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滔天寿全集》

2015-09-16 02:14管慧勇
出版人 2015年4期
关键词:潘天寿全集中国画

管慧勇

《潘天寿全集》的出版,是当代学人向一个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一代中国画大师的致敬,是当代出版人对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生动的注解。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潘天寿全集》从启动到正式出版历时近5年,于2015年1月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以下简称浙美社)、浙江大学出版社联袂推出。甫一出版,即刻受到读者的关注,一时洛阳纸贵。

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县人,是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大师,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一起被称为“中国画四大家”。《潘天寿全集》总计收录了764件潘天寿书画作品,152方印章、100多万文字、200多幅珍贵的手稿和照片,是新世纪研究潘天寿学术标杆。

出版缘起

浙美社和潘天寿有着不解之缘。一是由于地域的关系,同在一座城市,偏好传统绘画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二是出版社的一些资深编辑当年都曾受教于潘天寿,对潘老都怀着深厚的感情。从1980年至今30多年的时间,浙美社曾数次出版潘天寿的重要作品。

1980年,浙美社出版了《潘天寿》大型画册,提出了“雄浑的力量和磅礴的气势是潘先生艺术风格中最突出的特点。”这是在“文革”结束潘天寿被平反后,为潘老正名的画册,极具象征意义,各方对潘老的缅怀由此开始。

1997年在潘天寿诞辰100周年之际,浙美社出版了《潘天寿书画集》,成为当时研究潘天寿最基准的文献集成。它是艺术画集的研究性与学术性结合、鉴赏性和可读性相结合的典范,获得了当年出版领域中的最高奖——国家图书奖。

《潘天寿书画集》出版后,国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版过有影响的有关潘天寿的著作。与此同时,《齐白石全集》《黄宾虹全集》等陆续出版,《吴昌硕全集》出版项目也早已立项启动。“中国画四大家”中就只剩下潘天寿还没有出版全集。浙美社把出版全集的想法和家属潘公凯教授交流,但是潘公凯教授有些顾虑,因为潘天寿的作品经过两次较大的劫难,留存在世的作品实在太少,支撑不起全集这样一个大型出版物的规模。2010年4月,浙美社准备启动《潘天寿全集》,对全集出版的难度有充分的预估,主要的困难在于:一是作品的征集,早年的作品毁于战火。二是作品的鉴定,由于近年书画市场的繁荣,潘天寿的作品伪作层出不穷,作伪的手段也是越来越高,增加了鉴定的困难。但是,全集出版的迫切性更强,一是跨入新世纪以来,对潘天寿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二是在全球化的今天,重温潘天寿对待传统的真诚态度,以及他的实践精神,对当下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播有着现实意义。三是潘老的弟子都还健在,虽说大都七八十岁了,但是都还处在中国画创作的高峰阶段,由这些老先生来把关潘天寿的作品,权威性自不待言。加上潘天寿家属尤其潘公凯教授的鼎力支持,编纂全集的外部条件没有比当下更成熟的了。

征集与鉴定

全集自2010年启动以来,受到了各界的关注。项目组向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美术院校以及各类私人藏家征集,并依据各个拍卖公司不同时期的拍卖线索进行作品追踪,还委托了专门人员远赴国外以及港台地区征集作品,总计征集到各类作品3000余件。

作品的鉴定由潘天寿当年的弟子童中焘、张立辰、吴永良、朱颖人等教授来担纲。第一次作品鉴定会议于2012年年底在杭州召开。会议召开之前,编委会对征集来的作品大致做了梳理,首先按照作品征集来源做了区分,对一些普遍存疑的作品另行做了标记,对每一幅作品做了释读,每件作品底下标注三个选项,分别为真迹、伪作、存疑,并按画册大小彩色数码打样并装订成册。鉴定专家只要有一人对作品提出异议,一般就要对该作品重新讨论,但也不轻易否定,经过几次争辩后如果作品最终还有疑义,则该作品就不收录进全集。

