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廉政思想的研究

2015-09-18 04:30:57王娟娟
学理论·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三宝廉政

摘 要:廉政修养就是官员对自己欲望的控制,这符合老子的“满足而知足、知足而富足”的思想。文章从理解三个老子哲学的概念开始,通过针对执政者所要面对的以“五诱”为代表的外在诱惑的理解与分析,发现老子“满足观”对于执政官员廉政修养的意义;通过对老子“三宝”的理解,阐述“仁慈爱民、俭朴克制、谦让居下”这三宝都是执政官员廉政的必备修养。

关键词:五诱;三宝;满足;知足;廉政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028-03

老子的哲学思想充满了独特智慧的治心治国之道,也为当代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诸多思想基础与实践准则,有助于使官员成为服务人民、恪守职责、为政以廉的合格执政者。

一、老子廉政思想的三个概念

(一)“道”之廉

《道德经》首章通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述的“道”“名”“有”“无”“始”“母”等对立同一的概念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宏大的本体概念。“道”是基于“无为始,有为母”的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而产生。“名相”既然是对“道体”的剖析,那是会有认识偏差甚至辨识不清的情况出现,就是所谓“分别心”。所以要想正确认识“道”必须从自己的内在出发追求“本性的回归”,避免受蒙蔽而“失德”,从而不会偏离“大道”的轨迹。

从廉政的维度出发,“道”之廉: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倡导大道从简,遵循规律的世界观是老子廉政思想的总纲。

(二)“德”之廉

老子在《道德经》下篇“德经”开篇中提出“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等概念。其中“上德”代表的是“道”,与下文中的“失道、失德、失仁、失义”等语相呼应,“失道而后德”中的“德”是指“下德”,所以真正的德是指“上德”,也可以把它看作是“道”在社会政治向度中的投影。此处的“上德下德”五层第次的结构是隐隐与“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五层递进结构相呼应。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很明显,老人认为应当是通过“无为、有为”的标准来衡量“德”与否的。“仁义”是停留在“有为”的层面的,“上德下德”才能体现“无为”的本质。而“圣人”就有“德”之人。老子明确给出“德”的实质内容应该是施行“道”的标准与规范。

从廉政的维度出发,“德”之廉:无为而治,公正廉明,仁义慈爱的人生观是老子廉政思想的标准与规范。

(三)“政”之廉

老子所说的“德、圣人”是“道”的一种具体到社会政治范畴,具有特殊意义的狭义“名相”。《道德经》的“德经”是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作为结尾的。这可以作为人格的最高准则看待,就如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老子是用“圣人之道”对应“天之道”,而“天之道”是“为之无以为”的。所以说“无为”是“圣人”的标准,“为而不争”是“为政之道”的标准。

从廉政的维度出发,“政”之廉:以民为本,抑恶扬善,清心寡欲的价值观是老子廉政思想的行为准则。

二、“五诱”之足

廉政的本质就是官员对自己欲望的控制,而欲望来源于各种外在诱惑,有的欲望是正常的需求,应当满足;更多的欲望是沉迷于外在诱惑,过度的需求是由错误的价值观所引起的自我放纵,应当限制。

(一)满足不知足,求乐反苦

老子所认为的正常人格应该是建立在“去甚,去泰,去奢”基础之上的“知足”。贪念会让人做出不正直的行为举止,而让人格失去正直。满足而不知足会导致严重后果:追求外在诱惑的刺激,会使感官失去原本的功能,会使人心失去本性。所以说,满足有时是放纵,而知足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反思;满足感让人产生短暂的幸福,而知足则能让人产生一种绵延的幸福感。

(二)满足而知足,知足而富足

老子给出了应对“满足不知足,求乐反苦”的策略:“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圣人应该只求饱腹而不求目眩,意指摈弃满足于外在物欲的诱惑,恢复感官、心态、人格的自然状态,重视内在的富足,回归到人的禀赋天性。

