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龙 徐菲 张大海 程仁涛
捐资2亿元,整修村组公路120余公里,挖塘修堰400余口,改水改厕3800多户,帮扶困难群众1200余人,帮助就业5000余人……
这是广水市600多位名誉书记、主任3年来干出的一份成绩单。老百姓说,“双聘双促”(聘名誉书记和名誉主任,促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犹如一夜春风,吹皱一池春水,让沉静的农村躁动了起来。
7月下旬,记者顶着烈日走到了他们中间。
带旺一村经济
十里街道办事处的快活岭村,人均不足一亩地,庄稼靠天收,年景好的时候,也只能收个口粮。这几年连续干旱,老百姓口粮也收不到,许多老人都不得不外出打工。
2012年底,广水市开展了“双聘双促”工作。村支部书记袁彬远琢磨,本村的能人“斌娃子” 品行好、有能力,如果把他请回村里带着大家干,一定能改变村里的面貌。
袁彬远说的“斌娃子”,就是深圳宝森鞋材加工制品厂的老板,资产几千万的袁斌。
“听说乡亲们生活困苦,心里真不是滋味。”2013年,接到邀请的袁斌毅然卖掉自己的工厂,回乡投资600万元建起了“红阳”猕猴桃基地。
“这里祖祖辈辈都没种过猕猴桃,他袁斌就本事大些?”很多村民对袁斌流转自己土地种猕猴桃,思想上想不通。
为打消乡亲们的顾虑,袁斌带着村民代表到四川等地考察,开阔村民视野。还跟他们订了一个君子协议:“以每亩山地200斤粮食,每亩农田400斤粮食为基价,签订20年土地流转合同。”这个土地补偿标准,比该市平均价格高出一倍。他还承诺,每年聘请50余位村民到基地除草、打药、摘果等,让村民既可以得到土地流转费,又可以得到工资收入。
村民告诉记者:“留在家里看孩子的小媳妇,来基地帮工,每月能拿到2000多块的工资。”
袁彬远指着眼前的一片山地说,以前,这里就是一片荒地,长满了杂草,现在是上千亩的猕猴桃林,其中300亩优质红心猕猴桃已挂果,即将成熟。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杨寨镇丁湾村名誉主任丁云林,已投资5000多万元,拟将全村打造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太平镇七里冲村名誉书记马运军投资300万,流转土地2000多亩,发展竹柳产业;陈巷镇团兴村名誉书记梅祖新,捐资100万元,兴建了陈巷镇汇通老年公寓……
随着这些名誉书记、名誉主任的到任,广水的许多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激起一池活水
干部规矩意识不强,村级财务不公开、低保名单遮遮掩掩,群众上访不断。杨寨镇党委副书记舒东波说,村干部管理水平有限,村民对干部不信任,基层组织建设难度大,是许多村的一个普遍现象。
而名誉书记、主任带来了先进的治理理念。
名誉主任丁云林到丁湾村后,把企业监事会的制度嫁接到村级民主管理上来,建议村“两委”班子选举3名村务监督员,监督低保评选、粮食直补、村级财务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村务工作。
村里60岁的老党员严存仙,就是3名村务监督员之一。她说,现在村里的开支一目了然,村干部下乡都是自己骑摩托车,油钱也不在村里报。
村“两委”每到月底都把村务“大事”,递交给3个监督员审核,审核无误后张贴在村门口。“群众现在气也顺了,也没人上访了。”
在陈巷镇兴河村,老党员蔡本银对记者说:“村里过去一年开不了一次党员大会,办事也找不到人,不知道村干部都在忙啥!”
名誉书记魏以金回村之后,对村支部书记丁国锋建议:“要发扬民主集中制原则,多跟党员群众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不要累了自己还不讨好。”
去年,村里计划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魏以金建议村“两委”班子召集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开会,听听他们的意见。
效果很明显,召开会议后,这事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征地没用一个星期就全部完成了。丁国锋感慨,群众支持事好办呵!
据了解,关庙镇是广水市最先试行“双聘双促”的乡镇。对此,该镇党委书记黄远波认识颇深。他说,名誉书记就像一条“鲶鱼”,激发了村干部的活力。过去干部信心不足,缺乏动力,一些人对工作抱着守摊子的思想,因此在群众中也缺乏威信。名誉书记、主任本身是成功人士,思想观念新,创新创业能力强,联系群众也更紧密,因此他们对干部促动很大,大家现在是卯足了劲要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
“但是,对仍抱着懈怠思想的村支书,要坚决换掉!”黄远波说。关庙镇张湾村的现任村支书王大富,去年换届前就是该村的名誉书记。他在名誉书记任上,做了许多让群众称道的好事,比如让村里“小孩要抱、摩托要跳、大车要绕”的泥巴路,变成了油亮的马路。“以前,群众喊不动,现在王书记一句话,大伙都跟着干。”一位村民对记者说。
去年关庙镇的村“两委”换届中,有3名村支书靠后站,被名誉书记顶了上去。
带不走的队伍
广水人90余万,在外经商的近30多万,创造了“上海不锈钢” “北京排骨”“广东宝石”等劳务品牌,其中资产过亿者20多名,过千万者数千名。
“他们都有一段辛酸的童年。”广水市委书记吴超明说,这些老板小时候家里穷,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对家乡父老乡亲有感情,都有回报家乡的意愿。
在广东的一次招商工作会场,广水籍驻粤知名律师杜称华找到吴超明,问起家乡的变化,主动提出想给家乡的苦难孩子捐资,却不知道找谁。
吴超明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搭建一个平台,让在外能人回报家乡呢?
于是,市、镇、村三级联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广水人外出创业务工集中地,设立同乡会、商会、协会等综合服务机构,定期召开老乡联谊会、乡情恳谈会等,共话“故乡情”。同时,利用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召开座谈会,寄发《公开信》,多渠道收集农村在外务工经商人员信息,建立广水市在外“能人”信息库。
浓浓的乡情化为汩汩感召力,2200余名在外能人报名参选名誉书记、主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熊哲介绍,经过村里推荐、乡镇审核把关,市委研究决定,全市挑选了650人聘为名誉书记、主任。不是党员的,先聘为村名誉主任;是党员的,聘为村名誉书记。
但怎样才能让他们热情永远沸腾,为农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放大裂变效应?
吴超明说:“名誉书记、主任贵在名誉、重在亲情,要利用政治激励、政策鼓励他们。”
为此,市、镇、村组建了专班,“一对一”结对联系服务回乡名誉书记、主任,为他们干事创业营造宽松环境,让他们释放更大能量。
广水市评选表彰30名名誉书记、主任,编印优秀名誉书记、主任风采录。随州、广水电视台、网站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宣传选聘人员的先进事迹。乡镇、街道党委邀请村名誉书记、主任,列席镇党委扩大会议,还重点推荐名誉书记、主任当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目前,已有50余位名誉书记、主任当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从名誉书记、主任中选拔村主职21名,培养后备干部300余名;50余位名誉书记被评为各级优秀共产党员。
王大富自豪地说:“有了市委领导的鼓励,镇党委的跟踪培养,我们有位、有为、有成就感,做事越干越有劲!”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光胜说,“双聘双促”活动激发了外出人才活力,破解了基层党建难题,已成为凝聚民心的纽带、惠及民生的抓手、分担民忧的途径,达到了“借智引力、助推发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