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启明
我以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探讨一个方姓记者自其书写阿里巴巴的新书序言里引用了马云“批评”京东的话,一时引起了京东公司以及同业人士的愤慨。多数人认为这位作者犯了“大忌”,在对利益攸关的双方进行评判时,只是援引一方的观点,这本身就有失偏颇。尤其是这发表观点的一方,还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之时。同行是冤家,这比“文人相轻”表现得更淋漓尽致。而一个标榜态度中立的笔者的这种写作方式,本身就缺乏转型质素。但遗憾和让人悲哀的是,这种现象正在成为常态。
前几年,一家著名的电器连锁公司的创始人身陷囹圄,而其扶植起来的职业经理人开始了“去化”的过程。但去化并不成功,最终创始人及其支持者合力使职业经理人退出。随后,某媒体的朗姓记者发表了一篇文章,引用这位职业经理人的观点,唱衰这家电器连锁公司的模式。然后,就是这篇报道导致的“一地鸡毛”。电器公司直指经理人违反了保密和沉默的协议,让经理人返还数以千万计的“封口费”,经理人说这只是私下场合的谈话,记者则更郁闷,一篇报道引发的影响最后让他顶上了个左右不讨好的“屎盆子”。
其实不用指名道姓,行业内的人大都知道这些案例,但发生过了也就即时忘记了。在行业规范不是那么严苛的情况下,总有新的案例刷新旧的案例。媒体人成为公关的工具而身陷囹圄的有之,专业作家开拓自媒体转而成为“营销公知”的有之,行业研究机构和协会沦为缴纳会费的成员的代言人的情况有之……戴着权威帽子的机构与个人,都在做一些不权威的事儿。
这些乱象,表明了因为信息不对等而造成的真空,投机者发现了其中的“玄机”。自媒体人、记者、专家,将枪口抬高一寸,就能变成换取真金白银的糖衣,权因他们头顶的身份都从一个中性词变成了一个一个的“大词”,进而被赋予远超词汇本身的义涵。这导致我们但提专家这样的词汇都会觉得怪怪的。
若从功利主义角度来看,无限靠近和接近像马云这样的著名企业家,能够让记者们通往未来的道路更加宽阔一些。我所知道的,就有好几个媒体人在采访企业家之后而被后者邀去当(公关)的。这也被很多媒体人当做是一条转型的捷径。即使不能获得这种直接之功利,通过后续的渲染、回溯这种“近距离”,也能让人对其刮目相看。相当一部分书写者,把职业中的福利进行透支,无限地接近行业的底线。
书写的本身,就需要保持一种距离感,这是所有书写者应该遵守的行业规则。但现实中,所谓的“独家”“专访”等一手消息,却被流于概念化。很多场合下,接近历史、接近真实这种参差的(近)距离感,因为书写者将书写对象的“高大化”而使其沦为倡导某种价值观、愿景以及为了一些具体商业化目标而鼓吹的工具。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谋”。
我看到过很多微博和知名的自媒体,都在向营销工具的方向转变。《创业家》杂志曾经做过一期《草根牛博操控者》,这种把媒体性质的主体变成营销工具的趋势,简直防不胜防。
其实,“马云”就是一个符号,代表着商业蜕变中的新贵。他们代表着趋势与权威,但那些书写他们的人却在自我迷失。所以,我选择把十有八九的记者书写的“故事”从书架上清除,等到他们真正对他们的职业和行为有所敬畏的时候再说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