在《道德经》第三章中便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样的话。有的人望文生义,将“圣人之治”这段话误解成老子崇尚愚民,并且压制人格的一条依据。笔者认为,这是没有正确理解老子关于心态人格向度“满足、知足、富足”的关系而产生的偏见。

“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老子明确指出“自强者有志”,可以理解为人格修养应该由内及外,做到“自胜而非胜人”才能算是人格独立正直。对于第三章中“圣人之治”的疑惑,通过这段话也让人茅塞顿开:普通民众的心态与人格,是停留在外在的满足与胜人的层面上;而圣人应该教导民众,追求内在的修养,做到“知足而富、自胜而强”。

老子认为“不知足”跟“可欲”是一切罪恶与祸乱的根源。“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一味追求享受、不知足、无法克制贪欲”只能收获“罪祸咎”。所以满足而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足。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一定要把人的欲念与贪念控制住,否则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偷盗,如祸乱)。当然,应当满足人自身合理的需求,比如“实腹强骨”;“虚、弱”的意思是不过分重视适当节制,是强调外在诱惑面前,要克制欲念与贪念,要知足。同时也告诉世人,固然“满足不知足”会导致祸患,但是圣人之治首要能“满足”合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要控制欲念贪念,避免“不知足”。

(三)执政官员面对诱惑路线图

我们通过理解老子的“五诱”得出“满足不知足,求乐反苦”的观点,继而分析出满足与知足的关系;结合老子关于“知足、不知足”的其他表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图中所示的执政官员面对诱惑之路线图。图中的“满足→知足→富足”是属于“圣人”的路线,应当作为执政官员追求的最高标准。

说到外在的诱惑对人的影响,人们通常会想到“名利”二字,人的名利观会对人格产生重要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认为:“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品质。”通过分析个体的行为可以回溯到个体的人格状态;我们也注意到,除了物质诱惑对人格的影响之外,名誉、名声对人格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老子对名誉宠辱也有明确解释,说:“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简而言之,宠辱本身是一回事。得宠要记得是别人让自己得宠,自己并没有自主性,宠辱同样是身不由己。宠辱都是由外而来,使我自身失去独立性,使自己的行为产生偏差,无法坚持人格,谓之“若惊,宠为下”。贪念名誉如同贪念宝物一样是遵循“人无我有”这一奇怪逻辑,是贪欲的表现;对名誉的追求也要像对稀有之物的追求一样,保持警惕与自我约束,做到宠辱不惊。

为政者,应当强调自我约束,来抵御外在的一切各种诱惑。这也是符合老子廉政思想的“无为而治、公正廉明、仁义慈爱”规范。

三、“三宝”之廉

老子针对欲念、贪念等提出的“满足观”在他所讲的“圣人之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老子提出的“三宝”就是廉政者必须具备的三种行为模式。

(一)老子三宝

执政官员们所面对的诱惑往往会比普通人要多,他们所面对的“五诱”会更复杂更隐蔽;而执政官员们务必清楚认识到“五诱”对自身以及民众产生的危害,提高自身修养,从而达到“满足而知足,知足而富足”的境界。老子提出的“满足观”可以指导执政官员们,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并正确对待外在的诱惑。然而要做到这点执政者的行为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子三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慈”是仁慈,慈爱,和善的意思。“俭”的内涵有两层,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老子说,因为“慈”所以才能真正勇敢,因为“俭”所以才能真正富足,因为“不敢为天下先”所以才能真正成为万物的首领。这段内容突出的重点在于“慈勇”“俭广”“后先”的因果关系,本末内外的关系;内心没有慈爱思想基础的外在勇武表现、内心没有俭朴克制思想基础的外在富足表现、内心没有谦让居下思想基础的外在首领表现,是不能长久的。

