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
摘 要:古典舞艺术是我国古典艺术领域的宝贵财富。虽然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但是古典舞艺术仍然熠熠发光。我国古典舞艺术从未停止发展的脚步,其音乐、表演形式等内容不断发生着变化,古典舞对公众的精神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欣赏古典舞艺术中,我们不仅能感受舞蹈艺术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可以从中窥见传统美学对古典舞艺术的深刻影响。
我国古典舞艺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期间积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统美学是古典舞艺术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传统美学的影响下,古典舞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融入了多样的艺术文化。发展至今天,古典舞依然日久弥新,其艺术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其中传统美学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可以说,从古至今,传统美学一直是推动古典舞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以传统美学的视角研究古典舞的发展,更能体现出古典舞艺术的神韵。
一、传统美学理念下建立的古典舞体系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古典舞持两种态度,一方面认为舞蹈的靡靡之音让人丧失斗志,逐渐堕落,不应发展舞蹈,而应多学礼仪;另一方面认为,舞蹈给以人以美的享受,可以带来生活的乐趣,而礼仪则过于刻板,远没有舞蹈带给人们的欢乐多。从本质上讲,这两种相对的态度,就是古典舞的两种价值元素,即娱乐和礼仪[1]。
在历史长河中,舞蹈总会被归为消耗国力、消磨士气的重要因素,而鼓励人们学习礼仪。但是,舞蹈一如既往的发展,其娱乐价值与礼仪发生了一次次激烈的碰撞,并从相互对立,逐渐被舞蹈艺术吸收和融合[2]。
在我国传统美学理念下,古典舞的两大价值元素,在排斥、对立及碰撞中,推进了舞蹈艺术的发展。该工程中,不仅保留了舞蹈的娱乐性,还在舞蹈当中创造性的加入了礼仪文学,使舞蹈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回顾传统的古典舞蹈,无论是音乐、表演,还是舞蹈的精神内涵,都是极赋艺术性的[3]。舞蹈优美的动作可以娱乐身心,舞蹈本身并未与礼仪文学发生冲突,不仅如此,舞蹈情节中还融入了很多劝人向善、积极向上的精神内容。我们从很多古典舞当中都可以看到民间励志故事在舞蹈中的体现,这些舞蹈充分发挥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与其他礼仪文学传播形式相比,舞蹈更有优势,在舞蹈者翩翩起舞中,将舞蹈的精神内涵生动的传递给观众,同时也使观众建立深刻的印象。看似在享受舞蹈,实际上也是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而这种信息传播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舞蹈中,所谓的靡靡之音,实质上是低俗的舞蹈表演,其与古典舞蹈的主旨完全背离,不属于古典舞艺术的范畴。在我国传统美学理念下,古典舞艺术是为了给人精神享受和正确的思想引导而诞生的,舞蹈中不存在消极堕落的因素,反而通过舞蹈,传达给观众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古典舞艺术“发乎情,止乎礼义”,始终与我国传统美学相契合,保持着自身的纯洁和高尚情操,诠释了舞蹈的精神美和肢体美,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洗礼,逐渐形成了今天后人所见的古典舞体系,为后人带来传统审美的享受,是我国的宝贵艺术财产[4]。
二、中国古典舞艺术的含蓄美
正如“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古典艺术理念,我国传统美学理念亦是如此。在这美学宗旨影响下,我国古典舞养成了“温柔敦厚”的独特气质。中国古典舞没有西方舞蹈的奔放气质,而具有一种“表意”的含蓄美,这种美唯东方艺术所有。在高核、李维所著的《中西舞蹈比较研究》中指出,东方舞蹈与西方舞蹈艺术的区别有3方面:第一,中国古典舞蹈重视手部动作,而非足部动作,是一种“坐的文化”;第二,中国古典舞蹈重视“心动”而非“形动”,是一种“静的文化”;第三,中国古典舞蹈特别强调“和谐”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和的文化”[5]。
中国古典舞是农耕文明与伦理本位文化境遇的产物,古典舞的这种特征具体表现在其形态直观特征和文化特征方面。以文化特征为例,其主要文化思想为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和谐”的理想境界,“中庸”的心理结构,“仁礼”结构的社会秩序,“至善”的人生主题和行为范式均集中体现在古典舞蹈中。这些儒家文化特征在中国古典舞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其舞蹈本身具有了伦理型文化特征,形成了古典舞蹈独特的神韵和含蓄的艺术表达形式。
三、中国古典舞的民族性
中国古典舞是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形成的,受传统美学影响,带有浓厚的民族特性。古典舞与戏曲舞蹈一样,都具有民族性的风格、韵律和技巧特征。
(一)柔韧性
古典舞对舞者身体的柔韧性要求较高,在其专业训练中,舞者要锻炼自身肩、腰、腿、胯的柔韧性;同时要加强腰部的训练,表演中腰部的动作多且要求高。
(二)基本舞姿
在古典舞体系中,舞者的身体形态多为“直立”,在基础上衍生出“拧”“倾”等优美的姿势形态[6]。随着古典舞的发展,又逐渐衍生出一些新的姿势,为古典舞基本姿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后形成了射雁、斜探海、揣燕等基本舞姿。
