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的抗日女侠

2015-09-23 05:37刘德娜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5年9期
关键词:赵尚志鄂伦春族杨靖宇

刘德娜

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世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千百年来,他们之中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我的姥姥关丽华便是其中一位。

我的童年和别人有些不一样——别的孩子可以每天随便玩,而我打记事儿起就得听姥姥讲故事,而且不能听完拉倒,必须全部记住;听时不能分心,稍一溜号就要挨打。后来我才明白,姥姥那一代鄂伦春人不识字,只能通过口述方式把民族历史一代一代传下去,而我就是新一代传人。正是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许多发生在姥姥和族人身上的生动故事都被我牢牢记在心里。

不惜毁家纾国难

1900年,姥姥出生在嫩江县霍龙门村,8岁时由父母包办,与同族人赵铣庭订婚,成了童养媳。不久,姥姥随赵家迁往铁力县桃山南河套一带,从事游猎生活。

1920年,姥姥生下大儿子赵国志,后又生下女儿赵凤兰,也就是我的母亲。1926年,我姥爷不幸病故,年仅26岁的姥姥成了族人口中的“赵寡妇”。

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姥姥擅使双枪,并练就一手好枪法,几乎枪响见物,从不打空枪。她长得人高马大,性格豪爽刚烈。姥爷去世后,为了养活孩子,姥姥凭一身功夫到嫩铁公司当了一名护勇,也就是保安。

一天,几个土匪混进抬木头的工人中,趁人不备绑架了经理丁理中。姥姥闻讯赶到时,土匪已经把丁理中押走了。姥姥抄近道追了过去,很快截住土匪。双方相距百米左右,姥姥手持两把盒子枪喝令土匪放人。土匪见来人是个年轻女流,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姥姥右手一抬,一枪打掉一个土匪的狗皮帽子;左手又一枪,打掉一个土匪的耳朵。她大声喝道:“再不放人,我就让你们全都死在这山上!”

土匪见状,惊恐不已,赶紧放了丁理中。

这次经历,令丁理中对姥姥敬意顿生,从此让她做了贴身保镖。之后,丁理中不管去哪儿,姥姥总是佩带双枪紧随左右。因为朝夕相处,俩人渐生爱慕之情。1930年,姥姥不顾鄂伦春族“有儿子的寡妇不能再嫁”的习俗,带着10岁的儿子和4岁的女儿嫁入丁家。从此,人们不再叫她“赵寡妇”,而是称她“双枪女侠”。

九一八事变后,丁理中明里做生意,暗里和抗日武装来往密切。1932年8月间,抗日名将马占山率领抗日救国军进驻铁力,司令部就设在丁理中的嫩铁公司院内。丁理中思想向来开明进步,对抗日队伍更是鼎力支持。在他的影响下,姥姥同他一起全力以赴支援马占山的队伍,多方筹措粮饷,甚至变卖资产,为部队解决了大量给养。姥姥在嫩铁公司大院内支起四口大锅,为抗日将士做饭,还组织人手为他们放马、缝衣服、筹备粮食等。

从此,姥姥投入到抗日洪流当中。在她的影响下,我的大舅赵国志和母亲赵凤兰也先后参加了支援抗日的工作。

护送营救杨靖宇

1933年5月2日,时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的杨靖宇,接到满洲省委的指示,前往哈尔滨参加5月15日召开的省委扩大会议。

当月中旬,应满洲省委联络员于天放的邀请,姥姥护送杨靖宇到庆安(当时称庆城)。一路上,她带领几个青壮年持枪骑马精心保卫。在杨靖宇完成庆安巡视工作以后,姥姥带人又护送杨靖宇、于天放等领导到巴彦,直到与巴彦地下党接上关系,才与他们告别。

然而,这时却突发事端。于天放在陪同杨靖宇到达巴彦县姜才屯时,遇到当地民团的盘查。因为于天放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本地方言,又能报出“家乡”住址,团丁对他没产生怀疑,顺利通过哨卡。可由于杨靖宇操着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立刻引起团丁的怀疑——问他住在哪个屯子,杨靖宇一时答不上来。于是,团丁立即逮捕了杨靖宇,还把他的上衣扒下,捆绑在一家铁匠炉的马掌桩子上。

这可急坏了于天放。他急忙吩咐随行人员隐蔽在附近的树林里,秘密观察杨靖宇的安危。情急之下,他在附近的屯子买了一匹马,快马加鞭找姥姥求援。

姥姥刚到家没一会儿,就看见一个人在院子里飞身下马。见是于天放,她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当得知杨靖宇被抓后,姥姥立即命令儿子赵国志赶快召集猎马群跟她走。当时赵国志只有13岁,于天放说:“孩子太小,就别去了。”可姥姥坚持说:“我们这些猎马都是他驯出来的,都听他的话。”于是,大家不再争论,火速赶往事发地。