三宝可以看作是他在自己所说的“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等语的基础之上对“道”和“德”在社会政治向度上的一个总结。继而可以精炼成“为而不争”的圣人之道。追求勇武、富足、统御万物是外在“有为”的表现,而这种“有为”的表现应当是在内在“不争”的前提下,否则定不久存。

(二)“三宝”都是廉政的必备修养

我们不能简单将“三宝”割裂开来解读,这三者而是相互关联缺一不可。从文意上看,第二宝俭朴克制是最符合廉政修养含义的,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另外二宝所含有的廉政修养的性质与作用。“慈而勇”才是真正的勇敢。“勇于不敢者则活”对于廉政修养的意义就是:执政官员对于种种诱惑,应该勇敢地大声说“不敢”。从廉政的角度看,如果不能做到谦恭居下“不敢为天下先”,面对名利的诱惑去争名夺利,在强烈的占有欲望支配下又如何保持廉洁呢?

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显示的是以民为本、大公无私的廉政者应有的境界;他说“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显示的是俭朴克制、克欲戒贪的廉政者应有的操守;他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显示的是谦恭居下、淡泊名利的廉政者应有的品格。

“治人事天,莫若啬”,要求为政者精神上注意积蓄、养护、厚藏根基,培植力量,可以做到厚积薄发;老子语“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告诫执政者不要忘记“以民为本”的原则;“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来直接警示执政者应知足戒贪;这些都对现代执政官员的廉政修养以启迪。除了俭朴克制的廉政思想之外,“勇于不敢”以及“不敢为天下先”也给现代执政官员们的提高廉政修养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启示。

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仁慈爱民、俭朴克制、谦让居下都是廉政的必要条件。其中俭朴克制是廉政的充分必要条件。“俭”字的两层含义就是说明要知足,俭朴克制可以使人“满足而知足、知足而富足”;如果没有知足的前提,追求简单的“满足而富足”是不能长久的。前文分析过,面对“五诱”使人产生欲望,从而“满足而知足、知足后富足”的路线图是与之相符合,也符合老子“清净无为”的圣人之道。因此可见,廉政一直是老子的为官之道中的核心内容。

四、结语

老子的廉政思想,可以归纳为几个执政官员应具有的修养:依照道法自然的世界观崇尚大道从简、遵循规律,秉承无为而治的人生观牢记施政有序、掌权有度,恪守以民为本的价值观做到抑恶扬善、清心寡欲;追求以民为本、大公无私的思想境界,具备俭朴克制、克欲戒贪的为政操守,锻炼谦恭居下、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老子强调“先内后外、由内及外、内外兼修”的修养方式或修养观。

老子廉政思想具有广泛内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修养观的辩证统一性,针对官员自身修养产生正本清源的作用,以及根植于国人心中的同源的文化支撑,都对现时代的廉政修养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将其与当代廉政文化教育相结合,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倡导形成廉洁社会风尚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沈明明.“无为”,恰是老子的“作为”之道[J].福建论坛,2012(7).

[3]李.论梁启超《老子哲学》的思想特色[J].南京大学学报,2004,41(4).

[4]王敏光.《老子》哲学“德”论探赜[J].理论月刊,2011(9).

[5]傅佩荣.傅佩荣细说老子[J].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6]于忠江,刘臣.星级人格新概念[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

[7]刘固盛,赵庭权.论梁启超的老学思想[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32(3).

收稿日期:2015-04-09

作者简介:王娟娟(1990-),女,浙江永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政治制度研究。

猜你喜欢
三宝廉政
廉政公益广告
科学中国人(2024年1期)2024-02-02 16:35:40
廉政公益广告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少先队活动(2021年9期)2021-12-01 14:49:18
中药急救“三宝”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 06:21:58
『三宝』助你度炎夏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8:00
家有三宝
“岑溪三宝”有真味
西江月(2018年5期)2018-06-08 05:47:41
廉政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16期)2017-10-21 02:07:42
写人有“三宝”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