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大炜
5月10日的国家大剧院,那边歌剧院有伦敦皇家芭蕾舞团上演家喻户晓的《天鹅湖》,这边音乐厅则举行《乔伊斯·迪多纳托与金苹果古乐团音乐会》。虽然迪多纳托的名字耳熟能详,但整场的欧洲巴洛克时期古乐实属冷门音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踊跃的观众让现场高潮迭起——冷门音乐受到热遇。
爱恨情仇皆是戏
整场音乐会曲目独具匠心,全部是欧洲巴洛克时期的早期歌剧咏叹调,并且角色都是皇后或公主,其中描述埃及艳后的歌剧就有两部:约翰·哈塞的《安东尼奥与克里奥佩特拉》和亨德尔的《朱里奥-凯撒》。来自美国的迪多纳托被介绍为次女高音,与不久前到访中国的意大利同行芭托丽一样,当晚音乐会上唱的曲目都需具有女高音音域。虽没有终极高音,但迪多纳托在大量的高音区上唱得行云流水,在坚实的气息支撑下,炫技花腔莺啼燕啭,游刃有余。
例如约翰·哈塞的歌剧《安东尼奥与克里奥佩特拉》中的“凶险的死亡”,她以流畅的行腔加之气息控制下的大段弱音来表达人物的崇高理想:还有亨德尔歌剧《亚历山大》中波斯公主罗珊的“保罗-洛里”,花腔模进势不可挡,华彩乐句连贯、轻盈:而吉塞皮·奥兰蒂尼歌剧《伯伦尼斯》的“黑暗风暴”,则以中音区的花腔展示了迪多纳托通透的声音本色,举手投足都融化在音乐中,高潮到来时意欲起舞。在蒙特威尔第的歌剧《波佩阿的加冕》那首结构宏大的咏叹调“被打入冷宫的皇后”中,迪多纳托体现了角色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似乎凝聚了整部戏的爱恨情仇:那摄人心魄的哭腔让国内惊叹早期歌剧就有如此戏剧性的音乐,何须等到瓦格纳:亨德尔《凯撒》中的咏叹调“为我的遭遇哭泣”似乎是音乐会上唯一被国内声乐界所熟悉的名段,迪多纳托在返始段以很弱力度的加花手法演唱,足以称为灵魂的咏叹,让人耳目一新,这是国内歌唱家们鲜有的处理,很有深度。
迪多纳托在音乐会上演唱得收放自如,情感丰富,音色多变,灵巧自如。没有挤压,没有做作,音乐都是从心间流淌而出,不时出现的完美颤音技术令音乐精致轻巧。对于美声女高音歌唱家来说,在音色上可以细腻地区分出巴洛克风格、美声歌剧风格、浪漫主义风格、真实主义风格、后浪漫主义风格等时代特征,使得她们具有各自的鲜明取向。听过迪多纳托的演唱,感到如今对女高音、次女高音、女中音的声部划分界限已被芭托丽、安妮·索菲-冯-奥特所打破,她们的曲目得以从当今时代延展到巴洛克时代。同时,如若不是她们大放异彩,罗西尼歌剧中那些大跨度音域的角色也将濒临失传。
古色古香的韵味
当晚的乐队也让观众们充分领略了巴洛克音乐的艺术魅力。17名演奏家,古乐形制的长笛、双簧管和大管,加上羽管键琴和琉特琴:而五个提琴类乐器声部都使用仿古琴弓,还有人使用仿古持弓法,加上羊肠弦的音色:这一切足以使时光倒流两百年。而在安东尼奥-切斯蒂歌剧《奥龙泰亚》的咏叹调“围绕着我崇拜的人儿”中段急板,大提琴与羽管键琴以滴水不漏的烘托显示出当年“通奏低音”伴奏手法的时代特征。
来自俄罗斯的乐团首席兼指挥、小提琴家德米特里-辛柯夫斯基,在乐队曲目——维瓦尔第为独奏小提琴和弦乐队而作的协奏曲《献给皮森代尔》中灵动地使用了“帕格尼尼范儿”的连顿弓,一显这位意大利作曲家的“鬼才”。并且,他在一处华彩快速经过句中,左手一反惯常的颗粒性落指而改为轻柔的落指,古色古香。他带领乐队在咏叹调“凶险的死亡”的弱音段落停止揉弦,换取静谧的音色让我们来倾听音乐主人公的心声。原本担心这里的音响环境是否能支持古乐的演奏,结果当晚羽管键琴那银针落地般的声音都清晰可辨,观众们都是屏住呼吸“降噪”啊。
久违了的巴洛克音乐
音乐家们点燃了观众的热情,加演一首圣洁虔诚的“受伤的新娘”无法消解台下的热情,迪多纳托欲罢不能,在感叹中国有这么多年轻的古乐观众之余,将那首波斯公主的咏叹调连续返场两次。迪多纳托和金苹果古乐团在这台音乐会上着力呈现巴洛克音乐的内在精神,而非以古装、假发等假古董来取巧。迪多纳托的首次中国之行,尽管轻装简从以古乐呈现,但台上演得过瘾,台下看得痴迷,为中国观众带来的巴洛克音乐如此清新而又浓烈。
音乐会后我感慨,几年前深层次发烧友只能费尽心机去淘换稀有唱片来欣赏的古乐,如今已能在音乐厅欣赏到了。而另一个启示是,观众的欣赏水平已如此之高,我们歌唱家们在注重演唱浪漫派主义歌剧和真实主义歌剧之余,能否开拓一下早期歌剧?现在,我们的歌剧制作已经推出过男高音戏、女高音戏甚至男中音戏,开发过“文戏”、“武戏”甚至“场面戏”,能不能尝试一下早期歌剧?我们歌唱家的保留曲目不能仅限于亨德尔歌剧《凯撒》的“为我的遭遇哭泣”和歌剧《赛尔斯》的“绿叶青葱”这两首了。需要的是我们去主动引领观众,而不是观众引领我们。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迪多纳托在音乐会上不时使用到的“小嗓儿”,让我们看到美声唱法不仅要有明亮的大号嗓音,还要有能胜任古乐的“小嗓儿”。
对于当晚的乐队演奏,我感到这种西洋仿古乐队的音色虽不如现代乐队那么丰厚亮丽,但纯净而质感,脉络清晰,巴洛克音乐用这种形式演奏可以在风格上更为具有时代特色,更有韵昧,可以扩大曲目范围。
通过当晚的古乐,我还联想到我们的民乐。我们民乐队的音色与这种仿古乐团很相近,如果我们的作曲家们也在音乐上更突出韵昧、在配器上更注重音色的质感和纯净、在曲目上挖掘出古老的传统,我们的民乐是不是也能吸引大批的发烧友?几年前同样是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我看过一次台北国乐团的音乐会,感觉人家就在这些方面下了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