(三)运动节奏
中国古典舞采用了吞吐自如、刚柔相济等内在节奏形式,整体的运动节奏融合了弹性节奏的特点,以点、线的形式表现在动作中;此外,在运动节奏方面,古典舞受文人气质的影响较为明显,很多动作如诗歌朗诵般抑扬顿挫。
(四)身法韵律
民族特征的身法韵律始终贯穿在古典舞表演中,主要动律元素有:提、沉、冲、靠等。舞者配合手、眼、身、法的动作,调整自身的呼吸,与民族性的节奏相契合,使身法韵律与背景音乐融为一体[7]。
(五)技术与技巧
中国古典舞中最具民族特性的当属技术技巧,如舞姿中特色的旋转翻身为我国独有,再如民间舞蹈技巧及武功技巧等。
四、中国古典舞蹈的动作特点
从传统美学的角度来看,古典舞艺术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耕作和祭祀礼仪动作等活动的深刻影响,使得中国古典舞蹈的动作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
(一)向心性及内敛
中国古典舞具有含蓄美,其动作特质亦是如此,表现为强烈的内敛特质。仔细观察古典舞动作,无论是多交叉或盘坐,还是两臂挥拂旋转,其动作都是向心性的。腿部的弯曲幅度较小,多为本能的弯曲,同时双臂挥舞形成曲线来包围住身体,这种特点恰好契合了我国儒家思想中“仁”的思想,一切以仁道为核心,要求舞者的思想意识以内省为主。我国古典舞的内敛气质与西方舞蹈的奔放气质完全不同,西方舞蹈多追求外在的事物,对内心的刻画较少,更映衬出中国古典舞蹈的细腻[8]。
(二)示意
以示意为主,以示形为辅是中国古典舞的特征。古典舞中每个舞蹈动作均为示意服务,示形仅为示意服务。古典舞中表现了丰富的意义,很多意义的表达也确定了专属的动作,而一连串的舞蹈动作就完整的阐述了舞蹈的意义。古典舞蹈动作本身就是美化的含意动作,而古典舞中的一切也都为示意服务。其他民族的舞蹈,如西方古典舞蹈多以示形,其舞蹈动作并未表达丰富的内涵,比较注重外在的技巧和形式,与中国古典舞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形方动圆
表演中国古典舞时,舞者的动作和姿势为方正的直线,时而又有角的转换;舞者双臂的动作多为弧线运动,姿势的转变路线也以弧线为要求,给人以形方动圆的感觉。与中国古典舞相反,西方古典舞则采用形圆动方的技巧,即姿势和身体移动线条均以圆弧运动为主,而四肢的动作则表现为移动方正的直线和转向角。古典舞形方动圆的特征正是受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并逐渐美化为舞蹈表演的形式[9]。
(四)低重心,低中心
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较为平稳,这意味需降低重心,来保持较好的平衡性。在实际表演中,很多动作都需以较低的中心完成,同时舞者需下沉重心,来挥舞双臂、旋转身体等。西方古典舞与中国古典舞完全相反,以古典芭蕾为例,表演者要踮起脚尖,提高重心,完成整套动作,平衡点位于脚尖,使芭蕾呈现出轻巧灵活的特点,与中国古典舞的大气婉约截然不同[10]。
(五)生活化的动作
中国古典舞蹈受农耕文明的影响较深,其舞蹈动作多由生活、生产中的动作演化而来,在舞蹈中表现了人生感悟、生活体验、对自然馈赠的感悟等;同时,有些舞蹈动作是在祭祀、礼仪动作的基础上形成的。总体来看,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可以在生活和自然发展中找到动作的原型。中国古典舞中,文舞来源于礼仪,武舞来源于战斗,民间舞来源于劳动等。
西方古典舞的动作多为超现实的想象,往往脱离于生活范围和自然轨迹,独立创造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与中国古典舞存在本质的不同。
五、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训练
(一)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概述
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下,中国古典舞不仅具有民族特性,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基本训练体系。在基本训练体系中,注重培养舞者的柔韧能力、身韵能力、技术能力,训练较为科学且系统,可有效提升古典舞舞者水平。中国古典舞训练可大致归纳为5个方面,具体包括:
1.训练肩、颈、腰、腿等各处关节的柔韧度[11]。
2.训练回旋、环旋等各种旋转的舞姿身法。
3.根据文舞、武舞或民间舞的需要练习各种跳跃,以增强动作的爆发力。
4.重心训练。练习平旋类、拧倾类和俯旋及仰旋类共3种旋转中的重心掌控,3类重心分别为:直立重心、螺旋重心和平衡重心。
5.翻身水平线练习。舞者需找准水平线,以臂为幅,腰为轴反复练习。
中国古典舞强调舞者的柔韧度,所以在训练中要加强柔韧度及软开度的训练。因受传统美学观点的影响,加之表演者多为女性,为了突显女性表演者的柔美,柔韧训练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身韵训练
与柔韧度同样重要的还有“身韵”,身韵为身法舞姿的前提条件,舞者的“身韵”与柔韧性相互影响,赋予舞蹈灵魂和传统美学的特色。为此,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基础训练既包括柔韧训练,也包括身韵训练,而身韵训练较为复杂,要求舞者从多个方面练习身韵,具体如下。
1.舞蹈性。古典舞是在戏曲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动作身韵与戏曲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古典舞又要脱离戏曲的限制,突出自身的舞蹈性,舞者应突破戏曲动作带给舞蹈动作的束缚,表现舞蹈特有的艺术特性动作,形式上也要多样化,与戏曲动作明显的区别开来。
2.有效性。古典舞训练强调提炼元素、发展元素和运用元素,这是提高训练有效性的直接途径,动作以满足示意为准,不追求动作复杂化,宁缺毋滥,以“少而精”为佳。
3.实用性。舞蹈动作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动作,每个动作都与上、下动作紧密联系。所以说,身韵训练中,不能分开联系每个动作,应在练习中强调动作的连贯性,要为整体舞蹈练习,而不是为了单一的动作练习。