进了姜才屯,姥姥径直来到杨靖宇跟前,和看守的团丁连个招呼也没打,就伸手去解绑绳。一个团丁见了,慌里慌张地说:“你要干啥……”话没说完,就被姥姥一巴掌打倒在地。

随着赵国志一声口哨,二十多人的马队呼啸赶到,个个手持钢珠枪和砂蛋猎枪。几个团丁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吓得呆若木鸡。就这样,姥姥把杨靖宇抢走了。

解放后,于天放特地回到铁力看望姥姥,给她送去三匹骏马,并将抗日时期姥姥给抗日联军运送粮食的马鞍子、鄂伦春服装等存档展览。

和赵尚志“拜把子”

1936年11月的一天中午,姥姥家来了五六位客人,为首的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按照鄂伦春的民族习惯,赵尚志先干下一碗酒,然后被迎进了“撮罗子”——鄂伦春族居住的圆锥形房子。

赵尚志双手抱拳,对姥姥说:“大姐,前段时间,我们队伍路过山里,个别战士违反群众纪律,损害了鄂伦春族群众的利益,我在这里向各位道歉并赔款。”

看到赵尚志言辞诚恳,姥姥说:“军长,赔款就不必了。”

但赵尚志坚持说:“我们的战士给你们添了麻烦,一定要给钱,这是抗日联军的纪律。正所谓‘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汉族和鄂伦春族本是一家,今后,咱们中国的所有民族都团结起来,共同打击小日本,尽快把他们撵回老家去!”

大家听后,都兴奋地鼓掌叫好。

为了广泛团结鄂伦春族群众共同抗日,赵尚志提出与姥姥结拜为姐弟。姥姥一看赵尚志态度诚恳,便走到屋后,取出一个用桦树皮做成的小箱子,箱子里放着一尊木头神像——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称这尊神像为“老佛爷”。

姥姥将神像放在屋里的正位,又在腰间围上一件狍子皮做成的大衣。按鄂伦春人的习俗,姥姥和赵尚志先给老佛爷敬了一杯酒,然后跪在地上一起磕头、共同盟誓:“我们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愿同生死、共患难、不投降、不叛变、不出卖弟兄,以此为誓,结拜为姐弟。”

仪式完毕,姥姥让儿子赵国志进来给新舅舅磕头行大礼。赵尚志躬身扶起赵国志,问他:“叫啥名?多大了?”

“我叫赵国志,今年十七了。”

赵尚志一愣,回头问姥姥:“谁给起的名?”

姥姥笑着回答:“你们军四师金策主任给起的。”

赵尚志一把拉过赵国志的手,笑着说道:“好啊,咱爷儿俩的名字就一字之差啊,将来一块儿打鬼子!”

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赵尚志走后不久,姥姥便让正在念中学的儿子中止学业,加入抗联。1938年春,姥姥让舅舅打入伪山林警察队,以获取铁力日本守备队的军事情报。在1945年的一次战斗中,我的舅舅赵国志不幸牺牲。

前几年,赵尚志的外甥李龙在编著《永远的怀念》一书时,将姥姥和赵尚志拜把子的故事收录其中。

由于姥姥带领族人多次配合抗联部队执行任务,被日伪当局发现,并派出大批军警展开追查。1940年夏天,姥姥率领鄂伦春赵姓亲族从桃山南河套秘密迁至庆安大罗镇东小烧锅屯。虽然迁到庆安,但她仍不忘为抗联部队做事。当年秋天,她又骑马跑回铁力,偷偷打开日军马圈,放出一批战马送到抗联三军留守队。

1951年,受毛主席的委托,中央慰问团专门来到家中慰问姥姥,并授予她一枚纪念勋章。1979年,姥姥去世,享年79岁。

近20年来,为了印证老人口述的故事,我和弟弟妹妹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自费到吉林、河南等地走访了近百位当年和姥姥、母亲一起战斗过的抗联老战士以及了解那一段历史的老干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查访核实,原本在记忆中枯燥的人名、地名以及一些模糊的事件越来越清晰,考证成果也陆续在《世纪桥》等党史权威杂志刊载。

猜你喜欢
赵尚志鄂伦春族杨靖宇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少数民族音乐
抗联英雄赵尚志
朝阳市赵尚志纪念馆
北国雄狮未竞志
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思想源泉与文化认同
抗日英雄赵尚志为何两次被开除党籍
杨靖宇:抗日战场上的铁血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