的剧情,角色的提前死亡也有助于制造话题,吸引眼球。这种行为和电视剧里刻意强化性和暴力相关情节的做法如出一辙:“马丁不会为了重口味而重口味,这些改动完全服务于收视率,一点美感也没有。”
在过去的电视剧拍摄模式当中还有经费问题,但这对吸金颇多的《权力的游戏》和这个时代似乎不是问题,事实上,在第四季的最后两集登陆影院在IMAX上放映的时候,出品方得到了可观的收益。
电视剧超车后,所有人生死难料
自从2000年第三卷《冰雨的风暴》出版后,马丁的写作速度越来越慢—五年后,第四卷《群鸦的盛宴》才与读者见面,又过了六年,第五卷《魔龙的狂舞》才姗姗来迟。考虑到马丁已经66岁,读者们纷纷向他送上“万寿无疆”的祝福,希望他能坚持写完全书。
形成对比的是,电视剧以每年一季的速度的稳定推出,今年,电视剧和原著的剧情已经基本追平。许多人担心的是马丁在电视剧的逼迫下压力过大,在最后两部里乱开杀戒,无人幸免。
“马丁性格追求精益求精,电视剧起到的‘催稿’效果有限。”屈畅告诉《博客天下》,“第六卷《凛冬的寒风》很可能在今年底或者明年初出版,赶在电视剧第六季之前。但第七卷在三年之内应该都没有机会面世,几乎肯定落后于电视剧。电视剧和原著可能只有结局的大方向相同,好比两个人从北京到上海,都知道终点何在,但是走什么路线,见了什么人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关于此后的剧情走向,读者们在网上已经进行了很多分析,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小说标题中的“冰与火”分别象征着绝境长城外的异鬼和喷火的魔龙,琼恩·雪诺和丹妮莉丝·坦格利安应该会在大结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以我看来,这两人合作的机会为零。”屈畅认为,马丁并不希望被人猜到结局,而他已经透露在第六卷会有一个重大的改变。“龙女成为‘恶’的代表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大家默认她是好的。”
接下来谁有可能“便当”?屈畅的观点是,“配角都有可能”,他认为弑君者詹姆·兰尼斯特死掉的可能性比较大。
这种想法也得到了不少读者的支持,詹姆对布兰的一推曾经引发了一场战争,但此后詹姆的最大作用其实都是守护弟弟提利昂,在提利昂流落天涯、瑟曦认下通奸罪之后,断手的詹姆的重要性已经大幅度下降。
另一个经常被拿来调侃的结局更神奇:原著第二卷《列王的纷争》中,一颗红色彗星出现在天空中,书中不同的角色对它有不同的解读。
有读者认为,当马丁面对催稿压力或者身体原因、年迈而写不下去了,就会直接让彗星坠落,撞死所有人,给书画上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句号,而不是留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给一个野心勃勃的高鹗一起成名的机会。
“龙女成为‘恶’的代表的可能性更大……弑君者詹姆·兰尼斯特死掉的可能性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