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王淑琴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以及人口的频繁流动,不少地方的方言土语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萎缩和消亡。安庆方言也面临着相同的处境。但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直接标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必要保护和研究。因此,我们需要在方言保护与现代化进程的这种矛盾中进行协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地域方言与当地文化形式关系密切,潜存于地方百姓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1]。方言在各地地域文化的特色中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普通话的推广和人口的频繁流动,致使近年来中华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不少地方的方言土语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萎缩和消亡,地域方言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环境。但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直接标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必要保护和研究[2]。因此,我们需要在方言保护与现代化进程的这种矛盾中进行协调。基于此,本文以安庆方言为例,首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青少年中方言掌握和使用情况,再分析青少年方言变化的因素,探讨方言与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安庆方言概况
安庆位于北纬29°47′~31°17′,东经115°46′~117°44′。南临长江,北接江淮,东与吴越遥遥呼应,西与湘赣相互勾连,下辖8县3区,总人口610万(2009年)。安庆方言属于江淮话黄孝片。安庆方言所处的位置较为特殊,属于江淮话黄孝片的安庆方言并没有与湖北黄冈、孝感等地连成一片,它的西部和北部反而与属于赣语怀岳片的怀宁、潜山、太湖、望江、宿松、岳西6县接壤,没有大川大河的阻隔,且行政区划上,这6县归安庆管辖,以至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诸多相互渗透之处;南边与徽州方言区毗邻,东部靠近属于安徽宣州吴语片的池州市(东部、南部)、铜陵县、繁昌县、芜湖县等地[3]。安庆方言处在安徽江淮官话的最西端,周边的赣方言、徽州方言和吴方言恰好构成一种包围之势。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誉及“八省通津”的美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得安庆方言独具特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过渡性和混合型的特点。
安庆方言内部一致性较强。本文所调查的安庆方言为笔者所出生地安庆潜山县话,调查对象为县内一所初中的学生,年龄为11到16岁。共发110份问卷,回收后进行筛选,获得93份有效问卷。调查样本中,男性51人,占54.8%;籍贯为安庆的93人,占100%;父亲籍贯为安庆的92人,占98.9%,会说安庆方言的为89人,占95.7%;母亲籍贯为安庆的90人,占96.8%,会说安庆话的为88人,占94.6%;父亲学历为文盲的1人,小学的40人,初中的47人,高中及中专的4人,大专及以上的1人;母亲学历为文盲的5人,小学的62人,初中的23人,高中及中专的3人,大专及以上的0人;父母曾有过或正在外地工作的76人,占81.7%;本人有过在外地生活学习经历的33人,占35.5%。由于安庆市下辖3市辖区,7县,1县级市,地域辽阔,本次调查采取广义的安庆方言概念,即潜山县境内的当地话。
二、青少年方言现状分析
(一)使用现状
在对青少年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对安庆方言的掌握情况不是很乐观。
由表1可知,当地的青少年对安庆方言能完全掌握的不到一半。有15.4%的表示只能听和说一些简单的方言或是完全不会。而在“能否完全听懂当地老人家说的方言”的问题中,50.4%的人表示完全能听懂,认为自己的方言和父祖辈的方言差别较大的占17.2%。在方言发音和普通话所对应的词语连线题中,共列出了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且有代表性的词语13组,18.3%的人有部分错误,有少数的人全部错误。
从上述调查情况来看,虽然17.2%的表示和父祖辈的方言存在很大差别,但是大部分的人表示还是能听懂当地老人的方言。和听相比,说就显得差很多,能用方言完成所有交流的只占40.9%。在了解青少年方言使用现状的同时,我们也对方言萎缩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根据调查统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原因初探
1.家庭。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学校,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1%的学生家长要求孩子在平时要用普通话交流,4.3%的人表示家庭中交流所用的语言为普通话,30.1%的家庭交流时使用的则是普通话夹杂方言。另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和孩子的教育息息相关,一般受教育程度低的,多对孩子用什么语言交流没有强制性要求,而且父母自己交流时使用的也都为方言。从问卷中可以看出,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孩子都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孩子的方言要差,具体情况看表2。由于从小跟随父母使用普通话、放弃本地方言母语,致使孩子失去了自然习得一种方言的机会,也少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地域文化视角。
2.学校教育。文化教育的普及促进汉语的普及以及汉民族双语现象的形成,是方言走向衰微的催化剂[4]。调查过程中,64.5%的学生表示学校有推广普通话的标志和活动,35.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即使是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的该中学,老师在课堂上使用方言教学的比例也很低,63.4%的学生表示课堂上使用普通话,36.6%的学生表示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是普通话夹杂方言。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的占45.2%,1%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会用方言交流,这说明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夹杂方言,学校教育还是对方言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3.外出务工、人口流动。就发放问卷地——潜山县来说,据统计平均每户有1.5个人外出务工,潜山县约有1.5万到2万人在外务工。而根据问卷调查来看,占55.9%的学生表示父母正在外地务工。这一代人原本是双语操持者或方言操持者,常年在外不得不使用普通话,双语环境的失去,使他们不得不转变为汉语单语人[5],另外由于外出务工,也就加大了妻子是外乡人的可能性,这也将影响到他们后代的语言选择。近些年农村留守儿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很多父母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将年幼的孩子带在身边,这就更直接地破坏了孩子习得方言的环境。35.6%的学生表示曾有在外地生活或学习的经历。