4.表现性。舞者需结合自身的理解,对动作进行性格化处理,表现出传统美学的气质,增强对观众的感染力。身韵能力不是训练的目的,舞者要将自身身韵融化在中国古典舞表演中,与舞姿、技术、技巧相结合,使节奏处理、起始连接、感情渲染每个环节都透露出舞者的身韵。
5.时代性。古典舞历久弥新的关键在于不断融合时代性的特质,与自身进行完美的结合,使古典舞既保持传统美,又具有时代感。为此,身韵训练也应具有时代感,与观众审美特点相契合。身韵不断派生、演变和发展,吸收当代人风貌的元素,舞者要从形、神、劲、律等方面来剖析身韵的意义,使其具有时代性。
(三)中国古典舞舞者的素养
由于中国古典舞的独特气质,所以对舞者的要求较高。
1.在动作中体现舞蹈的内涵和精神。古典舞欣赏由外在感觉、内涵和内在感觉3部分组成,三者相互作用,最终决定舞蹈的整体感觉。舞者要剖析这3种感觉,学会控制和支配它们,从而更好的演绎舞蹈,感染观众。
2.身法带动完成动作。腰部的动律牵动身法,舞者必须利用身法表现多种多样的脉动节奏。古典舞中身法多在单一脉动节奏中进行,并逐渐变幻节奏,使节奏感更加饱满。舞者需掌握好节奏的轻重、强弱、长短、附点、延伸等,只有做好节奏处理,才能力度完美地控制好动作,进而表现舞蹈的内涵,满足舞蹈形神表达的需要。
六、中国古典舞的现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较快,而古典舞艺术也逐渐被公众所熟知。人们在欣赏古典舞艺术时,被其传统美折服,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古典舞领域研究中,极大的推动了古典舞发展。当前,观众较为熟知和喜爱的古典舞有,舞剧《春江花月夜》《踏歌》等,其中,《春江花月夜》为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的代表。《春江花月夜》的语汇来源于戏曲,乐曲改编自传统琵琶曲《夕阳萧鼓》,在国内上映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世纪50年代末,《春江花月夜》已经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中国古典舞剧。
在跨文化传播空前频繁的今天,中国古典舞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但是,我们必须将这门艺术瑰宝传承下去,使世界人民领略到中国古典舞艺术的魅力。继承和发扬是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关键,我们应坚定不移的将古典舞艺术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代表。
历久弥新的古典舞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珍贵的宝藏,古典舞艺术在历史的沉淀中愈加美丽,在当今纷繁杂乱的艺术领域中独领风骚。在传统美学理念下欣赏古典舞,让我们能真正领会古典舞的神韵,古典舞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还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为此,我们应尊重并学会欣赏传统美学理念下的古典舞蹈。古典舞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得我国古代舞蹈的精髓,必须将这一艺术传承和发扬下去。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推进古典舞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应不断深入研究古典文化的传承,使古典舞艺术征服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
〔1〕王琴.当代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45-26.
〔2〕马睿,文化形态与诗性话语:中国传统美学的两大知识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112-125.
〔3〕张玉能.西方语境下的中国美学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127-126.
〔4〕金浩.论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后身韵时段”[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9):54-59.
〔5〕王誉.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参照下的中国古典舞艺术[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12,(06):125-136.
〔6〕宋海芳.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6):30-36.
〔7〕庞丹,赵晶晶.“身韵美学”的构建与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建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02):125-136.
〔8〕邓捷.论中国古典舞与现代舞的有机结合[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86-101.
〔9〕柳文杰.在中国古典舞中溯求时代精神[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09):52-69.
〔10〕季鹰.对身韵教学在中国古典舞学科中功能与价值的再认识[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09):52-63.
〔11〕闫妍.试论中国古典舞女性形象的塑造[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06):5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