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
1943年6月6日,梁山县(今梁平县)空军第三总站。
停机坪上,十来架战斗机刚刚降落不久。
忽然,西北方天际线外,出现了一群黑点,慢慢向机场“飘”来。
机场瞭望哨发现:黑点上印有一个红彤彤的“膏药”!
“敌机!”空袭警报响彻云霄。
听到警报,空军飞行员周志开立即奔向座机。
此时,日军机群已飞临机场上空。
“轰、轰、轰——”炸弹如冰雹泻下,11架战机尚未起飞就中弹,机场和附近民房顿成火海。
浓烟中,周志开胸中涌起炽热怒火。
那怒火,自周志开从军以来就一直燃烧在他心头。
1938年,周志开从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毕业,加入空军第四大队。
此时,他和战友们的核心任务,就是捍卫陪都重庆的天空。
1938年,日军对重庆发动了臭名昭著的“无差别轰炸”,企图通过对平民和非军事目标的杀伤,彻底摧毁中国的战时陪都。
面对兵力和装备占尽优势的日军,弱小的中国空军展开了英勇抵抗——周志开和战友们一次次升空迎敌。
在漫长的空中较量中,战友们一个个舍身殉国。
而周志开和其他剩下的飞行员,却从未放弃战斗。
他们的英勇,赢得了世界的尊敬。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在《中国战歌》里这样歌颂他们——当她刚来重庆时,“有一次,我看见单独一架中国战斗机追逐一群溯江而上的轰炸机。在那样一种时刻,我曾希望有能力为那一架小小的飞机写一首不朽的诗”。
而在梁山机场,周志开即将续写“孤鹰”的赞美诗。
在炸弹腾起的火光中,周志开看到一架完好的美制P-66式战斗机。
他立即狂奔过去。
钻进战机座舱,合上舱盖,拉下战斗风镜……在引擎低吟中,周志开驾机升空。
史沫特莱笔下的传奇,再次在人们眼前重演——一架中国战鹰冲破烈火浓烟,独自扑向庞大的日本机群。
正在恣意屠杀地面军民的日本飞行员并不知道,一架“孤鹰”正从斜上方云层冲来。
为牺牲的战友,为被杀害的同胞,为被蹂躏的祖国——周志开狠狠摁下机炮钮。
敌机被击中,凌空爆炸。
“好——!”地面上,人们振臂高呼。
护航的14架日本战斗机像疯狗一样冲过来。
周志开一个大回转,绕到敌机后方。
对准第二架日本轰炸机,“孤鹰”再次怒号……第二架日机被击落,日本机群被瞬间驱散。
是役,周志开单机迎击14架日本战斗机和8架轰炸机,击落两架。
战后,国民政府为周志凯授勋,并有意送他到美国深造。
“不赶走鬼子,我绝不离开祖国。”周志开这样回答。
一年后,周志开率队出击湖北,不幸牺牲。
就像他希望的那样,“孤鹰”魂归祖国苍穹,化作了涅槃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