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涛 刘宾 张婷婷 卢旻 闫秀娟
作者:段涛,河南中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刘宾、张婷婷、卢旻、闫秀娟,河南中医学院(45004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和严格教学管理作出明确的说明。《纲要》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评教和评学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两项重要制度,二者能够加强对教学的管理以及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促进教风、学风建设,优良的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授课教师主宰了整个教学的始终,教学效果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表现,而容易忽略学生角色的重要性,因而现实中评教工作的开展已经比较成熟,而评学工作的模式和内容还有很多可商榷之处。在深入了解评学工作的现状后,本文旨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多元分层的评学模式,稳固推进学风建设,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
评学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构建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评学模式对于完善高校教学评价、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诊断与反馈功能 评学工作的开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学生从教师的评学中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实现自我调节和良性循环,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激励与导向功能 客观公正的评学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课程、班级乃至专业的学习状况,能有效激励学生朝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共性或个性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努力更有方向和成效。
管理功能 建立科学的评学模式能够加强学风建设,完善教学评估机制,使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目前高校评学的对象是本科学生,主要以授课教师评价为主,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为内容展开。当前高校的评学工作,大部分才刚刚展开,甚至有的从来都没有开展过[1],这相对于每学期都错落有致开展的评教工作,对评学工作的重视实在不够,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各部门对评学工作认识不足 教师往往在管理部门要求下,在学期末对本授课班级进行网络评学,不能形成实时反馈;教师对某班级学生的授课时间一般仅一学期,能够对学生能够有比较笼统的学情了解,可以较好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分配,但是与学生的沟通不够,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要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了解不够。
各部门对评学工作沟通不足,未形成完整的学风建设体系 评学工作的各个主体没能够沟通学生学习状态,又由于大学的教育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各个阶段的特性引导不足,使评学流于形式,利用不足。
针对评学存在的问题,结合评学的特点、评学对象的多样复杂性,要求评学指标体系设计具有科学性和适应性。本文探讨多元分层的高校评学模式,以期为完善高校教学评价抛砖引玉。
多元的评价主体 为全方位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授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督导教师、实习教师都必须参与到评学过程中来,并在教学管理部门的协调下,做好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工作,使评学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系统工程。
1)授课教师。授课教师是一线的教学人员,通过考试成绩、作业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评定,通过课堂教学能够切实掌握学生的学情,如学习态度、纪律状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通过横向与所授其他班级的比较,能够客观地评价班级的学习状况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2)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评是评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学生的自评可以了解到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以及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的规划,更可以通过学生的自评了解到学生对专业的期待,了解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要,做到因材施教。
3)辅导员。辅导员是课下与学生沟通最多的教辅人员,辅导员关注学生方方面面的发展,从学生素质综合进行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教育的情况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辅导员还需要对反馈的评学结果总结出整改措施并在班级活动上进行总结教育。
4)督导专家。督导专家不仅监督指导教师的教学,同时也监控反馈班级的学习状态,通过督导教师对所听课班级的评学结果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到班级在更大范围里面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励班级整改提高。
5)实习教师。大学的学习最终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习是学生最后进入社会的学习,实习教师的评价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岗位的需求并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分层的评价机制 考虑到评价主体的多样复杂性,高校的评学采用分层的评价机制,分层包括各学年的分层(入学期、稳定期和毕业期)、学期内的分层(学期前、期中和期末)、班级分层(创新层和专业层)。
1)学年的分层。
①入学期学生处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期,由教师敦促紧密的学习向自主规划的学习转变,很多学生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对大学的生活感到比较茫然。入学期的评价侧重对学生进行引导性评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学情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步骤。
②稳定期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有比较好的适应能力,在对专业课程持续的学习过程中,这个时期的评价侧重学生自评,在对学习状态自查的前提下,调整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目标以及实现方式。
③毕业期学生对专业课程有了全面的学习,这个时期的评价侧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整体评估。
2)学期内分层。学期内分层主要是学期开始前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做好学情调查并进行引导性评估;期中召开教师座谈会,向教师分发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等做出中期评估,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由辅导员通过班会的形式对各班级进行反馈并提出相应整改措施;期末通过网上评学以及学生成绩分析,对学生进行课程终结性评估。学期内分层评估在信息及时有效反馈的前提下,保障了问题的整改,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3)班级内分层。高等教育的个性化、专业化和创新化教育目标要求高等教育因材施教,班级内通过学生自评,结合教师评价,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和创新化评估,引导学生选择成长目标并督促其有效实现既定目标。
新生入学后在辅导员的引导下进行学生自评,制订学习计划,规划学习步骤。课程开始前由教师做好学情调查,在了解了学生的先验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工作;在期中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中期评估,结合督导教师的评估,由辅导员对班级进行评估反馈并提出整改措施,督促执行;期末结课由授课教师和督导教师对班级进行评估,辅导员根据评学反馈做好总结,为下学期展开工作做好备份,学生根据评学反馈做好课程总结和学期总结,以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规划学习目标。毕业期的学生在实习教师的评估引导下,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最后的储备。
多元分层的评价机制有效地结合起教与学的各部门,紧密联系起各个评价主体,能够为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做好全程跟踪式的监督引导,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为提高高校教学中评学的信度和效度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方法。
[1]郜亮,相振宇,华芮,等.高等学校评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