4.语言心态。语言心态会直接影响语言选择,并最终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过程[6]。很多人认为方言是地方闭塞和社群隔绝的产物[7],方言不仅会阻碍社会流动和人际交往,而且会暴露自己农村人的身份。在“你觉得方言有必要保护下去吗”题中,认为有必要的占57%,认为没有必要的占16.1%,认为无所谓的占26.9%。问起对方言的态度时,29%的人表示觉得当地方言很土,觉得还好的占51.6%。调查显示,32.3%的人表示与方言相比更愿意说普通话。语言态度的形成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8]。该中学学生的语言态度变化主要受城市语言文化的冲击及语言自身发展的不足所致,他们觉得说普通话显得很有文化,不会暴露农村人的身份,说普通话表达更方便,而说方言不时尚、很土。
5.现代媒体。电视、电脑在农村普及率已经非常高,学生在假期或是放学后的休闲活动中,36.5%的选择电视,25.8%的选择和同学们一起玩,还有的玩电脑游戏、上网等。由于和现代媒体的大量接触,导致下一代所说的方言和父祖辈的方言有很大出入,在调查问卷中,认为自己所说的方言和父辈祖辈的方言有明显差别的占17.2%。55.3%的被调查者认为差别在于发音,30.9%认为差别在于词汇。从调查中得知,48.7%的认为与父祖辈方言存在差别是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占35.5%的认为原因在于方言的发音词汇太土,被淘汰。
6.方言自身的不足。方言词对社会新事物的发展变化敏感度不够,往往跟不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很多新鲜词汇没有相应的方言词匹配,只能借用普通话或者官话里的词语。有些词汇在方言词里原本没有,只能借用普通话或者官话的说法,如中国在清末民国初期,世界的文化、经济、政治都有快速的发展,由此衍生了大量的新词,此时的中国,外来者的入侵以及国内的知识分子纷纷向国外学习,因而借鉴了大量的外来词汇。
三、保护策略
针对目前存在的状况,综合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积极采取措施,对方言进行合理的保护。
(一)观念的转变
方言的未来前景可以从下一代的语言习得和教育中得到一定的体现[9]。从被访者的回答来看,绝大部分人的方言均是由于身边人都说方言而自然习得的。然而,在进一步的调查中笔者发现,15.1%的人表示父母要求一定要说普通话,67.7%的人表示父母对孩子是否要说普通话呈无所谓的态度。另外,家庭里使用发言交流的比例只占65.6%,其余的家庭不是使用普通话就是普通话夹杂方言来交流,这就从某种意义上直接切断了下一代自然习得方言的途径。
(二)政策上协调与引导
从语言政策层面进行协调和引导,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适当保留安庆方言的话语空间[10]。在制定相关的语言政策时,对方言宽容一点,给方言留一定的生存空间。政府可以加大方言研究投入,加强研究力度,对方言研究成果要综合整理收录,可利用地方政府资源,设立方言资料室。
(三)保护以方言为载体的文艺形式
努力培养接班人,鼓励文艺工作者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黄梅戏作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区别于其他地方戏剧种,除了音乐就是语言,陶成功先生曾说“土字是地方戏剧之母,且是终身不能舍弃之母”,更不能“子嫌母丑”。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主办的国际民俗摄影大赛即旨在发掘、抢救各民族濒临消逝的民俗事象,可以借助这种具有影响力的平台来推广地方戏剧,扩大其影响力,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黄梅戏版的电视剧《家》。
(四)借助新媒体
利用网络、论坛等各种形式开展关于方言的讨论、交流。如方言大全网上集结了中国各省市的方言,覆盖面很广,而且其中包括各地方言的笑话、趣味性练习题,但是,缺少对各地方言的一个概括性、学术性的综述和研究,其权威性、科学性无法保障,更多层面上方言成了娱乐大众的一个工具。这样一个全面性的网站完全可以做成一个集学术、权威和娱乐于一体的方言平台。首先,可以增加一个链接或是板块,这其中可涉及方言区的介绍、归属问题、各地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权威性研究,其次,保留其娱乐性功能,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完美结合。
(五)寻找方言传承人或观测者、记录者
方言代表了民间最纯正、最鲜活的生活状态,真实记录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是史学家、语言学家研究当地历史、原始语言不可或缺的珍贵材料[11]。我们应该对能很好掌握方言的人加以有效保护,使之通过个人、群体、民族之间的传承在现今以至未来社会中得以不断延续和发展,赋予方言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探寻当地的文化传统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吴永焕.汉语方言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39-43.
〔2〕鲍红.安徽安庆方言语音系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04-107.
〔3〕黄涛.语言文化遗产的特性、价值与保护策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27-33.
〔4〕李锦芳.中国濒危语言研究及保护策略[J].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13-119.
〔5〕李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语言变异研究[D].汕头大学硕士论文,2003.33.
〔6〕徐茗.歙县居民对徽州方言使用与演化的感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6):535-538.
〔7〕陈红莲,张立平.方言的生存现状及保护[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8):27-30.
〔8〕陈稼.当代苏州方言演变再探[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49.
〔9〕曹旺儒.蒲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社会语言学阐释[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04-106.
〔10〕苏晓青,佟秋妹.从一家祖孙三代语言差异看语言变化——徐州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考察之四[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7-61.
〔11〕康月惠.探析闽南方言文化的保护[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