体例的争议

编辑体例是一套全集编纂的框架和结构,是指导原则。在全集策划阶段,除了确定收录作品和文字的大体范围,基本框定了对潘天寿艺术阶段的划分,分别是“‘一师时期、上海五年、艺专十年、1940年代、1950年代、最后数年”六个阶段。由于潘天寿作品数量稀少,对于收录到全集的作品数量并没有严格的限制,总体还是希望越多越好。随着作品征集工作的深入,不断有新的作品发现,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一些题材比较雷同,像荷花、雏鸡等,这些作品如何编辑?此外还有一些历史曾经存在的一些作品,尤其像在《白社画集》中收录过但是目前已经无法再见到踪迹的作品,该如何编辑?这些新问题,是当初策划时未曾预先想到的。

在全集编纂之初,就有两种编写体例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全集编写应该强化潘天寿艺术独特精到的一面,多选精品力作和代表作。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全集应该是全面反映潘天寿的艺术,不仅收录晚年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早年艺术探索时期的作品也要入编;不仅精品力作要入编,一些反映他在特定时期画的普通作品也要入编。经过编委会充分讨论,最终全集还是采取了后一种体例方式来编纂。此外,还通过作品附录的方式,将那些不符合高质量制版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统一在附录中呈现,作为对潘天寿各个阶段作品的补充研究资料。

全集的学术高度除了通过对各个阶段作品的分析之外,主要通过学术专论来体现。一方面,通过潘公凯、范景中、郎绍君等学者撰写的专论,从艺术生平、艺术品格、笔墨精神、艺术思想等方面来阐释潘天寿的艺术人生与历史贡献。另一方面,除了专论部分,对于潘天寿艺术生平的每个阶段,还由学者撰写了分论和重点作品的释读。这为今后潘天寿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原作原貌

艺术类作品全集明显区别于其他出版物的特征,就是对作品面貌的还原精美程度,这往往成为判断一套书是否成功的一个直观的评价标准。全集编纂时,编辑对潘天寿作品原貌的还原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主编张曦先生根据他出版《宋画全集》的经验,坚持用特大开本,理由是潘老这样雄浑有力的作品,唯大开本才有可能还原视觉冲击力。潘天寿全集从作品翻拍开始,就是冲着原作最佳还原去的,每张精品力作都是用10英寸反转片拍摄的,每个重要的局部再单独拍,这样可以保证局部的印制非常清晰和准确。电分扫描的技术也是采用国内最一流技术,高精度电分后的一张作品容量超过300G。在后期校色过程中,编辑人员花了大量时间,对着原作和打样比对颜色,尤其中国画中常用的花青色加墨后细微差别、赭石色中有黄赭和红赭之分、墨色的焦墨和浓墨的区分,这些一定要和原作对照后才能区别,单凭印象非常容易出差错。5卷本的作品仅色彩校对前前后后加起来有一个多月时间。编辑人员不断往返印刷厂和纪念馆,不断试样,最终以最佳面貌还原了原作。

全集的装帧设计典雅大方,盒套采用白色的亚麻布,洁白无瑕,寓意着潘天寿对艺术的纯真之心,一如潘天寿纪念馆中那块汉白玉纪念碑。内封采用古典的花青色,烫印“天寿”两字,静穆大方。全集五绢本的扉页上还选用了潘天寿常用的五方闲章,分别是“一味霸悍”“不雕”“知白守黑”“强其骨”“宠为下”。这些印章的内容体现了潘老的艺术主张。全集的整体设计装帧以及出版的细节,秉承了潘老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

《潘天寿全集》的出版,是当代学人向一个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一代中国画大师的致敬,是当代出版人对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生动的注解。

猜你喜欢
潘天寿全集中国画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本刊首任主编吴泽先生全集出版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我眼中潘天寿的画
潘天寿在历史中,在眼前
纪念潘天寿诞辰120 周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陈望道全集》出版